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消源流考略
肺消古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素问·气厥论》中明确指出其病机为“心移寒于肺”,但仍有诸多医家认为其病机为热,故将其归于上消膈消.为探讨其中原因,经系统梳理清代及以前的文献,关于肺消的认识可归纳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内经》中提出肺消因寒而致,第二阶段隋唐时期肺消寒郁而热的理论产生,第三阶段宋金元时期提出肺消补肺金平心火的治疗原则与方剂及肺消从火论断的观点,第四阶段明清时期虚寒所致肺消的理论形成.分析上述4个阶段的认识特点,我们有理由认为肺消之病因病机主要为虚寒,与上消、膈消有本质的不同;就肺消“饮一溲二”及“死不治”的特点来看,其与现代所谓“下消”的末期(阴损及阳)相近.
-
辨证治疗糖尿病40例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张锡纯论治消渴特色探析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我国近代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1].其一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践,在其对消渴的论治中可见一斑.其恰逢西学东渐的年代,当时西方医学已从多方面阐释了糖尿病的诊断及机制,胰岛素已被提纯,并作为特效药物应用于临床.张锡纯承古创新,衷中参西,阐述医理,创制新方,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其特色.
-
服气辟谷术防治消渴病上消之管见
服气辟谷术可以通过辟谷少食来适当控制食物的摄入、限制肥甘厚味之品,调节饮食可以降低消渴发病率;通过服气吐纳,不仅可直补肺气,通调气机,直接针对上消之病位及病机,还能疏通气血、调整脏腑机能.食饵药物大多具有滋阴润燥,益气生津之功,可以弥补糖尿病之气阴两虚.若说服气、药饵是补,那么辟谷则是泻,是清肠,是朱丹溪所谓之“倒仓”,二者结合,可达到补泻相兼,泻有余而补不足.总之,服气辟谷法通过服气、辟谷以及辅助食饵3个方面,直指消渴病上消之病机,对该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
再论脾与消渴病
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及相关材料,结合用药实践,以临床表现、疗效为依据,认为消渴病(糖尿病)虽以肺胃肾而分上中下三消,实皆与脾的转输功能失常有关,综观古今治消渴之方,用治脾之药过半数以上,故治消渴病当以治脾为重.
-
消渴方药探析
对于上消之证,历代医家认识不一,以心肺虚寒、脾胃虚弱、肾气不足、肾阴亏虚等为主,治疗宜用温补之法,日服延寿丹,并随季节采用灸法,另外,栝蒌根、麦冬在多首方中出现,黄连次之.消中,多以脾胃积热为主,治疗多用石膏、玄参、麦冬、熟地等,或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等,以清热泻火,内泄热结.消肾或下消的形成责之于纵欲过度,肾气消损,肾阳虚衰,以益气健脾,补肾固精为主,辅以清虚热、活血、利水、消食之品,方选加减八味丸、鹿茸丸、双补丸以及十补丸等;以肾气亏虚为主,多为危重症,以救津液、壮水火为主,或以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