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胃阳虚异论
脾、胃同属中焦,其生理病理关系甚密,故对于脾、胃阳虚之证临床医家多重视其同而忽视其异,存在着脾胃阳虚同治的情况.笔者通过阅读历代经典理论与名家医案发现,脾、胃阳虚存在明显不同,故治疗必当区别对待.现从脾、胃阳虚异因异症、异药异治、异中有同以及异治医案4方面论证脾、胃阳虚之别,并提出脾阳虚之治当以温升为主或稍佐通降,胃阳虚之治应以通降为本或略佐温升.悉以明脾、胃阳虚异理,但求临床同道察于微妙,深究于临床,服务于病患.
-
从《临证指南医案》看叶天士辨治胃阳虚证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胃阳虚证辨治理念和方法独到,叶氏指出胃阳虚之病因,不外乎饮食、劳倦、久病、误治等;胃失受纳通降即为胃阳虚证的典型和主要表现;脉形小濡为胃阳虚证之典型脉象;临证强调脾胃分治;治胃不忘治肝,是叶氏治胃的又一特点。此外,叶氏十分重视胃阳虚证之生活调摄。
-
浅谈胃阳虚辨证论治
胃阳,与其他脏腑的阴阳划分一样,当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历代的论述中却不明确.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阴和阳两种不同属性,二者对立统一,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身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经脉别论》曰:"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均指出五脏六腑皆有阴阳.而在相关中医胃的论述中,言及胃阳虚时多与脾阳虚混为一谈,二者模糊不清,难以区分.胃阳虚与脾阳虚虽有联系,但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胃阳虚证不能等同于脾阳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