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汪机治疗精神异常形用之辨分析

    作者:郭建新;王赤星

    通过对汪机治疗精神异常类病案的分析,发现他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而将精神异常分成五志病和脏腑自病两大类.从有无情志因素导致脏腑某用途的使用太过状态来辨别是五志病还是其他因素导致脏腑自病的脏腑形用失常.五志病本质是脏腑的使用问题,病不在脏腑,非药可治,必须通过心理治疗纠正脏腑过用状态;脏腑自病是脏腑自身活动模式属性异常改变导致精神表现形式失常,需用药物辨证施治,改变其偏性;用病自病兼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施.明辨脏腑形用,避免囿误于药物治疗,是其核心思想.其形用之辨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古代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在临床上的可操作性,解决了临床心理性疾病和生物性疾病两个不同体系的统一辨证施治的方法问题,同时也形成了新的疾病分类认识,将中医治疗病种范围扩大到包括心理治疗所属的范围,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 中医五志为病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案例

    作者:刘宏

    几千年来,中医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等方面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潜意识中不可撼动的固有成分.这种态势在古典文学著作中随处可见.例如,中医认为,五志(怒、喜、思、悲、恐)与五脏(肝、心、脾、肺、肾)密切相关,如果五志太过,就会尅伐五脏,引起相应的病变.

  • 御神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探析

    作者:田建辉;刘海涛;董昌盛;刘嘉湘

    目前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局限在形体层次(瘤体、人体等),疏于对机体“神”的层次(心神、神机、七情、五志等)的调控,而“神”的失调在肿瘤发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中医学认为,神与生俱来,是生命的主宰;提倡“形与神俱”是养生疗病的关键,强调守神、全神、养神以养生却病保命;移精(神)变气以纠正气血运行状态治疗疾病;明确提出神即正气,统摄五脏,神伤、神不正则五脏受邪,积聚渐生;建立色脉理论评估神对预后的影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中药、针灸、音乐等均可调神,攻癌祛邪不能过度,以神壮为基础.明确提出御神可扶正,并针对调神治癌的学术发展提出理论构建、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的思路,以期充分挖掘调“神”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价值,为提高恶性肿瘤的疗效提供新思路.

  • 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优势、弊端与改进对策探讨

    作者:闫少校;郎俊莲

    对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特点和优势做了总结,指出该疗法存在的一些弊端,并提出改进对策,以使该疗法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方便临床应用.

  • 中医音乐疗法干预偏颇情志的方案构建思路

    作者:徐蕊;李淳;彭锦;侯雪艳

    针对中国成年人群体,以五音应五脏、五脏对五志为理论依据,以音乐与人的情感交互关系为基础,提出中医音乐疗法干预偏颇情志的方案构建思路.介绍了治疗目标和治疗对象的评估要素,并分别针对喜、怒、忧、思、恐五种偏颇情志和气机运行,提出基于同气相求法和情志相胜法构建的具体方案,以及根据乐曲的物理和文化特征、个体当前的情绪特征、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和熟悉程度选择治疗乐曲的方法.

  • 五神脏理论钩玄

    作者:夏梦幻;王庆其

    从“五神脏”理论概念、现代解析两方面分别阐述五神脏的理论内涵及科学思想,探讨五神脏理论的现代心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基于五神脏核心思想,提出“五神-五脏-五志”为五神脏信息反馈轴心.探索五神脏理论对构建中医心理学、中医心身医学的意义以及对临床辨治精神障碍类疾病、心身疾病的指导价值.

  • 中医神志学说的构建

    作者:纪征瀚;王永炎;王忠;张志斌

    中医学中的神志,即五神与五志,其学说构建始于《黄帝内经》.虽然在先秦哲学中,心不仅是一个实体器官,而且具有欲望、情志、任物等诸种精神功能,因此被奉为一身脏腑之君主;但是,在《黄帝内经》中,精神功能却没有统归于心,而是被拆开,分别隶属于五脏.因此,神志与五脏之间的一一对应,便成为构建中医神志学说的关键.

  • 论情志相胜疗法的源流、理论及应用

    作者:张辉;张先庚;王红艳;梁小利;刘琴;高静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和护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理论指导下治疗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是情志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梳理情志相胜疗法的历史源流,阐释其内在机制,综述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比较与主流西方心理学疗法的异同,以期从多角度论述情志疗法,发挥优势,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促进情志疗法的推广和应用。

  • 中医情志治未病化产妇危急、解师生矛盾

    作者:高晓静

    精神状态内属于五神,依附于五脏,外现于五情志,如何运用<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相克规律,发挥五情志生理功能,避免五情志病理状态,从而调养人们的心理状态,使过急情志防范于未然.

  • 七情五志与五神的关系探讨

    作者:王长峰

    七情、五志、五神(神、魂、魄、意、志)是中医情志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结合现代心理学通过对七情、五志、五神概念和涵义的阐述分析,以探讨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中医情志学说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七情 五志 五神 心理学
  • 中医五志五脏五体理论与美容的关系

    作者:单德红;郑晓霓;王德山

    中医将喜、怒、思、忧、恐等五志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等五脏,五脏又分别主筋、脉、肉、皮毛和骨等五体,五志与五体均为五脏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的五志对五脏功能无不良影响,但五志太过均可伤及五脏相关功能,使各脏的气血运行出现异常,进而影响五脏主五体功能,表现于五体之上则出现筋脉失养、面色无华、肌肉枯萎、齿摇发脱等虚损之象,影响人的容貌.因此,提出五志太过可内伤五脏,并外现于五体,为中医美容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 情志辨识

    作者:阎兆君;张洪斌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的极重要组成,是心身疾病证治的强力支撑.但是,临床存在的情志混同、五志不别、七情不辨倾向,导致见情志病概作肝郁内伤,制约了中医学特色的彰显.情志不宜混同、五志应当区别、七情亦需明辨.情志有别,应当辨识.

    关键词: 七情 五志 情志辨识
  • 中医五志理论与美容关系初探

    作者:季颖;单德红;郑晓霓;王德山

    通过探讨中医五志、五脏及五体的相互关系,明确提出五脏为内在基础,五志及五体为外在表现的理论,认为五志太过可伤及五脏,并表现于五体,为中医美容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 上善若水下愚如火——刘完素著作中蕴涵的心理学思想

    作者:杨卫东;柳亚平;张晓琳;汪剑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刘完素的医学哲学思想吸收了这些积极的认识论成果.其学术思想除受到<素问>"病机十九条"中有关火热论述的启发外,还源于道家思想形成的"水善火恶"的自然观.刘完素在其著述中说:"夫水数一,道近而善;火数二,道远而恶".水清明而火昏浊,故"上善若水,下愚如火"."火上有水制之,则为'既济';水在火下,不能制火,为'未济'也.是故知水善火恶也."刘完素在阐发<素问>"病机十九条"时,用阴阳五行学说中"亢害承制"理论,详尽地描述了异常的心身现象,扩大了对心理病机的论述,从而发展了心理疾病的论治.

  • 中医情志致病学说浅谈

    作者:滕晶;齐向华

    情志是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志(喜、怒、忧、思、恐),它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情感反应,属于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只有突然的、强烈的、持久的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才会造成疾病.

  • 张景岳对情志的认识

    作者:李宇涛;仲卫红

    自陈言倡"三因论"来,七情有了明确的定义,"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1].与"七情"相对应者,又有"五志",喜、怒、思、忧、恐(一作"喜、怒、悲、忧、恐").历代医家对此二者多有分述.在明代,不少医书将二者合称为"情志".如<医方考>之"情志门";<类经>之"情志病"、"情志九气"等.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情志"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许多学者对中医学中的"情志"有着不同理解,加上受心理学的影响,"情志"的本来面目变得模糊难辨.有学者认为,情志见于中医文献大约在明代张景岳<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病名[2].所以,探讨"情志"的含义有必要弄清张景岳对"情志"的认识.

    关键词: 张景岳 七情 五志 情志
  • 情志相关概念内涵探讨

    作者:鲁明源

    五志、七情和情志均用于描述人的情绪活动,“五志”侧重于描述生理状态下的情绪活动,“七情”则是病因学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常”与“变”、在于生理反应还是病理变化。“情志”是五志和七情的概称,泛指所有的情绪活动,具有生理病理的双重涵义。通过对五志、七情、情志概念含义的分析,可以明确界定其内涵与外延,理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和相互联系。

    关键词: 五志 七情 情志 内涵
  • 强迫症志意辨证论治解析

    作者:阎兆君

    强迫症的病证类属为精神行为病证,其病理阶段演变初以五志异常为先,临床可采用志意辨证;病变发展渐及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及形体改变,可将志意辨证结合脏腑气血津液辨证.志意辨证论治强迫症应重视据属选法、辨阶段、辨病机、辨本证合证兼证、定法则、选方药穴位.

  • "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 假说及其论证

    作者:乔明琦;于霞;张惠云;陈雨振;殷镜海;胡春雨

    经过对前人情志致病医案统计分析和情志致病方式流行病学调研,发现"五志伤五脏"模式不符合临床实际,多种情志交织共同致病和致病伤肝的概率更大,"社会事件"是形成情志刺激的始发因素.据此,提出"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假说,并对假说进行了逻辑论证.

  • 论陈无择七情理论的由来

    作者:庞铁良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一种系统的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理论.陈无择研究中医经典,以《黄帝内经》的"五志""九气"为理论来源;虚怀若谷,存异求同,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全部纳入七情理论当中,归纳和推演出致病特点;并且在宋代明理学的影响下,将儒学和佛教的"七情"二字引入中医学,顺应历史文化,与时俱进,从而形成中医七情理论.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