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导管接触性溶栓与系统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对比

    作者:尚中忍;吴兴建;张思源;朱荣家;焦健宇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以及系统性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82例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所选抽取对象依照其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对比组(n=39)和探讨组(n=43),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治疗,对比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应用系统性溶栓治疗,探讨组患者联合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病情均有好转,探讨组患者病情痊愈率为55.81%,对比组为38.4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960,P=0.0284).治疗后探讨组患者双侧小腿周径差为(1.0±0.4)cm,对比组患者为(2.1±0.5)cm,探讨组患者双侧大腿周径差为(1.1±0.3)cm,对比组患者为(2.3±0.4)cm,治疗后探讨组患者双侧小腿周径差小于对比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205,P=0.0281),双侧大腿周径差小于对比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950,P=0.0424).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静脉再通速度.

  •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普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秀霞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肢周径差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显著.

  •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作者:连晓霞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16年1—12月期间160例剖宫产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vs 8.75%,χ2=4.74,P<0.05);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4.1±0.3)d vs(6.7±0.5)d,t=4.02,P<0.05]及住院时间[(8.2±1.1)d vs(10.8±1.5)d,t=3.97,P<0.05]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大幅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5%vs 87.5%,χ2=5.77,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及时、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助于剖宫产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循证护理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作者:曹平

    目的 研究循证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科2016年3月—2017年8月治疗的15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进行基础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询证护理,对比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及患肢肿胀情况.结果 观察组满意率为94.70%,远高于对照组的5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DVT的形成率为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髌骨上缘10 cm大腿及内踝上缘15 cm小腿增粗分别为(0.34±0.07)cm,(0.46±0.09)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98±0.05)cm,(0.95±0.0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科学的询证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且可以很好地改善下肢肿胀情况,并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董丁慧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应用效果以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该院骨科收治的68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例给予下肢骨折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34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统计两组相关指标,比较两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血栓发生率以及血凝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34例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94%明显少于对照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0,P=0.005).观察组34例患者满意度94.12%显著优于对照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7,P=0.003).结论 通过对下肢骨折术后应用预防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预防并发症,进而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和临床应用价值.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创伤骨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作者:包惠芳;宁静;张小璇;胡斌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创伤骨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疑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观察下肢深静脉管腔内回声、管腔内径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的范围等情况。结果:5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管腔内径明显增宽,腔内充满无回声或低回声,管腔结构不清。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价廉、无创、图像直观清晰、可重复性等优点,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妇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

    作者:李莹

    临床上所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就是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肌部位的静脉血栓部位.一旦患有此病症,患者会出现血液疏通上的障碍,进而引发肿胀、疼痛等不良的反应.实施了妇产科手术的患者极易患上此病症,需要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展开合理的分析,同时确定科学的预防护理对策.

  • 围生期护理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心理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健;姚绍鑫;赵婷婷

    目的 探究围生期护理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剖宫产分娩的100例产妇,将上述产妇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围生期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心理状况.结果 ①观察组50例,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为2.0%;对照组50例,6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为12.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护理前,两组产妇SAS评分、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产妇SAS评分(24.0±2.0)分、SDS评分(44.3±5.3)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生期护理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气压治疗在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

    作者:雷文;周以杏

    目的 探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采取气压治疗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临床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分别为50例.研究组采取气压治疗的方式,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的方式,统计研究组和参照组的临床资料,并且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以及干预前后肢体周径的对比.结果 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2例(4.00%)显著低于参照组11例(22.00%),两组治疗前肢体周径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肢体周径(33.42±1.65) mm显著低于参照组(35.42±1.81) mm,P<0.05为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 对老年脑卒中患者采取气压治疗的措施,能够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下肢功能锻炼法对胫腓骨骨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探讨

    作者:于丽;苘志英;金娜

    目的 探讨下肢功能锻炼法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内接收的10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下肢功能锻炼法干预.对比患者干预后恢复情况,观察患者有无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更低,且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来说显著更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折手术后极易导致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若加以下肢功能训练法干预,很大程度上可有效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

  •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武国珍;冀云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见于创伤或骨折手术后,是血液在深静脉内非正常地凝集导致血管阻塞,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下肢,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患者身体的残疾,轻者可导致伤残,严重者可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导致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有很多种,本文主要对骨折术后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诊治进行探讨.并学会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临床上加以运用,以达到积极控制的效果.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杨娟

    目的 讨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现随机选取2016年8月~ 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6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X线检查,观察组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数字剪影血管造影为诊断标准,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特异性以及敏感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检出率、特异性以及敏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较好,并且无创伤,患者接受度较好,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有效方法,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 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乌兰;党永康;杨柳

    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逐年增加,抗凝治疗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基本治疗方法.从传统抗凝药物到新型抗凝药物,抗凝药物作用逐渐从多靶点趋于单靶点,更加直接有效、方便安全.虽然传统的抗凝药物,例如低分子肝素(LMWH)和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其临床疗效得到肯定,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具有给药方便、无需检测凝血功能、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出血并发症减少等特点的新型抗凝药物,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 血管腔内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

    作者:郑娜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血管腔内置管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本次选取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2013-05至2015-05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采用血管腔内置管溶栓治疗,重视整体、全面护理的应用。结果5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6%,无不良反应发生。因脑血管病卧床或轮椅代步患者1例,因骨折跛行患者1例。相关干预前,干预后心理状况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加强采取血管腔内置管治疗时的整体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效果,防范并发症发生,为患者临床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

    作者:田晓福;张情;马满林;芦小龙;李亮;耿中利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32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2周内发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照同期8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DVT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与TNM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禁食水时间、卧床时间、术前合并症有密切关系.结论 术前准备充分,手术操作技术熟练、围手术期DVT的危险性评估及有效的临床干预,能有效防止术后DVT的形成,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晋;李南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本院接受诊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无病变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患者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分型,并比较2组患者的CFV、SFV、POV、PTV、MGV下肢静脉内径值及CFV、SFV、POV的CDFI值.结果 观察组血栓分型为中央型60.71%、周围型21.43%、混合型17.86%.观察组的SFV、CFV、PTV、MGV内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FV、CFV、POV的CDFI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时,能观察到扩张的静脉管径,血流充盈情况,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吕颖;李渊

    目的 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小剂量链激酶进行联合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抗凝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小剂量链激酶溶栓,经过两周的治疗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缓解状况以及其他的有效指标.结果 2组患病者通过不同方法进行两周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具体体现在实验组中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的患者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中的相应比率;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一些典型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所以实验组患者的整体疗效好于对照组患者,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小剂量链激酶溶栓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并且对患者治疗前的血栓分布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很好地缓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某些症状,如胸痛、呼吸较为困难等,应用效果较好,不仅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大大提升治疗,效率同时能缓解疼痛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单纯导管接触性溶栓与联合药物机械碎栓 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照研究

    作者:程章波;丁杭;黄烽;任飞;蓝永荣;李春平;雷云宏;蔡红;韩涛

    目的 比较单纯置管溶栓(CDT)与联合药物机械碎栓(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2组,A组36例采用CDT治疗,B组24例采用PMT或PMT联合CDT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出血并发症、股静脉瓣膜返流情况及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大小腿周径差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06,P<0.01).2组溶栓期间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P=0.511).A组和B组中分别有38.9%和41.7%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返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0.098;P=0.922).2组患者随访期间PT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900,P=0.343).结论 对于急性髂股静脉DVT的患者,CDT和PMT都是安全有效的.PMT能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

  • 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

    作者:谷冬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妇产科术后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急性期可因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PTE),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为探讨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2006年5月~2010年10月对14例妇产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LEDVT严重后果是PTE,预防PTE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主要目的.

  • 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作者:宋俊丽

    目的:探讨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流程.结果:本组患者经脑出血术后常规护理外并实施早期活动等治疗后,脑出血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减低.未发生肺、脑栓塞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脑出血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期间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系统早期活动方案能提高下肢血流速度,安全、有效地预防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802 条记录 8/191 页 « 12...567891011...19019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