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用计算机原理解读《内经》思想
将一个有生命的人假设为一台世上高级、先进、复杂的计算机,用现代成熟的计算机原理去解读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活动,并将中医<内经>对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活动的描述与之参照、对比,其结果竟发现很多中医之谜、令人费解的经文、"神、气、阴阳、脏腑、经络"等概念,可用简单明了地计算机原理去说清、道明、诠释,将现代的理论与古老的理论糅合一起看,竟出现了神奇的巧合与结果.
-
宣发与肃降的病理及证治
指出宣发与肃降是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又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一种具体的体现.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宣发与肃降.即:基本概念、辞语出处与认识沿革、现代的理解、病理及药物方剂.认为二者常同时存在,可以合称为"肺失宣肃",但二者毕竟有区别,即使同时存在,也有主次不同.宣肺药与肃降药同用之调整肺气.但宣肺、肃降何者为主,何者为辅,不同方剂是有明显区别的.
-
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重大课题.当今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这一现代新技术探讨中医证的内涵将可望获得实质性突破,为中医证候现代研究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
-
试论中医基础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医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在中医基础研究中过分依赖高新技术,或者不敢直面问题、遇到困难退缩将阻碍创造性思维.中医基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研究者在传统知识、现代知识、高新技术与仪器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为使研究保持正确的方向,在研究中要处理好"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并以"和"的态度对待学术争论.
-
"中医生存质量自评量表"的评价
目的:构建并验证"中医生存质量自评量表"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方法: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体现中医临床信息和辨证的特点,基于整体症状、五脏和气血阴阳的功能异常等10个维度,构建"中医生存质量自评量表",收集临床信息,借用SAS6.12统计分析.结果:信度系数R>0.70,克朗巴赫α系数均大于0.7,标准关联效度系数均大于0.5(P<0.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P<0.0001.结论:量表的可行性、结构稳定性、内部一致性较好,能够区分正常人群和患病人群.但因子分析结果不理想.
-
冠心病活血化瘀治法溯源与评价
时间和空间的差异造成了人群不同的饮食习惯、体质类型、病证特点,也形成了因人不同的治法差异.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活血化瘀法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治法之一,这一治法导源于《内经》,历代医家皆有运用,至清代发展成熟.
-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候学领域的研究
本文主要概述了中医证候学与蛋白质组学结合的原理,回顾了近5~10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学中的应用,并对未来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进行展望。拓展了蛋白质组学在中医学方面的应用领域,从新的视角阐释中医理论的内涵。
-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研究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现状,以期提出不足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概括分析,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2个方面进行论述.结论:采用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比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更高,因此,今后要加强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
-
《本草纲目》中药物命名探讨
从<本草纲目>"释名"和"集解"项,探讨中药的命名方法,有以产地命名者,有以药物形态命名者,有以生长特性、生长季节命名者,有以功效命名者,有以质地颜色命名者,有以气味命名者,有人物故事命名者,以及以外来译音命名者.
-
中医英语翻译的3种现象与趋势
中医英语翻译表现出三种现象,即:西医学术语为中医所用,西方普通语言的应用,汉语拼音的运用.探讨中医翻译应遵循的模式,希望与翻译者共同磋商、探讨.
-
《脾胃论》用药特点浅探
<脾胃论>中所用药物有补中益气类、清热泻火类、疏风解毒类、养阴生津类、温中散寒类、化湿理气类、平肝熄风类、宣肺祛痰类、活血化瘀类、收敛止血类、凉血止血类、消食导滞类及其他类,其用药具有①补脾升脾阳,兼泻阴火;②分主辅,重引经,兼顾四气;③师古法,不拘泥,善创新意;④药量轻,用风药,改散扶胃等特点.
-
武威汉代医简的中药学成就
(上接第8期)5武威汉代医简所记载药物的计量单位武威汉代医简中记录了许多药用计量单位,有分、两、升、枚、颗、寸、尺、本、束、三指撮、方寸匕、一刀圭等.在武威汉代医简所用的全部药物中,用分作计量单位的有62味,用两计的有16味,用升、枚计的各7味,其他如附子以颗计,桂以寸以尺计,利庐则以一本计,菒草以束计,龙骨则以三指撮计.这些计量单位的名称绝大多数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得到印证.
-
武威汉代医简的中药学成就
武威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历史悠久,建制较早,被称为丝路重镇,天马之乡,五凉古都,西夏辅郡,佛教胜地,历史名城,乃民族融汇之地,文明诸聚之所.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乡下五畦村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其中的医学简牍经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整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1975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书中共收载中药100余种,内有80种见于<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一世纪左右的武威汉代医简是截止目前我国出土的早的方剂学资料之一,是记录武威汉代医简成书年代和更早时期流传在民间有关中药学内容的原始资料,有其独道的用药特点,是研究秦汉时期本草学的主要文献,笔者认为可归属为古代本草学的一部分.本文就<武威汉代医简>中的中药学成就作一概述.
-
《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
(前接第6期)6对肺肾关系的论述<武威汉代医简>分简文和牍文两部分,治久咳方在简文和牍文中各出现一次,其内容大致相同,简文和牍文均列之为首,在92枚简牍中唯治久咳方症状、方名,药物、剂量、服法、疗效等记录比较完整.
-
《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
(前接第5期)3对痹证的论述论及痹证的简、牍文:"治伤寒遂风方付子三分蜀椒三分泽舄五分乌喙三分细辛五分术五分凡五物皆冶[6](数字为<医简>所编简、牍序号,以下同)合方寸匕酒饮日三饮[7]"
-
《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
在国际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1972年11月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称"医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在当时是空前的.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不仅是我国考古工作的一个重大收获,也是我国医药学界的一件大事.它为我国的历史学者,特别是医学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这些资料,后来经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1975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颇得各界学者的关注.在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后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的考古、文献、中医等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围绕医简的文字考释和医学内容等进行探索、研究,阐其学习研究心得,各抒己见,陆续在国内不同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现就<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内科学成就作一概述.
-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前接第3期)文中符号、标题:(□/)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口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治)表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8]原书释文.
-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前接第2期)文中符号、标题:(□/)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口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表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8]原书释文.
-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前接第1期)文中符号、标题: 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治表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8]原书释文.
-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推拿学成就
针灸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历史十分悠久.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来考察,针灸疗法远在文字创造之前即已萌芽,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灵枢>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针灸学著作.1968年曾在河北省满城出土西汉金银针,1993年在四川省绵阳出土了汉代针灸木人.尽管如此,早期传世的关于针灸的资料十分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