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我国药用昆虫的开发利用与前景
昆虫是动物界中大的类群,现存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其中约有90万种已被描述,且每年以7 000种的速度递增.我国昆虫资源相当丰富,约占世界昆虫总数的10%,其中药用的有蜚蠊目、螳螂目、同翅目等13个目约200种.不少昆虫类中药如冬虫夏草、白僵蚕等因疗效确切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深圳市蜚蠊、猎蝽及有毒娥类调查
本文记述深圳市蜚蠊目4科10属15种、半翅目猎蝽科广椎猎蝽和鳞翅目有毒蛾类2 科7种.名录如下:
-
我国境内检出的蜚蠊新种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来自马来西亚的远洋船上检出雌雄成虫数只,将其烘干保存,之后送于本所鉴定.根据有关资料,鉴定为蜚蠊目姬蠊科Supella属褐带蜚蠊(Supella supellectilium).该种在我国境内为首次发现.
-
蜚蠊的鉴别诊断
1 蜚蠊的外部形态(一)蜚蠊在分类地位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Phylnm 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蜚蠊目(Blattaria),其特征是 (图1) 体形较大, 背部扁平, 下口式的头部,口器咀嚼式且发达,有一对发达的复眼,单眼1对(小而不发达或退化).
-
中药蜚蠊提取物康复新液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康复新液是从中药蜚蠊干燥虫的乙醇提取物精制而成的一种生物制剂,具有解毒、散瘀、消积、利水消肿等功效。本文就其在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消化道黏膜损伤,功能性消化不良,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
民航客机蜚蠊侵害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通过对民航客机蜚蠊种群分布及侵害情况的调查,为研究客机蜚蠊的生态特性及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8月,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三亚及海口机场的19架A320及A321客机进行蜚蠊密度监测;比较两种不同机型、不同机龄以及客机4个不同部位蜚蠊侵害情况. 结果 共调查19架客机,蜚蠊总侵害率为84.21%;客机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不同机型客机的蜚蠊侵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62,P>0.05);不同机龄客机蜚蠊侵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81,P>0.05);客机不同部位蜚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29,P<0.01). 结论 应根据客机特殊的结构、运行特点、安全要求,并结合德国小蠊在客机上的分布特点,采取环境治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
某航空公司客舱空气菌落数及蟑螂密度调查
近年来,航空运输业的业务量逐年稳步上升,据WHO[1]在2009年出版的Guide to hygiene andsanitation in aviation报道,2006年,超过20亿乘客乘坐由航空公司经营的航班出行.国际航程较长,飞行时间长可超过10 h,飞机客舱空间相对狭小[2].客舱环境密闭、乘客间密度大等特点均增加了致病菌及病媒生物传播的机会,并潜在造成了某些传染病可能通过航空运输过程中表面接触和/或接近感染者而造成大范围传播.因此需要加强对民航飞机客舱空气菌落及蟑螂等病媒生物的监测.
-
蜚蠊防制进展
蜚蠊(Blatta)是蟑螂的学名,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Phynm Arthropocla)昆虫纲(Insecta)蜚蠊目(Blattaria)而蟑螂是蜚蠊的俗称.在昆虫中,蜚蠊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昆虫,据考证蜚蠊在3亿5千万年以前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种类也有3500种之多,并且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害虫.绝大多数营野栖生活,只少数种类栖于室内,对外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1].
-
德国小蠊抗药性及防制措施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属于昆虫纲蜚蠊目.蜚蠊,又称蟑螂,它在地球上已生存了3亿多年.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种类已接近5 000种,我国已记录共253种[1],其中大多数为野生种群,主要生活在山林田野,栖居在杂草树皮下,钻营于乱石砖块中,同人类的关系并不密切.
-
湿疹皮炎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阳性结果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探讨湿疹皮炎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常见的阳性过敏原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10家医院皮肤科就诊并进行了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且至少一项阳性的湿疹皮炎患者。结果45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09例(45.63%),女249例(54.37%),年龄(28.13±23.11)岁。前3位常见阳性过敏原为蟑螂(180/458,占39.30%)、尘螨组合(152/458,占33.19%)、花生(116/458,占25.33%)。89.66%(26/29)特应性皮炎患者及86.84%(33/38)面部湿疹患者存在多种过敏原。皮损相对泛发者过敏率(88/110,占80%)较皮损相对局限者(245/348,占70.4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0,P=0.049)。吸入变应原阳性率在11~20岁年龄组高(39/43,占90.70%);牛奶(26/98,占26.53%)、牛肉(19/98,占19.39%),特异性IgE阳性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北方与南方常见变应原不同,艾蒿、蟑螂、牛奶、黄豆、牛肉、淡水鱼特异性IgE阳性率(10.35%、42.42%、14.39%、13.89%、11.36%、13.38%)均分别高于南方(1.61%、19.35%、3.23%、3.23%、1.61%、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7、11.959、5.958、5.594、5.641、5.235,均P<0.05)。结论蟑螂是湿疹皮炎患者致敏率较高的变应原,临床意义值得研究。面部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更容易多发过敏。年龄是影响变应原致敏的较重要因素。不同地域常见变应原不同。
-
尘螨过敏可能是斑秃患者早发和重型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的 探讨232例斑秃患者的临床特征、伴发过敏性疾病的情况及血清中总IgE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的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免疫比浊法和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232例斑秃患者血清中的总IgE及常见过敏原的sIgE.110例健康对照来自体检中心.结果 232例斑秃患者中,男127例,女105例,平均(26.4±13.8)岁,平均病程(25.3±42.3)个月,89例(38.4%)为重型斑秃.67例(28.9%)除患斑秃外,还伴发至少1种过敏性疾病,但血清总IgE阳性率(30.6%)与健康对照组(21.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秃患者sIgE升高以户尘螨(34.1%)、粉尘螨(31.9%)、蟑螂(22.5%)为主,均为常见过敏原,且三者sIgE的水平分别与总IgE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户尘螨、蟑螂sIgE的阳性率和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重型、弥漫型斑秃中,户尘螨、蟑螂sIgE和儿童斑秃户尘螨sIgE的阳性率和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患者户尘螨、蟑螂sIgE或儿童斑秃户尘螨sIgE阳性率和水平,各自比轻型或成人斑秃患者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尘螨过敏是部分斑秃患者(重型、弥漫型及儿童斑秃)的发病因素之一,也是斑秃患者中发病早、脱发范围广的危险因素之一.
-
东莞地区2000例荨麻疹患者变应原分析
【目的】分析和研究东莞地区2000例荨麻疹患者变应原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荨麻疹患者共2000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阿罗格”点刺原液进行变应原测试,分析其变应原结果。【结果】2000例荨麻疹患者变应原以粉尘螨、蟑螂、屋尘螨高,其次为小虾、牛肉、蚌类。【结论】尘螨、蟑螂、屋尘螨等是东莞地区荨麻疹患者中常见的变应原。
-
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组分的提取及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组分的提取及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使用硫酸铵沉淀、DEA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G-75凝胶层析的方法,从地鳖虫体内提取出纤溶活性蛋白并检测其活性,研究其体外抗肿瘤的作用;并通过噻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对2种肿瘤细胞(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和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增殖抑制及周期的影响.结果 (1)地鳖虫体内存在具有纤溶活性的纤溶活性蛋白;(2)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与剂量和时间密切相关;(3)随着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浓度的增加,G1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G2/M期的细胞数量有所增加.结论 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具有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
-
媒介生物防制技术
1 媒介生物与媒介生物性疾病1.1 媒介生物及其分类媒介生物又称病媒生物,是指那些本身不导致疾病,但通过在不同宿主间传播病原体而导致疾病流行的动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动物.常见的媒介生物主要包括三类动物,一类是无脊椎动物门蛛形纲的动物,包括蜱、螨等;一类是昆虫纲的动物,主要有蜚蠊目的多种蜚蠊(蟑螂),双翅目的蚊、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