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肝毒性研究方法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应用
中药肝毒性问题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目前,肝细胞系、亚细胞、三维培养、模式动物等体内体外模型在中药肝毒性的筛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系统观和整体论的引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网络毒理学等新方法开始逐步应用于中药肝毒性标志物挖掘和肝毒性预警等方面.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中药肝毒性研究领域的成果,分析和探讨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结合病/证模型和网络毒理学的中药量-效-毒关系研究”的新思路,同时也对该课题组开展的淫羊藿潜在肝毒性的初步研究进行了概述,希望能为中药肝毒性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指导原则提供理论基础,推动中药肝毒性研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
中药肝毒性及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进展
近年来,中药的肝毒性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中药的肝毒性及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建立.与传统的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相比,精密肝切片法、肝细胞及亚细胞模型体外实验法得以直观地反映出药物对细胞及组织的影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方法利用质谱联用技术找出新的生物标记物,阐明肝毒性机制.这一系列的进展为广大的药学工作者对中药肝毒性及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
蛋白组学技术在中药肝毒性中的应用
目的:讨论蛋白组学研究技术在中药肝毒性中的新应用进展。方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研究近年来蛋白组学技术对中药肝毒性的应用概况。结果与传统毒理学研究技术相比,蛋白组学尤其是毒理蛋白质组学整合了经典毒理学、病理学和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技术,可在离体水平上更快、更准确地发现毒性物质,并用于寻找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和毒靶研究,也可应用于机制研究的补充和验证。结论蛋白组学技术提升了中药肝毒机制的认知水平,为中药肝毒性的毒性蛋白标志物的筛选、毒性机制研究、毒性预测与毒性蛋白质数据库的建立等方面奠定了技术可行性,进而为中药肝毒性的评价、机制研究、临床诊断领域提供了一个适宜技术体系。
-
氧化损伤相关指标在中药肝毒性损伤机制中作用与研究进展
目的:对氧化损伤相关指标在中药肝毒性损伤机制中的作用、生物学意义及与肝毒性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与综述.方法:对近五年期间用氧化损伤相关指标评价中药肝毒性损伤机制的临床和实验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结果:中药肝毒性氧化损伤机制主要检测指标为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GSH)等,其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GSH)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尤其是丙二醛(MDA)含量升高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降低与肝毒性氧化损伤机制相关性比较大,指标灵敏性强.结论:氧化损伤机制是中药肝毒性损伤常见机制之一,上述指标可作为与肝毒性毒性损伤程度相关性较强的常见检测指标;但在反映中药肝毒性损伤中"量-毒"与"时-毒"关系、早期临床预警和诊治方面均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