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挖掘中药功能组合判定四气药性的规律

    作者:杨雪梅;林端宜;赖新梅;陈梅妹;黄璐琦

    目的:为中药药性四气理论的全面总结奠定大样本数据挖掘的基础,并为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及临床用药提供四气药性判定的理论线索.方法:选择《中华本草》所载8 980味中药的四气数据及关联的药物功能索引数据作为数据集,采用IBM SPSS Clementine 14.1数据挖掘平台,选择Apriori模型挖掘分类关联规则,设置规则前件小支持度阈值为0.5%,小置信度阈值为60%.结果:共挖掘出涉及温、寒、平三性的分类关联规则11条.结论:具有发散风寒、温中、止痛&祛风除湿、补肾阳、通经&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强筋骨&祛风除湿功能的中药其药性多属“温”;具有补肺功能的中药其药性多属“平”;具有清热燥湿、清热泻火、除烦功能的中药其药性多属“寒”.

  • 《中华本草》药性数据中的四气规律

    作者:杨雪梅;林端宜;赖新梅;陈梅姝;黄璐琦

    目的:以四气为核心,分析中药药性数据中气与味、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理论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中8 356味具有四气属性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四气与辛、甘2味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苦、淡2味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脾、胃、肾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大肠、心、膀胱、胆、小肠、肺六经(按相关性递减排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毒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药性越“热”则越可能具有辛、甘2味,越常入脾、胃、肾三经,其毒性更大;药性越“寒”则越可能具有苦、淡2味,越常人大肠等六经.

  • 挖掘中药功能组合判定五脏归经的规律

    作者:杨雪梅;赖新梅;陈梅妹;林端宜

    目的 为中药药性五脏归经理论的总结奠定大样本数据挖掘的基础,并为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及临床用药提供五脏归经判定的理论线索. 方法 在对中药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基础上,选择《中华本草》所栽8980味中药的五脏归经数据及关联的药物功能索引数据作为数据集,采用IBMSPSS Clementine 14.1数据挖掘平台,选择Apriori模型挖掘分类关联规则,设置规则前件小支持度阚值为0.1%,小置信度阈值为60%. 结果 共挖掘出涉及五脏归经的分类关联规则32条.结论 ①具有重镇安神、发散风热&明目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肝经;②具有重镇安神、补气&安神等功能的中药多归心经;③具有补脾胃&补气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脾经;④具有润肺化痰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肺经;⑤具有补肾阳&补血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肾经.

  • 《中华本草》收载通络类中药药性规律研究

    作者:齐彪;胡小勤;杜正彩;张明哲;蒙玉梅;黄大利;王菲菲;付蓉

    目的:探讨通络类中药药性分布规律,为通络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并为寻找更多的通络类中药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检索出具有通络功效的中药455味,整理建立通络类中药数据库,分析药物来源、四性、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的分布规律.结果:《中华本草》收载的通络类药物以植物药居多,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全草、茎木、皮为主,主要分布在五加科、菊科、桑科、豆科、葡萄科、毛茛科、夹竹桃科、唇形科、伞形科、卫矛科;药性以温性为主;五味偏于苦、辛、甘;归经以肝经为主;约1/7的药物记载有毒性;高频功效为祛风、活血、止痛、舒筋、除湿;高频主治包括风湿痹证、跌打损伤、腰痛、肢体麻木.结论:统计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及络病理论基本符合,能够为通络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 《中华本草》中具有利水功效的葫芦科药物药性探析

    作者:史雪

    《中华本草》所收载的来源为葫芦科的利水药物共计24味,仅一味罗锅底有小毒,其余均无毒性,用药安全性大.四气和五味有明确记载的是23味.药性多偏于寒凉,药味以甘味为多.归经有明确记载的是16味,归肺经、脾经为多.功效多为利水消肿、解毒、清热除烦、解暑、生津止渴、通淋等,治疗水肿、疮痈肿毒、暑热烦渴、消渴、淋证为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