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和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

    作者:汤芙蓉;闻永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和心理求助态度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3所高等院校400名大学生,对其施测专业心理求助自我污名量表和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问卷.结果: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和心理求助态度在性别、年级和心理求助史等变量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疾病污名得分上男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t =2.546,P<0.05),在心理求助态度总分、耻辱忍受性和人际开放性上女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t=-2.216,-2.740,-2.853;P<0.05);大一学生的心理疾病污名化程度显著高于大四学生(F=3.627,P<0.05),大四学生在求助态度总分上及其各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学生(F=12.313,P<0.001);有专业心理求助经历的大学生在求助态度总分和自我认知维度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无专业心理求助经历的大学生(t =2.335,2.703;P<0.05);求助态度总分及其各个维度与心理疾病污名存在显著负相关(r =-0.295,P<0.05).结论:消除心理疾病污名,提升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积极性,才能帮助大学生度过心理危机.

  • 心理疾病污名对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影响

    作者:汤芙蓉;汤华军

    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的负面评价、偏见和歧视以及患者自身对这种消极刻板印象的内化,即心理疾病污名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有重要的干扰作用.分析心理疾病污名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索降低心理疾病污名负面作用的应对策略,以帮助灾区民众维护心理健康.

  • 大学生内隐心理疾病污名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

    作者:陈晓惠;方明;余益兵

    目的:探查大学生群体对心理疾病患者是否存在内隐污名,同时考察心理学专业和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内隐污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问卷对50名心理学专业和50名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普通人群体的消极行为做了更多的解释;两个专业大学生对心理疾患群体的消极行为倾向于内归因,对普通人群体的消极行为倾向于外归因.结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内隐心理疾病污名;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比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内隐污名程度深.

  • 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如何消除心理疾病污名的影响

    作者:周曦;康荔;甘元蓉

    心理疾病污名指罹患心理疾病的患者受到他人排斥或者自尊降低的现象。由于担心遭受排斥,许多心理疾病患者不愿意接受专业心理咨询。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可以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消除学生的疑惑,利用心理情景剧与微电影等手段提高学生观点采择能力,辅以心理普查与特殊群体访谈,主动寻找问题学生,消除污名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