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幼虫发育形态学及其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探讨
为了明确对于凶杀案件中死亡时间判断有重要意义的蝇类幼虫的形态特征变化规律,在16℃、20℃、24℃、28℃、32℃饲养了大头金蝇并定期取样,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后气门形态、表皮、消化道等随时间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可作为幼虫日龄的标志.据此将幼虫期划分为8个阶段.不同温度下到达上述各阶段的时间不同,低温下需要时间长,高温下需要时间短.文中同时也观察了幼虫各龄的形态特征.
-
中国蚤类幼虫分类研究 Ⅲ.蚤目:细蚤科
近年来我国蚤类幼虫的分类研究进展较快,目前记述幼虫形态54种(亚种)[1].石杲等[2]曾对我国1990年以前描述过的幼虫进行了分类.但是,此后细蚤科又记述了10种幼虫形态,占细蚤科已描述幼虫的66.67%,为适应分类的需要,故参考有关文献[1-11]对我国目前细蚤科已描述的幼虫进行了分类研究.
-
中国蚤类幼虫分类研究概述
蚤类分布极为广泛,种类亦颇多,成虫的分类研究较深入.但是,蚤类幼虫的分类研究是一薄弱环节.我国王敦清于1956年首次研究了不等单蚤等7种蚤类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有关国内蚤类幼虫形态及分类方面的文献共发表了30余篇,已描述蚤类幼虫形态近60种(亚种),隶属6科22属.现就我国蚤类幼虫的研究综述如下.
-
人眼结膜吸吮线虫虫卵及幼虫形态观察
结膜吸吮线虫可引起动物源性疾病,主要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眼部,亦可寄生于人体眼部.近年来,国内对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报道较多[1],但对该虫的卵及幼虫形态少有报道.为初步了解寄生在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的虫卵及其发育各期幼虫形态,作者等从患者眼中检获的人眼结膜吸吮线虫成虫,进行短时间(24 h)培养,制成压片、镜检,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
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探讨
广州管圆线虫由我国学者陈心陶(1933)在广州家鼠肺部中发现并命名.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由Nomura和Lin在台湾发现[1].中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由何竞智报道(1984)[2],至今我国查见病原体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例共43例(台湾35例、香港2例、广东2例、上海1例〈外来者,广州市人,居住香港、辽宁2例、温州1例)[3~6],但太平洋岛屿与东南亚国家报道的临床病例包括我国台湾省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患者在内已超过了4例[7].国内近年来对临床上一些不明原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的病例,也曾有疑诊为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感染报道[8].薛大燕等报道温州某饭店聚餐的182人中,有半生食福寿螺螺肉者105人中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者,罹患率为44.8%(47/105);未食这种螺肉的77人,无1人发病.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原学和血清免疫学进行综合分析,证实温州市暴发流行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9],另外,还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幼虫、中间宿主螺类以及终末宿主鼠类进行了观察与调查.其成虫、幼虫形态测量结果与描述与前人基本相符.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主要是人因食用生或半生的含有第三期幼虫的螺类、鱼、虾以及被此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和饮水所致,而人不是广州管圆线虫的正常宿主,因此幼虫在中枢神经系统停留时间较长,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或脑膜脑炎,个别幼虫还侵犯眼和肺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