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黄毛鼠对抗凝血杀鼠剂回避行为的初步研究
目的 检测广州市农田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发生状况,研究黄毛鼠对毒饵及无毒饵的回避行为,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性检测,采用连续攻毒试验进行回避行为研究.结果 广州市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率高达83.33%,黄毛鼠对杀鼠灵毒饵具有明显的回避行为,拒食鼠占试鼠总数的30.00%;对抗性检测后存活鼠进行连续攻毒试验以及无毒饵试验,每次试验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毛鼠对毒饵的拒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对无毒饵的回避行为变化趋势不明显;随着攻毒次数的增加,黄毛鼠中拒食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试鼠对无毒饵的拒食程度甚至超过首次攻毒试验中对毒饵的拒食;而且黄毛鼠对毒饵的日食量越来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使攻毒结束后改喂无毒饵,黄毛鼠的日食量仍低于第一、二次攻毒时的日食量.结论 广州市黄毛鼠对毒饵甚至无毒饵的回避行为表明其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已产生行为抗性,将是鼠害防控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此研究对灭鼠实践中提高灭鼠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对家栖鼠行为抗性探讨
家栖鼠类传播多种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市历经多年灭鼠,采用不易引直拒食的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敌鼠钠盐,灭鼠效果逐年递减,为究其原因,更好地指导今后灭鼠,作者把连续5年使用敌鼠钠盐的地区作为实验区和未曾用此药灭鼠的地区作为对照区进和现场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云南省杀虫剂换代的可行性及抗疟对策的探讨
1 DDT在云南抗疟过程的作用与功过云南自1956-1957年的抗疟准备阶段就提出了在超高疟区和工矿城市试用DDT进行人房和畜房的滞留喷洒灭蚊,以后40多年在我省高疟区广泛使用从未间断,时至今日,由于一些特殊原因,DDT使用于防治媒介,且用量可观.在此期间云南的疟疾流行由解放初的249.38,下降到1997年的3.16,下降了98.73%,DDT在云南的抗疟过程中功不可没.但近年的研究发现DDT在人类和动物的脂肪组织内有积累现象,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由于其半衰期长,环境中不易降解,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我国在80年代已明文规定不能用DDT进行外环境杀虫.目前昆明农药厂终因搬迁而停止生产,使DDT的供应中断.加之我省部份地区的主要媒介微小按蚊已经对DDT产生了行为抗性,云南省疟防所媒介室在潞西和元江两地的监测中发现微小按蚊出现了中等抗性.以上原因迫使我们寻找新的杀虫剂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