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处方灭鼠诱饵的初步研究

    作者:高志祥;冯志勇;郭永旺;姚丹丹;隋晶晶;曾繁娟

    目的 研究适合广东省农田害鼠用的处方饵料.方法 采用室内有选择条件下适口性检验法,配制饵料并对广东省农区主要农业害鼠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进行效果检测.结果 初步筛选出适合不同害鼠种类的“基本配方C+引诱配方Ⅱ”和“基本配方G+引诱配方Ⅰ”2种处方饵料配方,当以稻谷为对照时,新型处方饵料对黄毛鼠、板齿鼠的摄食系数分别为2.97和2.89,对褐家鼠的摄食系数为1.76;适口性均为优.结论 本研究为领域内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处方诱饵应用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 血凝反应法检测黄毛鼠对抗凝血杀鼠剂抗性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隋晶晶;高志祥;姚丹丹;冯志勇;颜世祥

    目的 探讨血凝反应法检测黄毛鼠对抗凝血杀鼠剂抗性的可行性.方法:以杀鼠灵(warfarin)抗药性区分剂量(10mg/kg)单次灌胃处理结合致死期食毒抗性检测法(LFP)筛选出黄毛鼠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在不同时间段采集试鼠血浆,通过检测试鼠血浆的凝血酶活度(PCA)建立黄毛鼠凝血反应标准曲线,并分析抗性区分剂量处理后抗性个体与敏感个体PCA的变化差异.结果 建立了黄毛鼠的凝血反应标准曲线:INR(y)=34.984/x+ 0.688 (x=PCA)(R2=0.992);以10 mg/kg为区分剂量单次灌胃处理后,抗药性黄毛鼠个体的PCA虽有所下降,但可在2~3 d内恢复到正常凝血水平的17%左右;敏感个体的PCA可下降到很低,且不能恢复.结论 证实了以血凝反应法检测黄毛鼠对抗凝血剂抗药性的可行性:杀鼠灵10 mg/kg为区分剂量单次灌胃处理4d后,以PCA=16.5(或INR=4.4)作为阈值来区分黄毛鼠抗药性与敏感性个体,是准确、简便的抗药性判定方法.

  • 湛江地区黄毛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研究

    作者:姚丹丹;梁练;胡杰;戴广祥;李玉莲;李积成;隋晶晶

    目的 测定黄毛鼠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敏感性,为黄毛鼠的抗药性检测提供敏感种群本底资料.方法 在实验室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将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5个不同食毒期摄食0.0002%溴敌隆毒饵.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黄毛鼠性别之间对溴敌隆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0.05,PLFP50>0.05),故将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方程y=0.52+7.58x,LFP50、L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3.90(3.55~4.28)和7.90(6.24~10.00).结论按WHO修订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湛江地区黄毛鼠对0.0002%的溴敌隆毒饵食毒期超过8d存活为产生抗药性.

  • 黄毛鼠对抗凝血杀鼠剂回避行为的初步研究

    作者:姚丹丹;冯志勇;隋晶晶;颜世祥

    目的 检测广州市农田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发生状况,研究黄毛鼠对毒饵及无毒饵的回避行为,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性检测,采用连续攻毒试验进行回避行为研究.结果 广州市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率高达83.33%,黄毛鼠对杀鼠灵毒饵具有明显的回避行为,拒食鼠占试鼠总数的30.00%;对抗性检测后存活鼠进行连续攻毒试验以及无毒饵试验,每次试验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毛鼠对毒饵的拒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对无毒饵的回避行为变化趋势不明显;随着攻毒次数的增加,黄毛鼠中拒食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试鼠对无毒饵的拒食程度甚至超过首次攻毒试验中对毒饵的拒食;而且黄毛鼠对毒饵的日食量越来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使攻毒结束后改喂无毒饵,黄毛鼠的日食量仍低于第一、二次攻毒时的日食量.结论 广州市黄毛鼠对毒饵甚至无毒饵的回避行为表明其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已产生行为抗性,将是鼠害防控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此研究对灭鼠实践中提高灭鼠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4种DNA条形码在黄毛鼠种类鉴定中的比较

    作者:胡群;马思杰;裘炯良

    目的 比较CO Ⅰ、Cytb、16S rRNA、D-loop四个DNA条形码对黄毛鼠鼠种的鉴定效果.方法 将大榭港区捕获的1只黄毛鼠样本HX41,提取基因组DNA,使用特异性引物对线粒体CO Ⅰ、Cytb、16S rRNA、D-loop基因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相似鼠种DNA构建分子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以CO Ⅰ、Cytb、D-loop基因所构建分子进化树中,黄毛鼠均能独立形成分支,且HX41均处于黄毛鼠分支上.HX41的CO Ⅰ基因序列与黄毛鼠HN158株遗传距离为接近,值为0.0034;Cytb基因序列与黄胸鼠HN99株遗传距离为接近,值为0.0355,但HN99鼠种数据存在错误;D-loop基因序列与黄毛鼠HN105株遗传距离为接近,值为0.0439.由于现有GenBank中缺少黄毛鼠16S rRNA基因序列,无法构建进化树.结论 对鼠种进行分子鉴定时,有必要根据GenBank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选择合适的DNA条形码.

  • 黄毛鼠发生规律调查

    作者:张宜绪

    黄毛鼠是福建省农田害鼠的优势种.由于本省地域广阔,沿海、山区、半山区的作物类型、耕作栽培、植被等农田生境不同,黄毛鼠发生为害差异较大.为查清其发生规律,近10年来组织有关地、县、市植保站进行较系统调查研究.

  • 黄毛鼠危害特性与综合治理技术

    作者:张宜绪

    福建是农田害鼠重发区,黄毛鼠是优势种.因受气候、地理地貌、耕作、栽培等影响,境内黄毛鼠发生危害差异大,给防制带来困难.1989年以来,我们在对黄毛鼠发生规律调查的基础上[1],试验、示范、总结出适合当地的综合治理技术,在大面积毒鼠中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 广西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黄毛鼠及其寄生蚤的调查

    作者:周树武;梁江明;曾竣;梁祥发;王柏环;温平

    目的:研究广西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黄毛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制定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合浦县1987-2005年的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合浦县黄毛鼠体共有3种寄生蚤,年平均鼠密度为6.86%,平均染蚤率为14.14%,黄毛鼠体伍氏病蚤指数为0.1611,印鼠客蚤指数为0.0713.结论:摸清了合浦县黄毛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表明合浦县鼠疫仍处于静息期.

  • 应用形态学与PCR技术鉴定黄胸鼠和黄毛鼠体内锥虫

    作者:张玲玲;倪庆翔;姚立农;张孝和;陈华良;丰燕;张轩;余可根;阮卫

    目的 应用形态学和PCR方法对浙江省发现的两例疑似感染锥虫的鼠血样进行鉴定. 方法 采集两例疑似感染锥虫的鼠血样,制作血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测量锥虫的相关形态学指标.提取两例鼠血样DNA,应用PCR法扩增锥虫属18S rRNA基因特异性片段.扩增产物测序后,应用NCBI中Blast分析程序对测序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将测序序列提交至GenBank. 结果 两份疑似感染锥虫的鼠血样分别来源于野外黄毛鼠和室内黄胸鼠.制作血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测量锥虫的相关形态学指标.镜下观察发现,血涂片中的锥虫均具备核、鞭毛和动基体等锥虫特征性结构.分离自黄毛鼠和黄胸鼠的锥虫总体长分别为27.50 μm和23.80 μm,游离鞭毛的长度分别为9.60 μm和9.20 μm,核指数分别为0.74和1.05,动基体指数分别为1.40和1.57,属于啮齿动物内寄生的匍锥虫亚属(Herpetosoma)锥虫.应用PCR法扩增锥虫属18S rRNA基因的特异性片段,片段大小约为700 bp,对扩增产物测序后将序列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P098535和KP098536.分离自黄毛鼠锥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KP098535)与Trypanosoma rabinowitschae(AY491765.1)、T.blanchardi(AY491764.1)和T.musculi (AJ223568.1)等序列的18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可以确定其为匍锥虫亚属,但尚不能确定具体种.分离自黄胸鼠锥虫的序列(KP098536)与GenBank中路易斯锥虫(rlewisi)的18S rRNA基因序列(AB242273.1和AJ009156.1)的同源性为100%,可判定其为路易斯锥虫. 结论 分离自黄胸鼠的锥虫为路易斯锥虫,分离自黄毛鼠的锥虫隶属于匍锥虫亚属,可判为类路易斯锥虫.

  • 黄毛鼠种群年龄划分的研究

    作者:郭志南;苏成豪;陈国伟;郑智民

    目的 探索主要用于现场黄毛鼠种群年龄鉴定划分标准.方法 测量捕获的黄毛鼠体重、体长、尾长等指标,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臼齿年龄分组与尾长、晶体干重、上齿列长相邻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尾长、晶体干重、上齿列长随种群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晶体干重与体重、体长、尾长、上齿列长都有正相关.结论 黄毛鼠体重、体长、尾长和上齿列长4项指标可用于现场黄毛鼠种群年龄鉴定,具有统计学意义.

  • 广东湛江黄毛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作者:戴广祥;梁练;胡杰;李玉莲;李积成;刘国勇

    目的 了解湛江农田主要害鼠黄毛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的抗药性情况,为灭鼠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结果 黄毛鼠73只,存活2只,抗性率为2.74%;敏感鼠与耐药鼠的摄入纯药剂量个体差为7.4倍;死亡鼠平均致死剂量为4.65 mg/kg,平均致死时间6.8 d.结论 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已产生抗药性个体,但还没有产生抗性种群;只要毒饵配制质量保证,提高毒饵的适口性,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还可继续使用,但应加强监测,注意黄毛鼠抗性种群的形成.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