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咸宁市中学生交往行为调查
目的:探讨中学生与其父母、老师及同学间的交往行为特点.方法:对咸宁市1850名初中学生进行自拟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在与其父母、老师及同学间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2.3%、1.9%和3.8%,且男生都显著高于女生(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城镇中学生与同学间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P<0.01).非父母亲生中学生与其父母及老师间的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父母亲生中学生(P<0.01).结论:中学生不良交往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并提示男生较女生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倾向,城镇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在与同学间的不良交往行为存在差异,可能受不同经济、文化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亲子关系是影响中学生交往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
护士的职业礼仪与言语技巧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是指人们与他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1].礼仪有礼仪美与礼仪的类型和表现形式.护士的职业礼仪就属礼仪类型其中一类,即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儿童福利院中3~7岁孤(残)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的特点
1研究目的通过对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与同伴交往行为的特点,以研究机构照料或养育环境中孤(残)儿童在社会行为学方面的一些特征,为儿童福利院改革孤(残)儿童照料和教育方法,提高养育质量提供参考.
-
交往性医患关系的缺失及其建构——基于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的分析
交往性医患关系强调言语沟通基础上医患交际行为的平等性、协商性、理解性和认同性,而在现实医疗实践中,由于工具理性的深刻影响,医患之间以言语沟通为核心的交际行为因缺乏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交往条件,而导致双方有效交往的普遍缺失.因此,要建构医患之间的交往性关系,必须重构医患的生活世界,打破工具理性的主宰地位,用交往理性引导人们的医疗行为,创造医患合理性交往的有效条件,用平等的、对话的、理解的交往机制保障和谐医患关系的实现.
-
嗅觉系统在啮齿类动物社会交往行为中的作用
啮齿类动物个体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网络,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有重要意义[1].有研究指出小鼠经历社会隔离后,其成年后的空间认知能力显著下降[2],与其同类的社会交往机会减少,表现出异常的攻击行为[3].气味等物质激活嗅觉系统可以引起动物产生不同的行为表现,如对捕食者的恐惧、条件性厌恶、攻击行为、社会交往行为等[4].传统的观点认为,主嗅觉系统主要探测挥发性化学物质,犁鼻系统主要探测同种动物释放的信息素.但是近来研究发现两嗅觉系统可以处理相同的气味物质,共同影响某些社会行为[5].本文主要综述啮齿类动物主嗅觉系统与犁鼻系统在其社会交往行为中的作用以及这两个嗅觉系统在社会交往行为中功能上的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