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进高原青年人胸外按压时的生理反应和质量变化及心肺复苏反馈技术的干预效果

    作者:陈坤;管军;林兆奋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青年人生理反应和胸外按压质量的变化及心肺复苏反馈技术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样本前后对照研究.纳入15例世居平原的健康青年人作为受试者,事先均接受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在重庆(海拔259 m),受试者先后实施4 min经验按压和4min反馈按压,每轮按压均通过AED PLUS记录按压深度、频率等按压质量参数.经验按压指受试者根据感觉经验进行胸外按压,反馈按压指受试者根据AED PLUS测量并实时反馈的按压质量数据调整按压深度和频率等.每轮按压前后均测量受试者的血压、脉率和经皮氧饱和度.所有受试者飞机进入拉萨(海拔3658 m)1周后重复上述测试.受试者监测参数干预前后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受试者在拉萨比在重庆基线生理指标显著异常,收缩压(125.9±9.5) mmHg vs.(112.7±13.4)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75.3±7.7)mmHg vs.(64.2±7.3)mmHg,心率(86.3±13.0)次/min vs.(72.7±11.6)次/min,氧饱和度(90.4±1.7)% vs.(97.8±0.9)%,均P <0.01.在拉萨,经验按压仅造成心率增快(91.1±14.9)次/min vs.(86.3±13.0)次/min,P<0.01;反馈按压则造成心率增快(87.9±17.5)次/min vs.(80.9±11.7)次/min,P<0.05,收缩压升高(130.9±11.7) mmHg vs.(120.1 ±11.9)mmHg,P<0.05,和氧饱和度下降(88.3±3.4)% vs.(90.6±1.9)%,P<0.01.在拉萨,反馈按压比经验按压更接近指南要求,综合合标率中位数(四分位间距)43.6% (55.9%) vs.0.6%(5.3%),P<0.01.结论 高原环境使急进高原青年人心肺复苏术质量下降.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可有效引导施救者改善胸外按压质量,可能是以刺激施救者消耗更多体能为代价的.

  • 胸外心脏按压人员不同报数方式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

    作者:詹磊;何庆;周亚雄

    目的 比较胸外心脏按压时采用不同报数方式的按压有效率及人体疲劳程度,以建立更为规范和适当的报数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48名经正规基本生命支持(BLS)与高级生命支持(ALS)训练的急诊科专业住院医师与护士,用抛硬币方式随机确定报数方式的先后顺序,两种方式间隔30 min,在心肺复苏(CPR)训练模型上进行单人连续3 min的胸外按压;记录按压总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受试者大心率以及达大心率所用时间.按压结束后受试者填写视觉模拟量表(VAS),以记录其主观疲劳及不适程度.结果 按压人员采用从1数到10重复3次的报数方式,3min内有效按压总次数、有效按压比例及平均按压深度均明显大于采用从1连续数到30的报数方式[(202.40±6.52)次比(173.50±5.68)次,(67.48±2.00)%比(57.81±2.00)%,(4.45±0.34)cm比(4.05±0.21)cm,均P<0.01],VAS得分明显低于采用从1连续数到30的报数方式[(22.15±3.09)分比(31.10±4.09)分,P<0.01],受试者达到大心率所用时间也明显长于采用从1连续数到30的报数方式[(124.88±5.40)s比(106.15±6.80)s,P<0.01].两种报数方式之间受试者大心率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CPR过程中采用从1数到10重复3次的报数方式进行胸外按压具有更高的按压有效率.也更能节省按压人员的体力,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CPR质量.

  • 心肺复苏的质量对复苏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WU Jun-yuan;李春盛

    目的 评价临床上常见的不标准心肺复苏(N-CPR)和2005年国际CPR指南推荐的标准心肺复苏(S-CPR)对心脏停搏(CA)猪复苏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18头猪被随机均分成两组,经麻醉、插管、机械通气后,应用程控刺激方法制备心室纤颤(VF)模型.S-CPR组应用2005年指南推荐的CPR方式;N-CPR组模拟临床上经常出现的低质量CPR方式.VF 4 min后开始进行CPR,CPR 9 min后进行电除颤及高级生命支持,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进行各项指标观察.24 h仍存活的猪经处死后取脑、心、肝、肾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核转录因子-kB(NF-kB)的表达.实验期间连续监测CPR后3、6和9 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抽取基础状态、CPR 9 rain、ROSC 4 h的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结果 与N-CPR组比较,S-CPR组ROSC率(22.2%比88.9%)及24 h存活率(22.2%比88.9%)明显提高(P均<0.05);CPR后3、6和9 min心排血量(CO)和平均动脉压(MAP)也均显著升高(P均<0.01);并且CPR后9 min和ROSC 4 h血清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和各组织NF-kB表达程度均降低.结论 高质量的CPR后不仅能提高CA猪的生存率,也明显改善CPR后的炎症反应.

  • 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指标分析

    作者:王文文

    心肺复苏质量是影响心搏骤停生存率的关键,除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外,反映心肺复苏质量的指标还包括按压频率、按压深度、按压位置、胸廓充分回弹、避免按压中断以及通气过度等,通过综合分析反映心肺复苏质量的指标参数,以期促进心肺复苏的质量的提高。

  • 胸外心脏按压相关因素与救援者疲劳的关系

    作者:刘伟权;李春华;黄素芳;邹灯秀

    目的 探讨胸外心脏按压相关因素与救援者疲劳的关系.方法 将5名技能小组护士每周集中1次,按照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操作要求,每人每次在心肺复苏人体模型上连续实施心肺复苏3 min,操作完毕,打印包括胸外按压总数、满意按压数等测试结果.共实施心肺复苏50人次.结果 随着按压时间延长,按压总数与满意按压数显著降低,疲劳发生率显著增多;救援者客观疲劳发生时间上,女性短于男性,取站姿者短于取跪姿者(均P<0.01);当总平均按压频率大于120次/min时,疲劳时间缩短(P<0.01).结论 救援者疲劳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操作姿势、按压频率、时间等,应1~2 min更换一次施救人员,以延长救援者疲劳时间,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 心肺复苏质量实时监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姜椿法;刘远山;刘刚;张新斌;伍远辉;余涛;黄子通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质量指标实时监测和提高心肺复苏质量的措施.方法:整理东莞市厚街医院急诊科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实时监测158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有无监测反馈,分为对照组和修正组,分析心肺复苏质量的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心肺复苏质量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158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抢救中,修正组的平均按压深度、准确率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修正组的按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务人员心肺复苏质量处于偏低水平.运用实时监测操作者胸外按压深度、频率和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来指导心肺复苏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质量.

  • 提高院内及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美国心脏协会有关心肺复苏质量的共识声明(一)

    作者:陈研(译者);钱欣(指导);陈锋(审校者)

    “2010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进一步强调了心肺复苏方法的重要性,以确保在任何紧急状况下皆能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cPr)。高质量的cPr包含5大要点:①尽可能缩短胸外按压的中断时间;②保持足够的按压频率;③确保足够的按压深度;④每次按压后应避免留置施压而让胸壁完全回弹;⑤防止过度通气。高质量的cPr是成功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首要因素,但不同的医疗机构和场所,在心肺复苏的监测、实施及质量改进方面差异明显。心跳骤停患者常因救护人员对抢救流程不熟悉而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救护人员的迟疑不决也将耽误佳抢救时机从而减小患者生还的可能性。本共识针对专业救护人员阐述有关cPr质量的4个重要方面:①评判cPr效果的指标;②患者对cPr反应的监测、指标反馈分析和综合处置;③团队协作确保高质量cPr;④专业培训、救护团队及急救体系层面上的质量持续改进。明确定义cPr质量指标,在实践中贯彻有效的复苏方法,不断提高cPr质量,将使更多的院内及院外患者受益,并为心肺复苏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