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界膜剥离重置联合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护理配合

    作者:蔡国华;刘苏;郝珊珊

    探讨了手术护理在内界膜剥离重置联合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重要性.手术护理配合主要包括术前访视、饮食指导、散瞳宣教、术前心理疏导、手术中护理配合、术后体位、饮食的指导等.8例患者经过术前积极宣教、术中心理疏导、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体位的指导、定期随访等护理工作的完善,无1例出现麻醉、心脑血管意外及眼部严重并发症.认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在内界膜剥离重置联合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是极其必要的.

  • Valsalva视网膜病变出血特点分析

    作者:刘雪莲;白宁艳;牟洁;颜学梅;杨豪;韦松;舒芳;汪启俊

    Valsalva视网膜病变是以视网膜前出血为特征的视网膜病变,继发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眼内静脉压的突然升高.Valsalva动作和眼底病变特征是诊断该病的关键[4].近年我科共收治该病患者15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发现其出血形式多样,视网膜上出血部位及层次也呈多样性;并根据不同出血特点分别采用Nd:YAG激光光凝、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保守治疗观察,均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

    作者:栾春生;崔敏

    目的:通过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和玻璃体切除术,探讨更适合黄斑裂孔患者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确诊有黄斑裂孔的39名患者4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B组行玻璃体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佳矫正视力、视野检查结果、ERG和VEP,OCT检查黄斑裂孔闭合的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A组的术后佳矫正视力、视野检查结果、ERG和黄斑裂孔闭合率均好于B组.两组术后6个月VEP比较无统计学差别.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较玻璃体切除术更能有效治疗黄斑裂孔.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内界膜
  • 玻璃体切割联合双层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

    作者:杨小琴;李拓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切割术行黄斑前膜剥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与单纯黄斑前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5-01/12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IERM患者53例53眼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纯黄斑前膜剥除组(ERM组,21例21眼)和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组(ERM+ILM组,32例32眼),随访24mo,分别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3、12、24mo的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ERM组术前及术后1、3、12、24 mo BCVA分别为0.676±0.137、0.576±0.099、0.551±0.085、0.514±0.077、0.506±0.032;ERM+ILM组分别为0.659±0.132、0.582±0.111、0.578±0.101、0.523±0.062、0.511±0.081;术后1、3、12、24 mo两组BCVA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术后1、3、12、24 mo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ERM组术前及术后1、3、12、24 mo CMT分别为461.14±13.477、402.36±11.346、368.52±13.216、325.24±8.246、273.29±8.973μm;ERM+ILM组分别为462.47±14.287、414.72±9.237、373.44±8.328、328.94±6.923、274.28±8.340μm;术后1、3、12、24mo两组CMT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术后1、3、12、24 mo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53例53眼术后有3例3眼出现视网膜点状出血,其中ERM组1例1眼(5%)、ERM+ILM组2例2眼(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在随访的24 mo内ERM组复发4例4眼(19%),ERM+ILM组无复发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行黄斑前膜剥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治疗IERM安全有效,能降低IERM复发率.

  • OCT在无症状的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杨晓然;邵东平;梁雪芬;杨洁华

    目的:探讨OCT对无症状的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的检出率.方法:对经检查明确诊断1眼玻璃体后脱离病例49例98眼,及正常体检自愿者93例186眼,采用Zeiss公司生产的Cirrus HD-OCT 进行双眼检查.结果:在1眼完全玻璃体后脱离的49例患者中,另1眼发生不同程度的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24眼,发生率为48.9%,正常体检自愿者93例186眼,发生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63眼,发生率为33.9%,所有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者均无眼前黑影等症状.结论:OCT对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的检出具有非常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玻璃体后脱离的必需检查手段.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治疗进展

    作者:张蕊;金玮;杨安怀;黄平平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常常引起严重的视力损害,主要发生于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患者MHR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生涉及多种复杂牵拉力.许多学者尝试了多种手术方法解除视网膜牵拉,促进视网膜复位和黄斑裂孔闭合.本文对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高度近视患者MHRD的手术方法进行综述.

  • 不同染色剂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蕴颐;徐国兴

    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是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普遍使用的主流术式.在各种生物染色剂辅助下,ILM剥除手术相关操作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目前应用较多的ILM染色剂有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亮蓝G等.但所有生物染色剂都对视网膜存在潜在的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近年来各种新兴的染色剂及染色法改良层出不穷,本文报告不同染色剂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作者:石磊;顾永昊;柯根杰

    在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中进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可以减少对黄斑的切线方向牵拉,使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提高术后视力,减少黄斑裂孔的复发.应用吲哚青绿、台盼蓝、曲安奈德等染色有助于提高内界膜剥离术的成功,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内界膜
  • 自体肝素化全血辅助内界膜撕除的短期评价

    作者:高磊;姜凯;姜鹏飞;林旭明;刘淑君

    目的:评估自体肝素化全血在黄斑裂孔修补术中对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染色的功效.方法:对连续6例7眼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患者实施自体肝素化全血ILM染色,重点观察全血染色是否有助于ILM撕除.玻璃体切割后,贴近黄斑区视网膜滴自体肝素化全血数滴,移走多余的血液,仅在黄斑区保留一层薄的血膜,然后进行环形撕除.结果:所有6例7眼患者均完成至少术后3mo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7mo,术中ILM容易被全血覆盖,撕除过程顺利,覆盖区和无覆盖区形成鲜明对比.所有黄斑裂孔均经一次手术闭合,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肝素化全血ILM染色,提高了ILM可见度,相对于目前常用的ILM染色剂,全血辅助ILM撕除具有节俭、高效和实用的特点.

  • Nd:YAG激光治疗Valsalva视网膜病变1例

    作者:邹明;高昇;曾志冰;张军军

    0引言Valsalva视网膜病变为继发于Valsalva动作后而诱发的内界膜下出血,从而导致患者视力急剧下降.Valsalva动作指深吸气后,在屏气状态下用力做呼气的动作,例如分娩、便秘者排便、剧烈咳嗽、打喷嚏或者外伤等.

  • 应用PFCL和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

    作者:

    目的:探讨在对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眼进行内界膜剥离中使用PFCL(过氟化碳液体)的手术技巧和手术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在2001-12/2002-108例(8眼)诊断为完全视网膜脱离伴黄斑裂孔患者,年龄13~65(平均39)岁,男女比例5:3,近视组和非近视组各4眼.对患者施行玻璃体切除术、ICG染色内界膜、手术中用PFCL使视网膜变平、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以及在裂孔外围行眼内激光手术,并使用硅油或C3F8填充.结果:随访6~9(平均6.5)mo.非近视眼组随访结束时,3眼(75%)黄斑裂孔完全封闭,1眼(25%)裂孔变小,边缘变平.近视眼组4眼在随访结束时黄斑裂孔全部成功封闭.两组对照,在随访结束时,黄斑裂孔完全封闭为7眼(88%),未封闭但边缘变平1眼(12%).结论:使用PFCL对于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眼行内界膜剥离非常有意义.

  • 采用或不用内界膜剥除的黄斑裂孔手术

    作者:

    目的:在用或不用吲哚氰绿内界膜染色剥膜的情况下,比较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的解剖及视力结果.方法:对连续采用单纯注气术进行眼内填充的40眼特发性黄斑裂孔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手术均由一位医生完成.所有的患眼术后至少经过了6月的随访.40眼中的前22眼采用保留内界膜手术(非内界膜剥除组),后18眼采用吲哚氰绿对内界膜染色并进行内界膜剥除手术(内界膜剥除组).结果:内界膜剥除组和非内界膜剥除组特发性黄斑裂孔解剖复位率分别为88.9%和59.1%,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Fisher'检验,P=0.038).内界膜剥除组视力提高较非内界膜剥除组更为明显,平均分别提高了3.46和1.3行(t检验,P=0.0356).多数病例术后视力提高2行或更多,在内界膜剥除组为66.7%,非内界膜剥除组为31.8%(x2检验,P=0.028).然而在2组之间终的术后logMAR BCVA没有明显的差异(t检验,P=0.0073).结论:根据以上研究,通过吲哚氰绿内界膜染色剥除内界膜可促进特发性黄斑裂孔解剖复位及视力的提高.在此方面进一步的研究是必要的.

  • 改良内界膜染色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安良宝;何伟

    目的:评估改良吲哚菁绿视网膜内界膜染色法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3/2014-12因特发性黄斑裂孔在我院行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并注气术的连续患者27例27眼的病历资料,术中将5mg/mL吲哚菁绿、50%高糖溶液和黏弹剂适量混合后做为染色剂行黄斑裂孔孔周乳斑束间内界膜局部染色,观察其在术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术中局部染色后的内界膜着染成淡绿色,可视性好,有助于辨识和撕除内界膜,撕除孔周内界膜范围2 PD ×2PD,术后黄斑裂孔闭合24眼(88.9%),黄斑裂孔未完全闭合3眼(11.1%),裂孔直径均较术前有明显缩小,其中1例1眼患者术后2 mo内接受再次手术,采用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术后裂孔闭合。随访6~15mo,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
      结论:改良吲哚菁绿局部着染内界膜的方法可以减少术中吲哚菁绿在眼内的弥散和残留,可降低吲哚菁绿对黄斑裂孔区裸露色素上皮、视网膜和视神经的毒性作用。

  • 黄斑裂孔第3、4期視網膜内界膜染色舆剥除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郭坤豪;賀澤烽

    目的 爲了確定用吲哚青綠介導特發性黄斑裂孔第3、4期視網膜内界膜剥除手術的解剖和視覺效果.方法連績研究3~4期特發性黄斑裂孔病人28例28祗眼.所有眼都施行平部玻璃體次全切除術,必要時清除後部玻璃體及任何可見的視網膜前膜.將濃度爲每毫升0.25mg至1.25mg的ICG溶液緩慢地注入到黄斑,待浸漬時停止.内界膜被染色,距黄斑裂孔邊緣1~2個視盤直徑環行剥除内界膜.手術結束時使用12%Perfluoropropane(C3F8)氣體.術後病人需要保持面朝下2周.結果 隨訪時間爲6~14個月,平均9.5個月.14祗眼(50%)為黄斑裂孔第4期,另14祗眼(50%)爲黄斑裂孔第3期.11祗眼(39.3%)爲1年以上的慢性黄斑裂孔.後隨訪時25祗眼(89.3%)解剖復位,黄斑裂孔閉合.其中21祗眼(75%)黄斑裂孔封閉,另4眼(14.3%)黄斑裂孔變平.18祗眼(64.3%)視力提高兩行或兩行以上.視力平均提高2.6行(範圍2~7行).非慢性裂孔和慢性裂孔分别提高3.4行和1.4行.經統計學處理,兩組間具有顯著性差异(P=0.031).結論 ICG介導視網膜内界膜剥除在封閉特發性黄斑裂孔第3~4期中是很有幫助的.

  • 内界膜剥除联合视网膜切开治疗复杂眼创伤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鸣宇;叶剑;许多

    目的:研究内界膜剥除联合视网膜切开在治疗创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意义。方法笔者对2012~2014年收治的开放性眼创伤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49例49眼进行前瞻性分析,所有患者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分级( PVR)均为C3以上。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眼,术中广泛剥除内界膜联合周边视网膜大范围切开;B组27眼,行常规玻切手术治疗,并剪除视网膜牵引。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7.5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再次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及术后黄斑前膜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PVR分级及视力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患者术后再次视网膜脱离发生率:A组术后发生2眼(9.1%),B组11眼(40.7%),两组间卡方值为6.229, P值为0.0125;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A组中再次发现黄斑前膜1眼(4.5%),B组9眼(33.3%),两组间卡方检验,卡方值为4.540,P值0.033,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组剥除后极部内界膜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比较与B组差别不大,P值无统计学差异,但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前膜概率均低于未剥离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 吲哚青绿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

    作者:王文莹;张皙;王方;余彰

    目的研究染色剂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在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对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影响.方法应用0.05mg/ml、0.5mg/ml ICG作用于新鲜尸体眼视网膜3、15、30min后对比观察ICG对视网膜各层次的形态影响.以同等量、相同作用时间的乳酸林格氏液替代ICG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光镜显示,虽然0.05mg/ml ICG作用尸眼3、15、30min,视网膜各层次形态在光镜下未显示有明显影响,但在电镜下,随ICG接触时间延长,视网膜各层超微结构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在光镜下0.5mg/ml ICG作用3mi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结构改变.作用15min组显示部分视网膜内界膜一端自视网膜水平游离,作用30min组显示内界膜消失.相应的0.5mg/ml ICG作用15min后,电镜下可见节细胞溶解消失,作用30min组显示各层细胞结构异常,内界膜脱离,而对照组视网膜相对完整.结论 ICG对视网膜的毒性与ICG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一定浓度ICG作用视网膜一定时间后可导致内界膜自动脱离,并对视网膜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临床上应谨慎应用.

56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