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3F8气体与硅胶油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中应用的比较

    作者:赵斌;马玉龙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因黄斑部出现全层视网膜裂孔,玻璃体腔的液体通过黄斑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引起的视网膜脱离.继发于黄斑裂孔的视网膜脱离与特发性黄斑裂孔,有着相似的发病原因,也因视网膜前膜形成或玻璃体牵拉引起,通过剥离视网膜前膜和内界膜,眼内气体填充,硅胶油植入,能成功封闭黄斑裂孔,促进视网膜脱离复位.1 资料与方法

  • 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内界膜分析

    作者:张晓鹏

    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病率较低,但却是进行性恶化的病变,一旦形成黄斑裂孔自愈及保持视力稳定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病例黄斑裂孔逐渐扩大、视力减退,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黄斑裂孔的内界膜表面的细胞增殖成分可能向肌纤维母细胞样分化;它们的收缩造成了黄斑裂孔扩大。病理状态下的内界膜可以成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 )、M üller细胞和星形细胞增生的支架,说明ILM 参与了黄斑裂孔的发展扩大过程。本研究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手术中从黄斑裂孔边界剥离膜状组织的组织结构。

  •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扩大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徐亮

    目的:探讨25 G玻璃体切割联合扩大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0例,均接受25 G玻璃体切割联合扩大内界膜剥离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矫正视力;并在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半年至一年的随访,观察患者黄斑裂孔的愈合情况.结果:3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20 min,平均(15.3±2.37)min;手术后的视力:3例为0.1~0.3,12例为0.3~0.5,15例为0.5~0.8;在随访期间,有28例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2例患者黄斑裂孔缩小.结论:25 G玻璃体切割联合扩大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可行,疗效显著.

  • 微量自体浓缩血小板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的辅助治疗

    作者:夏丽恽

    近年来,国内眼科逐渐开展了玻璃体切除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为提高治疗效果,许多学者对这种技术作了一系列改进.其中,被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术中各种辅剂的引入,如生物组织粘合剂、自体血清和微量自体浓缩血小板(APC)等,在使用这些辅剂术后令人鼓舞.

  • 老年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

    作者:龙力;卢颖毅;李永;狄雅芬;张尧贞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是一种新的非接触性、非侵入性、对视网膜细微结构进行横截面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他能清晰显示视网膜不同层次的结构,对黄斑疾病的诊断及定量测量评估等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1-3].

  • 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新进展

    作者:张钊填;张少冲

    由于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发病机制的阐明,玻璃体手术用于治疗IMH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术中使用曲安奈德能够提高内界膜的能见度,降低内界膜撕除的难度。同时近年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的兴起,对其手术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本文综述了IMH的诊治演变、微创玻璃体手术以及黄斑裂孔形态与视力预后的关系。

  •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裂孔闭合率及视功能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莹;韩泉洪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眼底病之一,目前手术方式日趋成熟,手术方法逐渐改进,术后裂孔闭合率也逐渐提高.但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程度还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黄斑裂孔的高度、基底直径、小直径、术前裂孔形态、手术方式、术后裂孔闭合形态及黄斑区结构等.手术过程中是否剥除内界膜、是否翻瓣、术中染色剂的种类等因素对术后裂孔闭合率和视功能也有影响.

  • 玻璃体后脱离的分级及其与黄斑区病变的关系

    作者:邵蕾;魏文斌

    玻璃体后脱离是玻璃体常见的年龄相关性改变.近年的研究表明,完全性与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急性发生;而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始于旁中心凹的局限性玻璃体脱离,缓慢、隐匿发展,并可能引发多种黄斑区病理性改变,包括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前膜,及牵拉所致的黄斑囊样水肿.相关研究指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诊断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及黄斑区相关病变为敏感,故以其断层影像为基础,将玻璃体后脱离的分级进行细化,可以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

  • 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断研究新进展

    作者:杨新吉;陈惠茹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老年人视力丧失严重的眼病之一.临床确定黄斑裂孔的分期及发展是困难的,而准确的诊断及分期对确定手术时机及阻止永久性视力丧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黄斑裂孔的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短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作者:汪晓磊;孟照洋;赵露;王艳玲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6例(37眼).方法 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手术.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观察眼压、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间接检眼镜、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黄斑裂孔直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测量术前及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包括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L)、外丛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OPL)、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BCVA与术前BCVA、AL、年龄、黄斑裂孔大小等的关系.主要指标 裂孔闭合率,BCVA,视网膜厚度.结果 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100%.术前、术后平均BCVA (LogMRA)分别为1.23±0.64和0.28±0.17(P<0.05).SD-OCT测量术后黄斑区鼻侧和颞侧的RNFL、GCL、IPL、INL厚度明显变薄(P均<0.05);黄斑区鼻侧和颞侧OPL、ONL、RPE厚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BCVA与术前BCVA(r=0.641)、黄斑裂孔小直径(r=0.662)、白内障手术(r=0.438)、黄斑区鼻侧RNFL厚度变化(r=0.349)、黄斑区鼻侧IPL厚度变化(r=0.383)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黄斑裂孔能改善术后BCVA.术前BCVA、黄斑裂孔小直径、白内障手术、黄斑区鼻侧RNFL厚度变化、黄斑区鼻侧IPL厚度变化是影响术后BCVA的因素.

  • 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分析

    作者:魏文斌;何守志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黄斑裂孔手术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4例44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平均7.4个月的随访,黄斑裂孔闭合消失者14例,裂孔缩小晕轮消失者16例,裂孔大小未变而晕轮消失者9例,此39例(88.6%)孔缘神经上皮层间小囊腔消失、晕轮消失,属于解剖学愈合;27例手术中用自体血清封闭裂孔,17例未用,裂孔解剖学愈合的前者为21例(77.8%),后者为15例(88.2%);术后视物变形症状明显改善者38例,视力提高2行以上18例(40.9%);术后短暂高眼压7只眼,晶状体混浊加重16只眼,医源性视网膜裂孔2只眼,视网膜脱离1只眼,黄斑前膜3只眼.经玻璃体手术治疗成功者OCT图像表现为裂孔周围神经上皮脱离的晕轮消失,裂孔边缘视网膜厚度恢复正常,神经上皮内小囊泡消失,裂孔明显变小甚至消失.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安全有效方法,OCT是客观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疗效的有价值的方法.

  • 外伤性黄斑裂孔自发性愈合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铁英;黎明;闻慧;张国明;秦波;辛欣;余宝花

    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早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具有良好的解剖和视功能恢复效果.近年来,通过对黄斑裂孔前区盖膜样物质成分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人们对裂孔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已由"黄斑中心凹组织缺失"转变为"主要是黄斑中心凹组织撕裂后裂孔逐渐扩大的发生过程".因此,以解除黄斑裂孔的前后向和切向牵引为目的的显微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主要方法.但对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基于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技术的成熟,国外部分学者对外伤性黄斑裂孔一般首选手术治疗,但也多见裂孔自发性愈合的临床报道.因此,笔者于2001年起,对连续收治的一组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对其中7例裂孔自发性愈合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选择治疗黄斑裂孔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 曲安奈德辅助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作者:邢怡桥;杜磊;陈长征;赵晓辉;艾明;杨安怀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目的是封闭裂孔,提高患者视力.尽管尚存争议,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对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的剥离提高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及患者预后视力.但自从Morris等[1]于1994年开始将ILM剥离技术应用于黄斑裂孔手术治疗以来,完整﹑彻底地对其进行剥除一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操作技术,困难主要在于ILM不易于分辨,边缘不易看清,易于损伤视网膜其他组织,剥离范围也不容易确定.

  • 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黎晓新

    以往眼科医师易将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相混淆,曾给予激光封孔,导致不可逆转的中心视力下降.近几年对黄斑裂孔,特别是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治疗上有了较大突破.黄斑裂孔常发生在黄斑中心小凹(foveola)处,而黄斑中心小凹处是视锥体的密集区,该处的裂孔不仅直接导致中心视力的下降,而且易致视物变形和视物发暗.

  • 特发性黄斑裂孔自行闭合一例

    作者:宋欣

    患者女性,57岁。2014年3月6日,患者在家中偶然发现右眼视物模糊,于2014年3月8日就诊于河北省蠡县医院眼科。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4,左眼视力1.0。双眼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角膜后沉着物(-),前房中深,房水闪辉(-)。瞳孔正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应存在。眼底检查:视乳头边界清晰,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右眼黄斑区裂孔。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右眼玻璃体后界膜光带牵拉黄斑,伴黄斑全层裂孔(孔径212μm )(见图1)。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于2014年3月24日复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8;右眼眼压14.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3.7 mmHg。双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眼底检查:右眼黄斑裂也闭合。复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显示:患者右眼黄斑裂孔闭合,局限浅层视网膜脱离。同时,右眼黄斑与玻璃体后界面膜的附着、牵拉已自行脱落(见图2)。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黄斑裂孔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杨炳建;黄厚斌;王志军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方法,对经玻璃体手术治疗前后的特发性黄斑裂孔22例(22眼)进行比较.结果:术后裂孔大小、孔缘厚度、视功能变化等与术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OCT 是客观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手术疗效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 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作者:兰丽霞;任旋;章晖;叶波

    目的 研究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4月~2017年1月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6例,并分为两组,常规组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内界膜移植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和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就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水平、IS/OS缺损直径和裂孔闭合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内界膜移植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和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界膜移植组术前视力水平、IS/OS缺损直径和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界膜移植组患者术后视力水平和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内界膜移植组治疗后IS/OS缺损直径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黄斑裂孔闭合,缩小IS/OS缺损直径,手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俐娜

    目的 探究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以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特发性黄斑裂孔的80例(80只眼)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比较组,比较组患者行20G玻璃体切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23G玻璃体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对患者术后裂孔闭合情况、手术时间及视力恢复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视力恢复时间分别为(78.54±9.58)分、(36.25±2.7)d,比较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视力恢复时间分别为(87.86±8.13)分、(44.12±4.3)d;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组间互相比较,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组内比较,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对患者进行复查,实验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100%;而比较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黄斑裂孔未成功闭合,闭合率为95%,实验组裂孔闭合率显著高于比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有利于患者视力快速恢复,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且裂孔成功闭合率更高,疗效更佳.

  • 未愈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新型手术方式:游离内界膜移植

    作者:杨治坤;邹绚;董方田

    目的 初步观察游离内界膜移植用于治疗未愈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对3例经标准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后黄斑裂孔未愈合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采用游离内界膜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术后黄斑裂孔愈合情况.结果 3例患者黄斑裂孔均能够完全愈合,术后随访10个月至1年期间,患者情况稳定.手术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游离内界膜移植是治疗初次手术后特发性黄斑裂孔未愈合的有效方法.目前仍需要长期、大规模的研究以评价这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的视功能变化分析

    作者:胡慧勇;俞晓艺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VA)、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反应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形态学的关系, 评估黄斑裂孔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2005年11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IMH的患者18例(18只眼),术后随访一年.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3、6及12个月时,对患者行VA、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25只眼)进行比较,对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只IMH眼术后一个月经OCT证实有17只眼(占94.44%)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年内无复发,1只眼(占5.56%)一年内黄斑裂孔始终未闭合.(2)术后一年VA较术前明显提高( P<0.01),其中视力进步15只眼(占83.33%);视力不变2只眼(占11.11%);视力减退 1只眼(占5.56%).VA恢复在术后6个月内明显.(3)IMH眼术前mfERG一阶反应的1环和2环P 1波反应密度明显低与正常对照组(P<0.05),典型三维地形图呈火山口样改变.术后一年mfERG一阶反应的1环和2环 P1波反应密度不断增加,持续到一年以后,三维地形图表现为中央峰逐渐恢复.术后12个月时,1环和2环P1 波反应密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而3环、4环、5环P1波反应密度始终未受明显影响(P>0.05);五个环的潜伏期也未受明显影响( P>0.05).(4)术后12个月时,患眼VA与mfERG一阶反应1环、2环的 P1波反应密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IMH的有效方法 ,患眼术后视功能明显提高.mfERG在视功能评估方面较VA更加客观、全面、真实,两者总体上具有一致性.

151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