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研究

    作者:彭娟;沙翔垠;文晔;梅开勇

    背景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结构和细胞成分对理解IMH的发病机制,从而预防IMH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目的 研究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检测内界膜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D45及CD44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IMH的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的IMH患者7例7眼的内界膜标本,制备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观察内界膜的组织结构及细胞成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和定位内界膜中GFAP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内界膜中CD45及CD44的表达.结果 7例IMH内界膜石蜡切片均可见波浪弯曲状红染膜状结构,其中2例内界膜厚度均匀一致,含较少细胞,其他5例内界膜厚度不均,散在分布有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GFAP表达于内界膜外层.免疫荧光染色表明,CD45阳性T淋巴细胞散在分布于内界膜组织中,黏附分子CD44多表达于内界膜的内层细胞.结论 IMH的内界膜上细胞成分较少,但Ⅲ期以上裂孔内界膜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和CD45阳性T淋巴细胞,表明IMH的发生过程伴有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CD44作为黏附分子在内界膜中表达上调,促进IMH的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过程.

  • 曲安奈德吲哚青绿辅助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作者:金波;金学民;朱海燕;周朋义;曾宪果

    背景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是近年来争论的热点,安全、彻底地剥离内界膜手术操作难度较大.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吲哚青绿辅助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IMH的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研究设计.收集IMH患者23例25眼进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核心部玻璃体切割之后,后极部注射曲安奈德约0.1 ml.气液交换后保留约1/4的灌注液,将质量分数0.5%吲哚青绿0.2~0.5 ml于灌注液面下滴于黄斑裂孔处.术中观察内界膜染色效果,术后观察术眼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 25眼玻璃体后皮质及内界膜染色效果好,残余玻璃体及后皮质切除干净,内界膜剥离过程中瓣膜和边缘清晰可见.随访3~8个月,一次性手术裂孔完全闭合率为88.0%(22/25),部分闭合型占12.0% (3/25).术后2个月佳矫正视力(BCVA)为0.07~0.60,84.0%的患眼视物变形、眼前暗影明显减少或消失,52.0%的患眼视力提高. 结论 曲安奈德、吲哚青绿双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IMH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特发性黄斑裂孔眼底自发荧光成像研究

    作者:彭锡嘉;王波;王登廷;郝保安;高琛;王雅东;苏兰萍

    目的 比较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AF)图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的特征.方法 对33例(36眼)IMH患者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检查,分析FAF图像与FFA图像.另外选取1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利用MIG2000图像测量系统对黄斑中心凹进行自发荧光强度测定.结果 33例(36眼)IMH患者中,全层黄斑裂孔26眼(72.2%),板层黄斑裂孔10眼(27.7%).黄斑自发荧光的特征:正常眼底中心凹FAF呈局部低荧光;黄斑裂孔表现为高荧光,与FFA的图像相似.6例板层裂孔FAF、FFA均未见异常,其余4例板层孔中心凹处FFA表现为轻度增强的透见荧光,相应部位FAF见轻度增强的自发荧光.全层黄斑裂孔在裂孔处有明显增强的FAF,FFA的"窗样缺损",在位置、面积、形状上与FAF一致.结论 FAF检测为黄斑裂孔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快速、非创性检查手段.

  • 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研究进展

    作者:甘春兰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并非眼底疾病引发的黄斑裂孔.内界膜剥除术(ILMP)是治疗IMH的有效治疗方法.ILMP可解除黄斑牵拉,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术后患者视力,已成为IMH手术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内界膜的染色方法、术中玻璃体腔气体填充、面向下头位要求、术后裂孔愈合过程以及术后效果等进行综述.

  • 年龄相关性特发性黄斑裂孔自愈一例

    作者:罗光伟;郑小平

    患者,女,70岁.于2006年10月8日因右眼视力下降3个月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1.0,双眼外眼未见异常,角膜透明,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右眼黄斑区疑似全层裂孔,视网膜其他部位未见异常.

  • 阻断抗体对人视网膜胶质细胞黏附于胶原凝胶的作用分析

    作者:陆融

    研究证实视网膜胶质细胞存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眼视网膜前膜上.人视网膜胶质细胞能收缩的特性亦已被证明,且该特性被认为是引起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病理机制.

  • 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文焘;李秋明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C3F8)填充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37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气体填充术,术中根据病情行晶体切除、增殖膜剥除、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注入C3F8气体,观察术后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改善情况等.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33只眼解剖复位,黄斑裂孔完全闭合,成功率为89.2%,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C3F8)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能有效促进裂孔闭合,提高视力.

  • 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裂孔愈合类型的临床分析

    作者:梅海峰;邢怡桥;杨安怀;江双红;张少维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玻璃体切除术后裂孔愈合类型的相关因素以及愈合类型与术后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的86例(86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分析其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点,探讨裂孔愈合类型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术前视力、裂孔分期、裂孔直径大小、裂孔缘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关系,并分析裂孔愈合类型与术后视力恢复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中,黄斑裂孔愈合形态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点分型为Ⅰ型愈合的有61例(61眼),Ⅱ型愈合的有25例(25眼).裂孔愈合类型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视力无明显关联性,而与发病时间长短、裂孔直径大小、裂孔缘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有明显的关系;裂孔愈合类型与术后视力恢复亦有明显关系:Ⅰ型愈合患者术后视力与Ⅱ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裂孔愈合类型的因素包括发病时间、裂孔直径大小及裂孔缘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裂孔Ⅰ型愈合的患者术后视力明显好于Ⅱ型愈合的患者.

  • 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3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

    作者:李海威

    目的:探讨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2月~2018年4月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9例,均采取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统计本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眼压、佳矫正视力、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本组眼压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增高(P<0.05);本组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医源性裂孔,仅1例发生玻璃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6%(1/39).结论:联合采取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予以治疗,可避免影响其眼压,能有效提高患者佳矫正视力水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

  • 补益脾肾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1例

    作者:徐黄杰;宋剑涛

    特发性黄斑裂孔,又称特发性老年黄斑裂孔,是未明病因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缺损裂孔.此病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力,尤其是中心视力的缺损和丧失,甚至引起大片视网膜脱离而致盲,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门诊于2013年11月22日诊断女性左眼特发性黄斑裂孔1例,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患眼视力由0.05提升至0.2,视物缺损也得到改善.现将具体诊疗情况介绍如下.

  • 吲哚青绿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术中视网膜内界膜剥离的临床探讨

    作者:李林;杨安怀;邢怡桥;武犁;黄琼

    目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是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部内界膜(ILM)剥离,解除玻璃体对中心凹的切线牵引治疗,但由于ILM是一层1~2μm厚的均质膜,因此在术中不易分辨,剥离范围不易确定,易于损伤视网膜其它组织[1].作者从2000年开始使用吲哚青绿(ICG)溶液对ILM进行染色后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现报道如下.

  • 视网膜电图强度一反应曲线的拟合方法及应用

    作者:余敏忠;赵铁英;吴德正

    阐述一种视网膜电图强度-反应曲线的拟合方法,并用此法分析了10例10只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及其对照眼的视网膜电图b波强度-反应曲线的三个参数,观察到在黄斑裂孔患眼Rmax值下降有显著性(P=0.013)。

  • 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早期愈合观察

    作者:赖铭莹;唐仕波;李加青;刘杏;凌运兰;郑小平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早期愈合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了2001年1月~2003年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25例(25只眼),所有病人均采用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和(或)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和16%全氟丙烷(C3F8)充填.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至少2周.采用裂隙灯、前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0CT)检查观察手术后1个月内的黄斑裂孔的关闭情况.手术后第1周内每天检查,14、21和28 d行常规裂隙灯前置镜检查;根据手术后玻璃体腔气体吸收的情况行OCT检查,当气体吸收超过50%,黄斑部露出时即行OCT检查.结果:25只眼中23只眼术中完整的撕除黄斑裂孔周围内界膜,2只眼未能完整撕除裂孔旁的内界膜.在手术后24~48 h,23只眼裂隙灯及裂隙灯前置镜检查未发现黄斑裂孔的形态,1个月内的OCT检查证实23只眼黄斑裂孔均闭合,裂孔闭合率为92%,随访期间未发现裂孔再裂开现象.未闭合的2只眼均为手术中未能完整撕除内界膜眼,其中1只眼为3期黄斑裂孔,1只眼为4期黄斑裂孔,在随访期间未见裂孔关闭.术后早期黄斑裂孔关闭的23只眼的OCT形态主要表现为:正常的中心凹形态(简单闭合)15只眼(65.2%),桥样结构8只眼(34.8%).结论:大部分特发性黄斑裂孔在手术后早期即已关闭,提示特发性黄斑裂孔在形成过程中不伴局部的视网膜组织缺损或缺损极少,手术解除玻璃体,特别是内界膜的机械牵拉后视网膜可复位,裂孔闭合.

  •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的变化

    作者:肖泽锋;晏世刚;郭晶晶;陈建明;郭海科

    目的:通过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光感受器内外节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的变化.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3例(25只眼)确诊并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opcon公司Version3.21型SD-OCT测量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ameter of IS/OS absence,DIOA)的变化.结果:手术后有1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裂孔封闭率为72%.术前DIOA范围为551~2 900 μm,平均(1 933.16±650.80) μm;术后12个月DIOA范围为412 ~2 811μm,平均(1 329.20±780.13)μm.经配对样本的t检验,术前DIOA与术后DIOA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r=0.37,P=0.069),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t=3.73,P=0.001).结论:SD-OCT能清晰观察视网膜IS/OS层的结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少.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变化在频域OCT中的观察

    作者:肖泽锋;晏世刚;苏鹏;郭晶晶;陈建明

    目的 通过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光感受器内外节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对比分析23例(25只眼)确诊并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opcon公司Version 3.21型频域OCT测量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ameter of IS/OS absence,DIOA)的变化.结果 手术后有1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裂孔封闭率为72%.术前DIOA为(551~2 900) μm,平均(1 933.16±650.80) μm;术后12月DIOA为(412 ~2 811) μm,平均(1 329.20±780.13) μm.经配对样本的t检验,术前DIOA与术后DIOA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r =0.37,P=0.069),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73,P=0.001).结论 频域OCT能清晰观察视网膜IS/OS层的结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少.

  • 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17例疗效观察

    作者:陈光胜;马丽华;冯桂强;阳昇

    我们自2002年3月起用玻璃体手术切除玻璃体后皮质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或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自体浓缩血小板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的辅助治疗

    作者:吕延中;王群;贾桂欣;匡淑清;符丽芝;康淑珍

    近年来,国内眼科逐步开展了玻璃体切除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为提高治疗效果,许多学者对这种技术作了一系列改进.其中,被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术中各种辅剂的引入,如生物组织粘合剂、自体血清、各种生长因子、凝血酶和自体浓缩血小板(autologous platelet concentrate,APC)等,在使用这些辅剂后术后效果令人鼓舞[1].利用适宜的血液成分制备程序,笔者为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APC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提供了符合要求的自体浓缩血小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由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提供临床资料,17例(17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根据Gass分期方法,12例为Ⅲ期,5例为Ⅱ期.患病时间均小于1年,没有其他原因使其视力降低.采血前,患者均经过医院血液常规检查以及HBV、HCV、HIV等血清学检测.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特发性黄斑裂孔中的应用

    作者:刘璐;王丽娟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疾患而出现的黄斑裂孔.好发于老年人,对中心视力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它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追踪观察及治疗时机选择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1].传统的检查方法容易造成该病的漏诊、误诊,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一种全新的、非接触性的、非侵入性的、可重复性的检查方法,在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 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气体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作者:刘小毛;延新年;范强;张萌;鱼喆;蒲晓莉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 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不同分期行白内障摘除玻璃体切割气体填充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4-08/2016-08 于我院治疗的IMH合并白内障患者75例75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摘除玻璃体切割过氟丙烷( C3F8)气体填充术治疗,按IMH不同Gass分期分为Ⅱ期组(18 眼)、Ⅲ期组(36 眼)、Ⅳ期组(21 眼).比较术后1、3mo黄斑裂口闭合情况;手术前后进行常规视力检查,比较各组患眼视力提高情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手术前后黄斑厚度.结果:术后1mo,Ⅱ期组黄斑裂口闭合率显著高于Ⅲ期与Ⅳ期组,Ⅲ期组显著高于Ⅳ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术3moⅡ期组、Ⅲ期组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数指、0. 02~0. 08、0. 10~0. 20、0. 25~0. 40、≥0. 50人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Ⅱ期组视力提高率为94% ,显著高于Ⅲ期(83% )与Ⅳ期组(67% ).Ⅱ期、Ⅲ期组手术后黄斑厚度较手术前均显著降低,Ⅳ期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Ⅱ期、Ⅲ期组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均显著高于Ⅳ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白内障摘除玻璃体切割气体填充术有助于IMH视力恢复,但不同 Gass 分期疗效具有差异,应尽早进行手 术,有助于黄斑裂孔闭合,改善视力.

  • 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比较

    作者:刘三梅;李冬锋;李杰;钟捷;周采虹;徐晓单

    目的:比较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6-09在我院诊治的特发性黄斑裂孔56例56眼,分别行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各28例28眼,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6mo,观察视力、眼压、黄斑裂孔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相关记录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在手术时间、黄斑裂孔愈合率等方面两组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0.64).术后第1d,27G+组低眼压(眼压<10mmHg)发生率小于25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术后1wk,两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2、0.92).结论: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安全、有效.在维持眼压及减小手术切口创伤方面,27G+显示出较好的优越性.

151 条记录 6/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