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板层黄斑裂孔成因的探讨

    作者:吴子旭;杨继红;李西玲

    板层黄斑裂孔(LMH)是一种较常见的眼底病变,是位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部分组织缺损的疾病,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传统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直接或间接检验镜、Amsler表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但这些方法仅能从视网膜平面或功能上进行判断,均不能窥见LMH病灶区视网膜结构及其相邻组织的形态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高分辨率、非侵入、非接触的成像技术,能以10 μm的轴向分辨率提供视网膜光学断层图像,使得精确测量LMH相关参数,观察其组织结构特征及相邻组织形态学变化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LM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点,从而为LMH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板层黄斑裂孔成因的探讨

    作者:吴子旭;杨继红;李西玲

    板层黄斑裂孔(LMH)是一种较常见的眼底病变,是位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部分组织缺损的疾病,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传统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直接或间接检验镜、Amsler表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但这些方法仅能从视网膜平面或功能上进行判断,均不能窥见LMH病灶区视网膜结构及其相邻组织的形态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高分辨率、非侵入、非接触的成像技术,能以10 μm的轴向分辨率提供视网膜光学断层图像,使得精确测量LMH相关参数,观察其组织结构特征及相邻组织形态学变化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LM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点,从而为LMH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症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徐更田

    目的 对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症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07年12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30例,采用单纯眼底镜检;乙组患者32例,在常规眼底镜检基础上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乙组患者的明确诊断率、病变病灶成像清晰度显著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合并症和不良反应,略高于甲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症在常规眼底镜检的基础上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有效的提高疾病的诊断率、降低误诊和漏诊率、但不良反应相对略高、应依据患者的病变情况和全身情况进行应用检查.

  • 黄斑变性方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金明;张有花;邱亚楠

    目的 观察黄斑变性方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I neovascuIazation,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97只眼符合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黄斑变性方药每天1剂口服,对照组采用银杏叶片(19.2 mg/粒)1粒,每天3次口服,疗程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佳矫正视力、眼底出血面积、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外层高反光带厚度(OHRBT).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佳矫正视力提高,有效率为67.12%,而对照组为3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眼底出血面积减少,有效率为85.11%.对照组为47.6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黄斑区荧光渗漏面积也有改善,有效率为67.50%,而对照组为37.5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OHRBT测量值较治疗前缩小(P<0.01).结论 黄斑变性方药可以改善CNV患者视力,减少黄斑区CNV荧光渗漏,促进出血吸收.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作者:赵露;王艳玲;李明铭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自动视野检查对诊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作用.方法 对我科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34例(37眼)诊断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自动视野图象进行分析.结果 造影早期视盘全部或部分荧光充盈延缓或缺损,晚期视盘荧光形态有多种表现形式.视野缺损的部位和范围与FFA视盘的缺血部分具有高度的对应关系.结论 FFA和视野对AION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氪激光诱发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评估方法比较

    作者:张新秀;何守志;高小燕

    目的比较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脉络膜血管铺片和PECAM-1免疫组化标记血管内皮细胞3种方法对于评价大鼠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优缺点.方法氪激光光凝BN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建立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后2周,分别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脉络膜血管铺片检测和PECAM-1免疫组化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光凝后2周,FFA显示光凝区出现大片圆盘状荧光素渗漏;脉络膜血管铺片在低倍镜下可见分布在视神经周围的激光斑处弥漫的高荧光,高倍镜下表现为圆形网状结构;PECAM-1免疫组化标记的内皮细胞分布在瘢痕的中心和周围.环状的内皮细胞增生活跃形成了管腔,光斑内PECAM-1强阳性表达.结论3种方法结合可以细致描述激光光凝后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更为准确地定性定量评价脉络膜新生血管.

  • 不同照光方式对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疗效的影响

    作者:苏兆安;丁波;孙桂珍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两种不同照光方式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脉络膜血管瘤患者22例,根据不同照光方式分为两组,组合光斑组患者14例,采用不同方式光斑重叠照射治疗瘤体,10例伴视网膜脱落;非组合光斑组患者8例,采用光斑不重叠,仅单个光斑,但光斑照射时间延长一倍,5例伴视网膜脱落.组合光斑组PDT治疗均采用维速达尔6 mg/m2体表面积,10 min推注完毕,5 min后行689 nm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密度50 J/em2,时间83 s.组合光斑组采用光斑大小3~5 mm,治疗光斑2~3个,根据肿瘤大小及形状治疗光斑可以部分重叠,术后随访15~38个月,(平均28.5 ±8)个月.非组合光斑组根据肿瘤大直线距离采用单个光斑覆盖瘤体,激光能量密度100 J/cm2,照射时间166s.术后随访9~ 26个月,(平均19 ±5)个月.结果 (1)14例组合光斑组患者PDT治疗后后随访视力为指数(FC) ~1.0,平均(0.33±0.38).8例提高二行以上;5例稳定,视力提高患者占64.28%.术后肿瘤大厚度为0~3.0 mm,平均(1.2±0.9)mm;大直径为0~8.6 mm,平均(4.5±3.5) mm;6例网脱消失,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游离和沉积.(2)9例非组合光斑组患者,8例术后随防视力为0.04 ~1.0,平均(0.29±0.34);2例提高二行以上,视力提高患者占25.0%;6例稳定.术后肿瘤大厚度为0~2.8 mm,平均(1.4±1.0)mm;大直径为0~8.8 mm,平均(4.7±3.6) mm.2例网脱消失.两组患者视力改善和肿瘤萎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照光方式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均显示安全有效,可以使瘤体萎缩、网脱消失或减轻、视力提高.

  •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一例

    作者:张莹丽;尹虹

    患者男,62岁,6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坚持饮食、运动,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0.25 g 1次/d降糖治疗,定期复查提示血糖控制理想,糖化血红蛋白5%~6%,空腹血糖波动于5~6 mmol/L,餐后血糖波动于7~8 mmol/L,眼底检查未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患者于2012年9月无明显诱因突感右眼眼红、眼痛、眶周疼痛、眼前黑影、视物模糊,至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行各项检查示:弓形体抗体阳性、单纯疱疹1型抗体弱阳性,巨细胞病毒抗体IgG阳性;多次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因玻璃体大量浑浊无法窥见眼底病变,考虑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给予复方新诺明及乙酰螺旋霉素治疗10d无效,右眼视力渐进性下降.至广州军区总医院就诊,眼科检查示:左眼正常,右眼视力FC/40 cm,光定位不确定,眼压23 mm Hg,角膜透明,Kp(+),前房深浅正常,Tyn(+),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晶体透明,玻璃体浑浊、出血,FFA检查示右眼视盘边界模糊,视网膜广泛散在片状出血及灰白坏死灶,视网膜中周部见坏死区及灰白渗出,中央静脉增粗,动脉大部分闭锁,结合病毒抗体检查结果阳性,诊断为右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激光光凝、硅油填充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时查体:右眼视力为手动/眼前,右眼压为14mmHg,右眼球结膜稍充血,角膜透明,可见点尘状KP,房水清,瞳孔对光反射阳性,晶体轻混,前囊表面可见色素沉着,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眼底视盘边界尚清,视网膜广泛散在片状出血及灰白坏死灶,视网膜中周部见坏死区及灰白渗出,中央静脉增粗,动脉纤细,颞上及颞下分支动脉闭锁.

  • 梅毒性视神经网膜炎一例

    作者:李艳平;亓程鹏;张海宁;郑宗家

    患者男,55岁,因左眼视力障碍4 d于2011年12月12日来我院就诊。4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显著性下降,伴眼前黑影飘动,无眼痛、头痛、恶心及畏光、流泪等不适。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否认全身重大疾病史及药物史,全身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部均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0.04,眼压:右眼15.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3.0 mm 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眼前节检查正常。散瞳后眼底检查显示:右眼未见异常(图1),左眼视盘边界不清,颜色正常,视网膜血管比例正常,黄斑区见围绕黄斑中心环形的淡黄色改变,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显(图2)。视野检查:左眼生理盲点扩大,中心暗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55 s时视盘着染,呈弥散性,渐进性强荧光,与视盘相比后极部出现环形较淡的荧光增强(图3)。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晚期后极部出现点片状不规则持续弱荧光(图4)。OCT检查显示:黄斑部视细胞IS/OS部分缺失(图5),色素上皮层三维立体图像显示左眼视细胞大部分缺失(图6)。血常规、尿常规、结合菌素试验及胸透检查均正常,红细胞沉降率23.5 mm/1 h,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1∶3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抗HIV 阴性,建议患者行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检查从而排除神经梅毒,患者拒绝。诊断为左眼梅毒性视神经网膜炎。治疗:(1)驱梅治疗,请皮肤性病科会诊后给予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一次。(2)激素治疗,醋酸泼尼松片60 mg,晨起顿服,1周后逐渐减量。左眼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2 ml。(3)口服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两周后患者左眼视力恢复至0.2,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

  • 妊娠晚期单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一例

    作者:王伟伟;王润生;郑波;杜善双

    患者女,25岁。因左眼突发视力下降伴上方固定性暗影5 d于2012年2月9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者5 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伴上方固定性暗影,无其他不适,因患者已怀孕36+1周,故未诊治。患者视力进行性下降,3 d前行剖宫产术,术后为诊治眼病就诊于我院。患者妊娠期无高血压和糖尿病史,既往体健。入院时血压120/70 mm Hg (1 mm Hg =0.133 kPa)。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5,-3.50 DS矫正至1.0,左眼微弱光感,光定位上方异常,矫正视力不提高。右眼眼压11.0 mm Hg,左眼眼压10.8 mm 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左眼角膜透明,角膜后沉着物( KP)阴性,前房深,房水闪辉阴性,瞳孔圆,直径4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间接对光反射灵敏,虹膜纹理清晰,无前后黏连,晶状体透明。散瞳眼底检查可见左眼视乳头边界不清(图1),轻度隆起,色淡,视乳头周围视网膜轻度水肿,视网膜血管大致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右眼前、后节检查未见异常。视野检查(2012年2月4日,患者左眼视力0.1):左眼与生理盲点相连上半视野缺损,右眼视野未见异常(图2)。视觉诱发电位( VEP)检查显示,左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F-VEP ) P100波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右眼F-VEP P100波振幅和潜伏期均在正常范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图2)显示,左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 ART)12 s,造影早期视乳头低荧光,静脉期视乳头毛细血管扩张,晚期视乳头呈边界不清的高荧光,右眼未见异常。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提示患者为Ⅱ级视杯(视杯底部高于视乳头周围神经上皮层水平)。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纤维蛋白原升高,6.03 g/L (正常值为2~4 g/L);甘油三酯升高,2.39 mmol/L (正常值0~1.71 mmol/L)。诊断:(1)左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2)双眼屈光不正;(3)高脂血症;(4)剖宫产术后。入院后请产科会诊,患者剖宫产切口愈合良好,可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遂给予甲泼尼龙50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5 d后改为泼尼松60 mg口服,同时给予能量合剂、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和降纤酶静脉滴注,复方樟柳碱2 ml左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口服,1次/d。治疗1周后左眼视力提高至眼前指数,2周后提高至0.15。出院2周后复诊,左眼矫正视力0.8,眼压12.2 mm Hg。

  • 视网膜病(3)

    作者:李传宝;李永华

    黄斑部视网膜前膜(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黄斑前膜可引起患者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本例图片是黄斑部视网膜前膜患者,眼底照相检查图像(左图):可见黄斑区视网膜皱缩,呈现灰白色膜状物,视网膜血管受牵引,走行扭曲变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图像(右图):可见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受牵拉迂曲变形。见图1。

  • 糖尿病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李滢;邱旭;焦健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于应用于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50例(264眼),对以上患者均分别进行检眼镜检查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并对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视网膜病变的病变率明显高于检眼镜检查[90.15%VS 68.94%],其中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神经乳头病变分别占比21.85%、28.99%、26.05%、13.87%、9.24%。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中具有显著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 43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研究

    作者:栗田东

    目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眼底的改变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该院进行治疗的43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双眼均发生病变的有3例,其余40例患者为单眼发生病变,共46眼发生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发现,发生静脉阻塞的视网膜内的神经纤维层出现大量出血现象,与之对应的黄斑区荧光素发生泄漏,导致该眼的视网膜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改变较为复杂,不同于单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者视网膜静脉阻塞,应当有所区别。

  • 免散瞳眼底照相筛查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彭涛;邓德勇;谢美娜;郑恂;张月华

    目的 探讨免散瞳眼底照相在不同分期为阈值时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价值.方法 T2DM患者180例(357眼)进行免散瞳眼底照相、直接眼底镜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 免散瞳眼底照相在以中、轻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及以上分期为阈值的检查中,敏感性均>85%,特异性>95%,Kappa>0.8.讨论 免散瞳眼底照相是筛查早期DR的一种优化方法.

  • 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临床观察

    作者:尚宁;孙河

    目的:观察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mdocyanmegreenangiography,ICGA)的荧光素的特征,探讨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血管的改变.方法:40例患者采用ICGA和FFA同步造影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80只眼)直接眼底检查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ICGA和FFA均有不同程度异常荧光,在FFA中主要表现为微动脉瘤的点状强荧光、出血的遮蔽荧光、毛细血管闭塞的弱荧光,在ICGA中主要表现为晚期斑片状强弱荧光与弥漫性强荧光.结论:ICGA的临床应用发现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的可能,在Ⅱ型糖尿病患者,ICGA是FFA一种有用的补充检查.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黎国英;段惠静;徐瑶;苏晓华;刘英豪;袁士仿;田虹;马淑凤;王颖

    目的:评价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诊断分期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FFA对135例(249只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对DR临床分期进行修正,并根据FFA的分期指导治疗.结果:12只眼眼底检查未发现有DR的患者FFA显示有I期微血管瘤病变;11只眼Ⅲ期患者FFA显示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范围比检眼镜下检出棉絮斑范围广,l3只眼出现新生血管改变;20只眼Ⅳ期患者检出比检眼镜下更多的新生毛细血管及黄斑水肿改变.结论:FFA是作为DR分期的佳标准,且为指导激光治疗和评定光凝疗效的指标.

  • 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

    作者:周芸芸;陈长征

    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疾病,特征性改变为近黄斑中心凹或黄斑中心区的毛细血管扩张.本文就其分类、组织病理学、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予以综述,以期对该病的认识有所帮助.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在婴幼儿的应用

    作者:李慧林;张福燕;张国明

    婴幼儿眼底病早期难以被发现,容易造成误诊、漏诊,以致延误治疗,造成严重的视功能损害甚至失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可以为婴幼儿眼底检查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信息,但鉴于设备和技术的原因,应用较为局限.以第三代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Ⅲ)为代表的设备发展,使婴幼儿FFA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可记录荧光素在婴幼儿眼底血循环中的动态变化,观察各期眼底血管荧光素显影的情况,以了解眼底的微循环以及各种病理生理变化,为婴幼儿眼底疾病的诊治带来了极大方便.目前常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Coats病、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杨丽红;史雪辉;王光璐;丁宁;田蓓;魏文斌

    目的 将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应用于脉络膜黑色素瘤中,比较同步情况下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ICGA)造影的肿瘤内部瘤体血管尤其是微血管的显示率,并对所显示的微血管图像特点加以描述.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4例(14眼)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方法 对14例未经治疗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采用cSLO进行同步ICGA和FFA检查,每例患者均行不同深度的共焦系列扫描并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脉络膜黑色素瘤内微血管显示率及其特征.结果 14例患者中,12例(86%)ICGA肿瘤内部不同深度的共焦系列扫描中可以显示有微血管,而FFA检查仅4例(28%)可见瘤体微血管并且仅仅在早期.1例在FFA及ICGA均可见到粗大瘤体血管.只有1例在FFA及ICGA均未见到肿瘤内血管存在.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肿瘤内微血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结合ICGA显示肿瘤内部微血管特征性改变较FFA更有优势.(眼科,2006,15:378-381)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伴行的动脉改变及其对预后影响

    作者:郭嫱;赫红丹;邴寒;于洋洋;冯卓蕾;郭续媛;王莉;王峰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行的动脉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黑龙江省医院121例(124眼)BRVO患者.方法 观察不同病程的BRVO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影像资料,分析不同病程伴行的动脉变化对视网膜无灌注区的形成、新生血管的发生及视神经的影响.主要指标FFA图像中视网膜动脉管径及充盈时间等改变.结果 早期患者64眼中,动脉管径扩张且荧光素渗漏严重者27眼(42.19%),其中19眼(70.37%)在病变晚期出现了超过7 PD的大片无灌注区,而动脉正常或受累轻微的37眼中仅7眼出现大片无灌注区(P<0.05).所有患者中38眼(30.68%)病变晚期发生小动脉闭塞;18眼(14.52%)阻塞静脉与伴行动脉的远端出现一致性闭塞;5眼(4.03%)伴行动脉干不同程度闭塞.65眼(52.41%)出现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其中49眼(75.38%)发生视盘或视网膜新生血管,而与动脉有关的新生血管有16眼(43.24%).结论 BRV0伴发的视网膜动脉受累(如早期患者动脉充盈延缓、管径扩张,晚期患者动脉管径缩窄、小动脉闭塞等)程度可作为早期判断有无无灌注区、识别发生新生血管高危眼以及对BRVO分型的参考指征.

319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