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视觉诱发电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联合全自动视野计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韩咏梅;柴云霞;李婷

    青光眼是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引起视神经及视野特征性改变的一组疾病,终将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改变的损害,青光眼早期诊断使疾病早期治疗,使进行性视功能损害停止或延缓的关键.视网膜结构与功能检查对青光眼早期诊断及随访都相当重要.因此我们应用视觉诱发电位(VE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对青光眼患者视功能进行客观评价.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31例,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9~75岁,平均46岁,所有患者经眼压、视力、视野、OCT、VEP确认为青光眼,诊断标准参考中华眼科学会1986年度"青光眼诊断标准".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联合眼部B超在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中的价值

    作者:李艳萍;易敬林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联合眼部B超在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医院接收的白内障门诊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别接受常规检眼镜、眼底病变OCT检查和眼部B超检查,并经临床组织病理学确诊,比较OCT联合眼部B超检查结果和临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观察OCT联合眼部B超检查的检出率和漏诊率.结果 OCT+B超组患者检出眼底病变15只,未检出27只,检出率35.7%,显著高于常规检眼镜组(14.3%)、B超组(9.5%)及OCT组(1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T联合眼部B超在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中的应用检出率较高,两者互相弥补,为术前眼底病变检查以及术后手术效果评价和眼底疾病再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 内窥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及其应用

    作者:李艳;奚杰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光学成像方法,它作为可以用于生物组织微结构的断层成像,具有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安全等特点,在眼科与皮肤科等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内窥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利用微小光学探头,大大增加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领域,尤其在心血管科以及消化科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健康体检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作者:高燕;邹世清;程向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非损伤性、非接触性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对视网膜细微结构进行横截面扫描,能清晰显示视网膜不同层次的结构并能对视网膜的细微结构进行客观、定量的测量和分析.对视网膜疾病,尤其是黄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的监测以及定量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6].

  • 生物磁-光-声联合成像的研究现状

    作者:孙正;李昀展

    超声(US)成像、光学相干断层(OCT)成像和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常用的医学成像手段.此外,光声层析(PAT)和磁声(MA)成像是近年来新兴的多物理场耦合功能成像手段.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成像手段结合起来形成多模态联合成像,可以使各成像模态的优点得到充分展现,对目标进行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成像,精确识别病变组织,并对其功能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对US-PAT、US-OCT、PAT-OCT、US-PAT-OCT、磁-光以及磁-光-声(MPA)联合成像,特别是对血管内联合成像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程度判断的离体研究

    作者:窦志;翁国星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判断心肌缺血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组大鼠结扎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确血模型,对照组只穿线不结扎.观察比较两组大鼠心肌缺血后10、20、30、40、50、60、90和120 min心电图、血清酶、心肌组织损伤、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OcT图像散射系数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 实验组血清学指标及心肌组织损伤指标均显示随着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和加重;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实验组OCT图像散射系数(μs)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对照组μs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实验组μs与血清学指标及心肌组织损伤指标均存在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 OCT技术可判断心肌缺血的程度.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作者:李长政;顾瑛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Huang等 [1]首先报道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这一技术率先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的 Schuman等用于显示眼球的细微结构,并用于眼科疾病的诊断,继而被消化专业学者引进内镜诊断的范畴,并迅速扩展到呼吸道、心血管、泌尿道、关节等临床医学领域.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作者:陈厚良;陈宇;朱智明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以其高分辨率,能够揭示更多的冠状动脉血管内信息如斑块性质、支架内血栓、冠脉夹层、支架贴壁不良、支架内新生内膜、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等,广泛用于支架内斑块的判断、冠脉夹层的鉴别、心肌桥诊断、支架植入术后近期、远期临床效果评价以及指导复杂病变的支架植入;因此O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应用价值.本文就OCT对冠状动脉内斑块的评价及应用,OCT在检测冠状动脉夹层的应用,OCT在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指导与应用,以及目前OCT技术不足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 外伤性黄斑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应用研究

    作者:杨炳建;黄厚斌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外伤性黄斑病变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6例外伤性黄斑病变(56眼)行OCT检查,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OCT检查显示全层黄斑孔23眼、板层黄斑孔3眼、黄斑前膜3眼、黄斑区出血8眼、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5眼、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各4眼、黄斑水肿4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变薄6眼.结论 OCT在外伤性黄斑病变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对其发病机制的分析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新;代姗姗;魏广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支架内再狭窄(ISR)和晚期支架血栓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是支架术后面临的严峻问题.近年来病理及影像学证据表明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ISNA)在ISR和晚期支架血栓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探讨ISNA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将为预防晚期支架失败和晚期心血管不良事件提供新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评价

    作者:杨燕宁;江双红;邢怡桥;余运娴;郑红梅

    目的探讨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特发性黄斑前膜9例和继发性黄斑前膜13例患者进行经黄斑中心凹的OCT线性扫描并测量膜厚度.结果 OCT图像能清晰显示与视网膜分离或部分分离的前膜13例,并可显示与视网膜紧密粘连的前膜及其对视网膜的牵拉形态改变.结论 OCT能直接客观地显示黄斑前膜横断面特征及其与玻璃体视网膜的关系并能提供定量的分析.

  • 基于OCT的脑脊液中红细胞浓度检测研究

    作者:董建令;周思聪;周羽;赵继宗

    目的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红细胞浓度变化,预判颅内载瘤动脉血管的完整性.方法采用高分辨度与无损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结果 OCT系统可以对红细胞浓度为16 980个/mm3的脑脊液进行有效计数;通过加装匹配凹透镜,系统还可对浓度为932个/mm3的血溶液进行计数,且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 OCT技术能够对不同浓度下脑脊液中红细胞进行计数,因而可用来实时监测颅内载瘤动脉血管的破裂,预防蛛网膜下腔的出血.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作者:张伟;何荣

    光学技术给现代医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159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1665年英国人胡克改进了显微镜,观察到生物细胞,到19世纪意大利阿米奇等人制出消色差显微镜,观察细胞裂变的过程,认识到细胞是遗传物质的基础,使人类开始以图像的形式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具有了分辨诸多病菌的能力.1885年发表的"细胞病理"学说,把病因与组织及其细胞的病变联系起来,后逐步把医学图像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直到用医用X线机透视、摄像,使医学图像诊断趋于完善.这也是光电子仪器在医学上早期应用的范例.随着各种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也不断深入.

  • 支架释放同时推注造影剂评价支架术后即刻贴壁不良

    作者:宋现涛;杜梦阳;吕树铮;陈韵岱;田峰

    目的:通过支架释放同时推注造影剂(Simultaneous injection contrast,SIC),判断支架贴壁情况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支架小梁与血管内膜之间距离,对比评价SIC方法,判断术后即刻支架贴壁情况的实用性.方法:入选21例原位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支架植入术的同时通过释放支架,同时推注造影剂( SIC)方法判断支架大体的贴壁情况,同时记录支架的型号释放压力等,之后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精确判断支架的贴壁情况,并对OCT图像每隔1 mm的横截面的支架小梁的贴壁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通过两者的结果对比,评价SIC方法在支架贴壁情况中的实用性.结果:21例患者中共植入支架34枚,其中2个支架节段用SIC及OCT判断均存在贴壁不良,11个支架节段SIC判断贴壁良好,而经OCT检查发现存在>1%的支架小梁贴壁不良.SIC和OCT检查均为贴壁良好的支架节段有21个.结论:SIC方法是在临床实践中一种简便实用的判断支架贴壁情况的方法,虽然其准确性难以与OCT相媲美,但作为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影像评价进展

    作者:吴思婧;赵迎新;郭永和;刘巍;周玉杰

    现代社会中,冠心病带来的健康负担不容忽视,并且在我国其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1].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然而即使对罪犯病变进行成功的血运重建及二级预防后,仍有约1/4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在2~3年中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非靶病变进展的危害不容忽视.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并且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显著增加已得到广泛共识.我国成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1].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多存在弥漫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类似的治疗条件下冠状动脉病变进展更快[2],其中非罪犯病变相关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3].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如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光学相十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因其可以提供冠状动脉血管结构的信息,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在现有血运重建指南中已经给予Ⅱa类推荐.通过影像学手段深入探究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变化,寻找进展的相关机制,为指导治疗策略和新靶点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 冠状动脉影像新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作者:杜梦阳;宋现涛

    1958年,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被首次应用并成为衡量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金标准.20世纪90年代早期,血管内超声(IVUS)[1]被用于评估冠状动脉内形态并用以指导冠状动脉造影.然而,由于灰阶的限制超声难以准确衡量斑块的成分.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

    作者:刘小宁;杨跃进;王天杰;吴永健;陈珏;乔树宾;袁晋青;钱杰;唐熠达;窦克非;杨伟宪;俞梦越;慕朝伟;徐波;孙中伟;许亮

    背景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VLST)是一种有致死风险的介入术后晚期并发症,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23例药物洗脱支架(DES)或金属裸支架(BMS)相关的VLST靶病变.方法 入选VLST患者23例(18例DES,5例BMS),介入治疗前于靶病变处行OCT检查.结果 支架植入至发生VLST的持续时间BMS组明显长于DES组[(112.00±51.36)个月vs(41.39±19.64)个月,P<0.001].BMS组新生内膜厚度大于DES组[(0.33±0.24) μm vs(0.26±0.22)μm,P<0.001].23例VLST靶病变中,OCT明确观察到支架内新生内膜含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 18例(78.26%),支架内再狭窄15例(65.22%).新生内膜破裂15例(65.22%),DES组与B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56% vs 100%,P=0.07),破裂位于小管腔面积处13例(56.52%).存在无内膜覆盖支架丝17例(73.91%),DES组高于BMS组(88.89% vs 20%,P=-0.008).同时存在新生内膜破裂和无内膜覆盖支架丝8例(34.78%).与无新生内膜破裂相比,有新生内膜破裂病变更易出现TIMI血流<3级(60.00%vs12.50%,P=0.038).结论 本支架内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至内膜破裂在BMS和DES相关的VLST病变中均普遍存在,且DES早于BMS.新生内膜延迟愈合在DES相关的VLST靶病变中较为多见.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指导下冠状动脉旋磨成形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严重钙化病变临床观察

    作者:赵杰;吴永健;杨跃进;乔树宾;徐波;胡奉环;俞梦越;许亮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旋磨成形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疗效.方法 13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患者在OCT指导下行冠状动脉旋磨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评价病变特点及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管腔直径、有效管腔面积变化.结果 13例入选患者三支病变7例(53.8%),双支病变5例(38.5%),单支病变1例(7.7%).OCT图像分析显示钙化病变长度为(24.7±15.2)mm,钙化病变弧度为(236.7±46.3)度.靶病变管腔直径由术前(1.96±0.57)mm增加至术后(3.12±0.34)mm,有效管腔面积由术前(3.37±1.62)mm2增加至术后(7.24±2.76)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架贴壁不良10例(76.9%).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结论 应用OCT指导冠状动脉旋磨成形术联合DES置入治疗严重钙化病变安全有效.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方法评价重叠药物洗脱支架贴壁情况

    作者:刘小宁;杨跃进;王天杰;吴永健;陈珏;乔树宾;袁晋青;钱杰;唐熠达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方法评价介入术后即刻重叠药物洗脱支架(DES)贴壁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介入治疗中靶病变同时植入2枚或以上同种DES,存在重叠支架节段,且术后即刻行OCT检查的26例患者资料(DES共57枚,重叠支架节段31处),其中靶病变植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8例,植入紫杉醇洗脱支架(PES)6例,植入佐他莫司洗脱支架(ZES) 12例.支架丝贴壁不良定义为支架丝与血管内壁分离,即OCT测量支架丝表面至内膜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支架丝及涂层厚度加OCT分辨率.比较重叠DES节段与相邻单层节段术后即刻贴壁情况,亚组分析比较三种不同DES间贴壁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支架丝总贴壁不良率为(8.20±6.26)%,其中重叠DES节段贴壁不良率为(26.87±9.04)%,明显高于相邻单层节段(6.09±4.61)%(P<0.05).亚组分析显示,SES单层支架节段和总贴壁不良率均高于PES和ZES((11.37±3.11)%比(5.69±2.97)%和(4.99±3.03)%,(16.49±3.74)%比(9.57±4.07)%和(7.86±3.22)%,P均<0.05).结论 DES重叠节段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率明显高于相邻单层节段,重叠支架中SES贴壁不良率高于PES和ZES.

  •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腔内影像学评估

    作者:郑亚国;许田;陈亮;单守杰;林松;张俊杰;陈绍良

    目的 回顾性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患者的发病特点和腔内影像学特征,探讨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其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3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经IVUS或OCT确诊为SCAD的17例患者,借助SCAD冠状动脉造影分型对病变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SCAD患者影像学特点及临床随访事件.结果 17例SCAD患者中,临床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例(7/17),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例(5/17),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5/17).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累及左前降支14例(14/17),左回旋支2例(2/17),右冠状动脉1例(1/17).SCAD分型示Ⅰ型2例(2/17),Ⅱ型10例(10/17),Ⅲ型5例(5/17).17例患者中,10例(10/17)行IVUS检查,11例(11/17)行OCT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IVUS和OCT检查.IVUS和OCT均能清晰显示撕裂的内膜片及分隔开的真腔和假腔.4例(4/17)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3例(13/17)患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4例(4/17)患者1年后再次来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其中2例接受PCI的患者支架通畅,IVUS检查示支架贴壁良好;另2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IVUS检查示夹层消失.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生任何缺血事件.结论 SCAD是临床少见的一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应用IVUS和OCT有助于准确评估SCAD,进而为SCAD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

247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