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SonoLiver定量分析评价超声造影对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应用SonoLiver定量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对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眼眶淋巴瘤和25例眼眶炎性假瘤超声造影图像行Sonoliver软件分析,获取动态血管模式曲线(DVPC)及时间-强度曲线(TIC),归纳两者的动态血流灌注模式特点,并分析比较两者的定量参数:峰值强度(IMAX)、到达时间(AT)、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上升支斜率(K1)及下降支斜率绝对值(K2),作为鉴别诊断的量化指标.结果 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的血流灌注模式不同:(1)淋巴瘤DVPC以正负双向波为主,炎性假瘤DVPC以正向波为主,两者DVPC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TIC定量参数IMAX、K1、K2、mTT、R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T、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SonoLiver软件得到的DVPC、TIC对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的超声造影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对其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动态血管模式曲线在前列腺结节超声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前列腺结节超声造影(CEUS)的动态血管模式曲线(DVPC)和时间-强度曲线(TIC)的类型及特征.方法 使用SonoLiver软件分析前列腺结节CEUS[恶性组46例、良性组37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组27例]以获取DVPC、TIC.结果 恶性组快升快降TIC为65.2%,正负双向波和正向波DVPC为41.3%、30.4%.良性组慢升慢降TIC和负向波DVPC为45.9%、51.4%.PIN组以快升快降TIC为55.6%和正负双向波DVPC为44.4%为主.3组间TIC、DVP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腺结节DVP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腺恶性和良性组TIC及DVPC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DVPC、TIC对前列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动态血管模式在低回声肝血管瘤与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低回声肝血管瘤和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指标的差异性及动态血管模式(DVP)曲线特征,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onoLiver软件对95例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确诊的低回声肝血管瘤和原发性肝癌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其中低回声肝血管瘤51例,原发性肝癌44例,获得时间-强度曲线(TIC)及DVP曲线,构建DVP参数图,并计算出TIC相关参数.结果:①超声造影表现:低回声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4种增强模式,其中以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环状、结节样强化,门脉期向心性充填,延迟期对比剂无退出或轻度的退出的增强模式多见.原发肝癌的造影表现:以动脉相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减退,即“快进快出”增强模式为主,且增强多为整体增强.②低回声肝血管瘤和原发癌的TIC参数: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IMAX)、平均渡越时间(mTT)在原发性肝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DVP曲线波形分四种类型:Ⅰ型(正负双向波)、Ⅱ型(正向波)、Ⅲ型(负向波)及Ⅳ型(负正双向波).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分别在低回声肝血管瘤和原发性肝癌中占0%、60.7%、25.4%、13.7%及63.6%、15.9%、18.1%、2.3%.结论:动态血管模式DVP曲线直观反映了低回声肝血管瘤和原发性肝癌与周围肝实质血流灌注的差异,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定性指标.
-
超声造影及动态血管模式曲线在颈部淋巴结疾病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颈部淋巴结超声造影的增强特点和动态血管模式曲线(DVPC)的类型,探讨其在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95例颈部淋巴结增大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反应性淋巴结组34例、转移性淋巴结组43例和淋巴瘤组18例,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SonoLiver软件进行后处理以获取DVPC,比较各组超声造影表现和DVPC的类型及特征.结果 反应性淋巴结组中82.4%表现为离心性增强,85.3%呈均匀性增强,97.1%不伴无增强区;转移性淋巴结组中69.8%表现为向心性增强,74.4%呈不均匀增强,65.1%伴无增强区;淋巴瘤组中44.4%表现为离心性增强,38.9%表现为混合性增强,55.6%表现为均匀性增强,83.3%不伴无增强区,各组淋巴结超声造影增强特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反应性淋巴结组41.2%DVPC表现为正负双向波;转移性淋巴结组44.2%DVPC表现为负向波;淋巴瘤组44.4%DVPC表现为正负双向波,三组间颈部淋巴结DVPC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组淋巴结DVPC类型与反应性淋巴结组、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颈部增大淋巴结超声造影增强特点和DVPC类型对淋巴结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动态血管模式曲线在腹膜后恶性肿块超声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腹膜后良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指标的差异性及动态血管模式曲线特征,为腹膜后肿块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52例腹膜后肿块患者(良性组26例,恶性组26例)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SonoLiver造影软件分析图像,获得时间-强度曲线(TIC)和动态血管模式曲线(DVP),比较两组病灶区的达峰时间(TTP)、大相对强度(IMAX)及病灶区与参考区的达峰时间差(△TTP)、强度差(△E)、拟合度(QOF)等指标;分析恶性组内动态血管模式曲线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大相对强度的关系.结果 ①良性组TTP(38.3±21.7)s大于恶性组TTP (26.6±10.3)s,良性组△TTP (12.2±16.8)s大于恶性组△TTP(-11.0±15.2)s,良性组IMAX (162.1±110.8)%小于恶性组IMAX (297.6±17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E和QO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恶性组动态血管模式曲线包括正性单向波13例、正负双向波9例及负性单向波4例;③正性单向波的IMAX为(208.6±86.5)%,正负双向波的IMAX为(123.4±4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 超声造影病灶区与参考区的强度变化过程可为鉴别腹膜后肿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