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A超眼轴长测量波形与人工晶体术后屈光偏差
目的讨论非理想状态的A超轴长测量图像对人工晶体术后眼屈光状态的影响程度,分析可能导致此类波形出现的眼部因素,以及在测量轴长、选择波形、确定人工晶体(IOL)度数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对30例具理想A超测轴波形及30例具非理想A超测轴波形的白内障术眼进行分析,比较其术后眼屈光状态与预设屈光状态之间的偏差.观察几种眼结构异常或病理在两组中出现的几率及其异常波形特点.结果非理想的A超测轴球壁波形有高丛波加前小波、斜高波、低丛波、单高波、单波加前小波等.其术后屈光偏差(1.22±0.76)D(屈光度1 D=1 m-1,下同 )显著高于理想波形组(0.55±0.37)D,P<0.01.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高度角膜散光,黄斑病变眼容易出现非理想波形,其术后屈光偏差多为欠矫.结论理想的A超测轴波形是获得准确术后屈光状态的保证.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高度角膜散光,视网膜病变等较易导致非理想波形和远视.当波形不理想时,除寻找原因,改变测量位置外,应多人复测,并以取相对短轴长为宜.
-
囊袋张力环对合并高度近视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术后屈光预测准确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对于合并高度近视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术后屈光预测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1-12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白内障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及CTR植入的合并高度近视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20例(20眼).同时期连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未植入CTR的患者20例(20眼)作为对照组.方法 回顾患者病历中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内皮细胞计数、屈光状态资料,记录预期屈光度,并计算术后屈光度偏差(术后验光值与术前预留度数的差值).主要指标 预期屈光度、屈光度偏差.结果 CTR植入组和对照组预期屈光度数分别为(-1.29±0.34)D、(-1.16±0.39)D (P=0.31);术后3个月的屈光偏差值分别为(1.38±0.43)D、(1.71±0.32)D(P=0.06).两组均无术后远视偏差发生.结论 囊袋张力环植入对于合并高度近视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术后屈光状态无显著性影响,无需调整IOL计算公式和预期度数.
-
浅前房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央浅前房对白内障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且中央前房深度<2.0 mm的患者61例(61眼)为研究组,同期进行手术的中央前房深度≥2.0 mm的患者61例(61眼)为对照组.方法 分别测量浅前房及对照组患者手术眼的眼轴长度、手术前后的前房深度及术后的屈光偏差度数.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术眼手术前后的前房深度变化、术后屈光偏差,并对前房深度与眼轴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指标 眼轴长度、手术前后前房深度、术后屈光偏差度数.结果 浅前房组术后前房深度变化(1.31±0.14) mm,对照组为(0.79±0.27) mm(P=0.024).浅前房组及对照组手术眼的前房深度与眼轴长度均为正相关(P=0.001和0.000).术后3个月浅前房组的目标屈光偏差(0.78±0.16)D,呈远视漂移;对照组目标屈光偏差(-0.37±0.21)D,呈近视漂移.浅前房组较对照组目标屈光偏差的绝对值大(P=0.032).结论 浅前房白内障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远视漂移,在术前进行屈光度数预留设计时要考虑这个可能,作出相应调整.
-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自1949年HOrold Ridley成功地完成第一例人工晶体植入术以来,白内障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无论在手术技术,器材工艺,光学理论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今白内障手术早已超越复明手术的范畴,患者的满意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程度成为衡量手术水平的终标准.但术前人工晶体计算与术后实际屈光状态往往有一定差异,原因大多在于计算公式选择、术前参数测量以及术后散光等各个方面,本文旨对此类问题作简单综述.
-
护理干预对A超眼轴测量准确性的影响
随着超声乳化手术方法的改进和新型折叠式人工晶体(IOL)的出现,白内障手术已经自过去单纯的复明手术转变为现在的屈光手术[1].研究发现54%的术后屈光偏差来源于眼轴测量,即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主要取决于眼轴测量的准确性,所以术前精确测量眼轴显得尤为重要[2].2010年3~12月,我们对102例进行A超眼轴测量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