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内窥镜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48例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1-10~2002-02应用珠海和佳产EBH-Ⅲ型微波仪于鼻内窥镜下热凝筛前神经、鼻丘、下鼻甲治疗变应性鼻炎48例,近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变应性鼻炎与慢性荨麻疹的脱敏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脱敏治疗变应性鼻炎和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对变应性鼻炎和慢性荨麻疹患者各50例进行变应原皮内试验和脱敏治疗.结果:变应性鼻炎组总有效率为74%,慢性荨麻疹组总有效率为5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脱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比慢性荨麻疹更显著,这可能与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多样有关.
-
鼻腔多点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变应性鼻炎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常伴发哮喘、鼻-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等上、下气道疾病,而其治疗又十分棘手.因而早期诊治变应性鼻炎受到广泛重视.我科2003-05~2004-05采用鼻腔多点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7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微波热凝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90例分析
目的:提出微波热凝术治疗变应性鼻炎手术方案.方法:阻断翼管神经,筛前神经,减少因交感、副交感兴奋引起的血管活性肠肽和合成肽分泌、释放增加,其因它均参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结果:3个月以内占100%显效,1 a以内占70%显效,20%好转,10%复发.结论:微波热凝术具有简便易行,显效迅速,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是可取的一种新方法,易推广应用于临床.
-
微波消融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50例分析
我科1998~2005年在鼻内镜下采用微波消融筛前神经与下鼻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50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
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舌下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舌下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儿童80例,随机分为免疫治疗组40例和药物治疗组40例,通过症状总评分记录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1年的治疗,免疫治疗组患儿的症状总评分为4.4±1.3,较治疗前症状总评分10.8±1.4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治疗组1年后症状总评分为6.2±1.7,较治疗前症状总评分10.1±1.5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评分下降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舌下免疫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症状,其效果优于临床常规药物治疗.
-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加微波热凝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2001年来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手术资料.结果显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采取鼻中隔矫正术的同时行双侧鼻腔微波热凝治疗疗效较为满意.
-
微波凝固鼻内筛前神经治疗常年性鼻炎86例
常年性鼻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目前认为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当各种保守治疗方法无效时,以往多采用翼管神经手术或岩浅大神经手术治疗,虽近期疗效尚好,但远期疗效不满意,复发率占60%以上[1,2].近年来,作者采用微波治疗仪治疗常年性鼻炎8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微波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144例体会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的鼻科常见疾病[1].治疗上既往多以脱敏、激光、电灼、下鼻甲冷冻、筛前神经、翼管神经或岩浅大神经切断烧灼、封闭等方法,疗效不一,各有利弊.而用微波治疗此病,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本科从1996年开始用微波凝固鼻丘,中鼻甲前段及下鼻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共144例,近期随诊观察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
鼻内窥镜下电凝翼管神经及筛前神经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远期疗效观察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tis,PAR)手术治疗方法较多,近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尚待观察.1998年1月至2000年5月作者采用经鼻内窥镜下电凝翼管神经及筛前神经治疗32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变态反应性鼻炎等离子射频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鼻内镜等离子筛前神经切断加下鼻甲消融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按各组方案分别予以鼻内镜等离子筛前神经切断加下鼻甲消融术与微波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显效率78%,对照组分别为68.8%及39.6%,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鼻内镜等离子筛前神经切断加下鼻甲消融术治疗变应性鼻炎,治疗部位准确、术中出血少、不良反应轻、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研究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试验方法,以氯雷他定片作为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予以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注,对照组予以维生素B1注射液肌注,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变应性鼻炎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低温等离子体治疗过敏性鼻炎32例报告
目的 探讨下鼻甲、筛前神经低温等离子体消融对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 对32例(男20例,女1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在下鼻甲粘膜下打孔进行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 疗效在6个月~1年随访时判断,结果显效15例(46.88%),有效17例(53.12%),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对于药物治疗欠佳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筛前神经低温等离子消融可以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
-
星状神经节阻滞伍配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伍配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以及对穿刺部位疼痛发生状况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过敏性鼻炎经SGB治疗时伍配地塞米松,按地塞米松不同途径给药分组,即:注射伍用(A组,n=60)、口服配伍(B组,n=60),设60例不伍用药(C组)为对照组,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及穿刺部位疼痛状况.结果 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P均<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穿刺部位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在1、2周、20d后明显低于B组、C组(P<0.05或0.01),而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GB治疗过敏性鼻炎伍配地塞米松疗效满意,可有效地减少穿刺部位疼痛的发生.
-
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100例改良皮下免疫与常规免疫治疗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改良皮下免疫治疗(SCIT) 与常规免疫治疗对屋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对屋尘螨过敏的AR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常规组,改良组采用快速剂量递增手段,6周后达到维持剂量,常规组14周后达到维持剂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评分、药物评分,血清学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于治疗后6周时鼻部症状评分显著下降,显著低于同期常规组症状评分 (t=6.524,P=0.000),药物评分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同期的常规组药物评分 (t=5.883,P=0.000);屋尘螨IgG4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同期的常规组症状评分 (t=73.195,P=0.000).52周时两组鼻部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1.253,P=0.285),药物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583,P=0.074);屋尘螨IgG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t=1.857,P=0.536).改良组中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常规组中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χ2=0.082,P=0.774).结论:改良SCIT治疗与常规方法相比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的鼻部症状,减少患者用药剂量,帮助患者更早地产生免疫耐受能力,同时并未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就诊频率以及治疗时间.
-
选择性微波热凝鼻内筛前神经及下鼻甲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62例
目的:探讨选择性微波热凝鼻内筛前神经及下鼻甲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符合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诊断的患者,行选择性微波热凝鼻内筛前神经及下鼻甲治疗.统计其术前和术后症状、体征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微波热凝治疗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达91.9%,12个月达88.7%.症状和体征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微波热凝鼻内筛前神经及下鼻甲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便,且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58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将常年性变应性鼻炎11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8例采用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药物治疗,对照组56例给予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58例中显效20例,有效31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7.93%; 对照组56例中显效12例,有效28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71.43%.两组经统计学处理,χ2=4.8,P<0.05,治疗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合用药物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
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氮卓斯汀鼻气雾剂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选择58例变应性鼻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盐酸氮卓斯汀喷鼻剂喷鼻,每鼻孔1掀,2次/d,疗程4周.同时口服氯雷他定糖浆,用药剂量为0.11~0.24mg/kg,1次/d,用药4周.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糖浆,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3.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3%和10.71%.结论:盐酸氮卓斯汀鼻气雾剂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优于单纯口服氯雷他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