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应用异搏定复律的观察及护理
我科于2000/2006年共收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1例,应用异搏定静脉注射进行复律,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
三磷酸腺苷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65例的护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简称室上速,发病急、症状重,不同年龄与性别均可发病[1],是急诊常见病.2006-06/2008-09我科应用三磷酸腺苷(ATP)治疗室上速65例,均获成功,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治疗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上性/治疗 室上性/护理 腺苷三磷酸/治疗应用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70例射频消融术后制动的护理
我科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70例行射频消融术患者的制动进行整体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护理体会如下.
-
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6例分析与护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对该种心律失常的转律药物的选用,各家报道不一.2003-05/2005-11对我们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6例分析与护理体会如下.
-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2例分析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的电生理机制、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102例PSVT患者均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PSVT类型及消融的靶点,并实施RFCA术.结果:102例患者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5例,占44.1%;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7例,占55.9%.发生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无1例因并发症死亡.结论:RFCA是根治PSV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者的熟练程度、消融靶点的位置、患者的配合等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
电复律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分析
我院2000-06/2009-01应用电复律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23~81岁.其中2例曾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再发,2例曾采用食道调博未能终止,6例曾先后采用维拉帕米针、美托络尔针、可达龙针静脉注射均未能终止.11例患者均试用瓦氏动作及(左或右)颈动脉窦交替按压治疗亦无效.其中1例持续36 h,3例持续24 h以上.
-
射频消融对心脏自主神经损伤及部分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RFCA)对心脏自主神经损伤与消融部位、累积能量、心肌损伤生化指标改变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41例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RFCA者,手术前后心率变异性和心肌损伤生化指标.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5例与间隔部旁道5例归为间隔组,左侧游离壁旁道19例与右侧游离壁旁道2例归为游离壁组.结果:间隔组RFCA术后HF、LF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游离壁组术后HF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即刻cTnI阳性率为58.3%,AST为41.7%,显著高于其它指标CK:4.2%,CK-MB:10.4%,LDH:20.8%);术后1 h、12 h、24 h cTnI阳性率,分别为58.3%、54.2%、56.3%、52.1%;游离壁组ΔHF、ΔLF与累积能量显著相关(ΔHF:r=0.688,P<0.01;ΔLF:r=0.462,P<0.05);未发现心率变异性改变与生化指标改变间有相关性.结论:间隔部RFCA可损伤迷走与交感神经,游离壁RFCA可损伤迷走神经,RFCA对心脏自主神经损伤与消融部位、累积能量有关,而与心肌损伤间无相关性.
-
射频消融治疗6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射频消融效果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行射频消融治疗的62例PSVT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消融总成功率93.5%,右侧旁道消融成功率低于左侧旁道及房室结双径路慢径消融的成功率(88.3% vs 94.5%及96.4%;P值均<0.05),总复发率6.8%,并发症发生率1.6%.结论射频消融治疗PSVT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开展早期应重视预防严重并发症.
-
射频消融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比较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变化,对RFCA后微小心肌损伤(MM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行RFCA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进行上述2项指标连续动态监测.20例体检正常人做对照组.结果 RFCA前35例患者cTnI、CK-MB均在正常范围.cTnI在RFCA后即刻升高,由RFCA前(0.11±0.02) μg/L升至(0.58±0.25) μg/L,4h达峰值(1.25±0.56) μg/L,48 h恢复到RFCA前水平.RFCA后即刻cTnI浓度平均升高达(5.0±2.9)倍,高于CK-MB升高倍数(P<0.01),cTnI达峰值时较RFCA前升高(10.8±4.5)倍,明显高于CK-MB的升高倍数(P<0.01 ).RFCA后cTnI升高超过界值占94.2%(33/35例),高于CK-MB升高超过界值的比例(P<0.01).结论 RFCA可造成局部心肌坏死,通过连续动态监测血清cTnI含量变化得到证实.cTnI达峰早、即刻及峰值升高倍数明显高于CK-MB,是检测RFCA导致MMD的可靠指标.
-
左卡尼汀联合曲美他嗪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联合曲美他嗪对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射频消融术(RFCA)中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61例S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左卡尼汀组(Ⅱ组)、曲美他嗪组(Ⅲ组)、左卡尼汀与曲美他嗪(Ⅳ组)联合治疗组,分别在术前、术后6h、12h、24h、72h检测血清CK-MB、cTnI水平.结果 各组血清CK-MB和cTnI水平均呈现术后6h升高,24h开始回落,以后于72h逐渐正常和接近正常的现象.Ⅱ组、Ⅲ组、Ⅳ组与Ⅰ组相比,血清CK-MB、cTnI水平升高的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血清CK-MB、cT-nI水平的增幅显著低于Ⅱ组及Ⅲ组,术后72h cTnI水平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卡尼汀与曲美他嗪联合应用能发挥协同作用,对RFCA受损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422例的临床评价
[目的]研究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方法学.[方法]对42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RFCA.旁路采用在心室早激动点(EVA)或心房早激动点(EAA)消融,双径路则采用消融慢径.统计其首次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RFCA初期与近6年的有关指标.[结果]①422例患者中.旁路190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左侧旁路2例,房室结双径路230例,首次成功率为96.68%.②旁路消融3例复发,慢径改良消融中7例复发,但二次消融(包括第一次未成功的)均荻成功.③并发症:股动脉血肿13例,股静脉栓塞3例,心包填塞2例,血管迷走反射2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诱发心室纤颤1例,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无死亡病例.④近期6年与开始时6年相比,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X线照射时间减少,复发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结论]①EAA、EVA标测是旁路消融成功关键.慢径消融成功的标准应以电生理检查结果为准.②RFCA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随着治疗病例增多,技术水平可明显提高.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RFCA治疗PSVT 101例的疗效;101例中包括房室间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8例,左侧旁道38例,右侧旁道1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53例.均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确定心动过速类型和消融靶点.[结果]总成功率100%(101/101例),总复发率0.99%(1/101例),再次RFCA获得成功.2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1.98%(2/101),1例发生左侧气胸(左上肺受压约30%)于RFCA术后一周自然吸收,发生率0.99%(1/101).[结论]根据设备条件严格掌握适应证,消融前进行系统电生理检查,旁道消融靶点正确标测,放电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识别和消融终点正确判定是提高安全性和成功率的关键.
-
低功率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低功率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房室结双通道9例,房室旁道15例,采用低功率消融.结果24例均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低功率射频消融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高,安全性好,无严重并发症.
-
食管心房调搏对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价值
食管心房调搏(TEAP)由于其无创伤性和操作简便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技术的发展,TEAP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本文对135例阵发性SVT接受RFCA者的TEAP结果与心内电生理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TEAP在RFCA中的实用价值。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35例患者中男71例,女64例,平均年龄35.5(18~55)岁。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发作性心动过速史;合并高血压病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例,余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术前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1.2 TEAP诊断SVT的标准①房室结双径(AVNDP)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S-R间期与跳跃式延长≥50 ms,S-R曲线不连续,SVT时食管心电图逆行P’波与QRS波群部分重叠或紧随其后,R-P’间期<70 ms;TEAP于S-R间期跳跃式延长后诱发SVT,若未诱发,则诊断AVNDP现象。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TEAP诱发SVT;S-R曲线连续,S-R间期无跳跃延长现象,SVT时R-P’间期>70 ms;按V1导联P波(PV1)和食道导联P波(Pe)之间的间距初步将房室旁道分为左侧和右侧旁道,PV1比Pe领先30 ms 以上,则提示房室旁道位于右侧,若Pe比PV1领先30 ms以上,则提示房室旁道位于左侧。
-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型预激综合征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8例
目的: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A型预激综合征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行常规射频消融术,术中共放置动脉鞘管(锁骨下静脉1根,股静脉2根,股动脉1根)4根,需要电极4根;观察组利用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及冠状窦体表投影定位的外置冠状窦电极,穿刺股动脉放置动脉鞘管1根,仅需要一根消融大头电极导管.记录手术的消毒置管时间、标测消融总时间、放电时间、射线照射量、旁道电位例数、射频消融成功例数、并发症例数及复发例数.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消融,无严重并发症.手术的消毒穿刺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标测消融总时间、放电时间、射线照射量、旁道电位例数、射频消融成功例数、并发症例数及复发例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A型预激综合征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单有效、安全可行.
-
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在116例室上速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评价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在室上速行射频消融术中的价值意义.方法:选取初步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且在做射频消融术(RFCA)之前均先行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的患者116例,对比观察TEAP时多导ECG检查资料与心内电生理资料.结果:本组116例初诊为PSVT患者、其中110例TEAP诊断与心内电生理及射频消融结果相符合,TEAP与心内电生理符合率为94.8%,6例TEAP诊断与心内电生理及射频消融结果不符合,其诊断错误主要由于P波记录不清、RP标测不准确、属于复杂病例及不能观察室房逆行传导等局限性造成.结论:在室上速行射频消融术之前行TEAP电生理检查可初步了解PSVT性质、分类、简化射频消融操作程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放射线照射损害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36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6例PSVT患儿常规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查明PSVT发病机制,确定消融靶点,采用温度控制方式射频消融.结果: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例,均手术即获成功,术中有2例患儿在放置希氏束电极时产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未经处理自行恢复窦性心律,2例术后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于1~2d后恢复正常,术后1例(2.7%)AVNRT患儿9个月后复发,再次手术获得成功,所有患儿未发生永久性Ⅲ度AVB及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操作熟练的心脏介入中心,儿童PSVT的射频消融治疗与成人相比一样安全、有效,AVNRT消融后复发可能与医师惧怕患儿房室结发育不成熟致消融能量及消融时间趋于保守等因素有关.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90例性别差异的临床对比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又尤为多见,目前在我国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国外已有报道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存在性别差异,了解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差异,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对就诊于我院的急性STEM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
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31例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laeter ablation, RFCA)已成为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的一种首选方法,成功率在95%以上[1,2].作者自2002年7月至2007年5月对331例PsVT患者进行RFCA治疗,疗效显著,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和普罗帕酮急诊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于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接诊的6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所有接诊患者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患者(30例,盐酸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30例,三磷酸腺苷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转律时间和转律成功率分别为0.99±0.32min、96.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磷酸腺苷(ATP)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十分重要的效果,其转律时间短,转律成功率高,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可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