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室颤风暴15例分析

    作者:靳培敏;赵仁兴;李银宽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早期恶性心律失常(VA,包括心室颤动、持续性室速)的发生率很高,导致的死亡大部分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2 h之内,通常原因为心室颤动(室颤).我院2006-03-2010-12成功抢救STEMI合并频发室颤(电风暴)患者15例,现报告如下.

  • 心房颤动1例电复律分析

    作者:汤月霞

    对心房颤动1例电复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50岁.因查体发现心房颤动(房颤)人院.既往有高血压病15 a,血压控制欠佳.2 a前曾发生过房颤,持续2 d,口服胺碘酮后转复为窦性心律,停用胺碘酮.查体:精神好,神志清,BP170/105 mm Hg.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充盈怒张.

  • 高仿真模拟教学在护士除颤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作者:汪晖;余云红;席新学;于明峰;张文艳

    目的 探讨高仿真模拟教学在临床护士除颤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引导性反馈”教学模式,应用急救综合模拟人,结合典型临床案例情境,对384名临床护士进行除颤技术项目培训.培训前后采用自设护士实施除颤技术自信心自评问卷对护士进行调查,培训后用学习满意度亚量表调查护士对高仿真模拟教学的评价,共350名护士完成培训和问卷填写.结果 培训后临床护士实施除颤技术操作的自信心为(48.70±6.96)分,培训前为(43.05±7.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62,P<0.001).97.1%(340/350)的护士认为高仿真模拟教学模式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料和学习活动来促进其对除颤项目的学习,认为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有帮助和有效的、能激发学习动机、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的护士分别占96.6%(338/350)、95.7% (335/350)、93.7% (328/350),94.0%(329/350)的护士喜欢高仿真模拟教学.结论 高仿真模拟教学有利于提高临床护士应对除颤和急救等紧急临床情境时的自信心,并得到临床护士的认可.

  • 甲状腺激素的应用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复律作用的随机研究

    作者:陈群清;莫文魁;陈丽萍;李少彬;闫玉生;吴源周

    目的:观察伴有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应用甲状腺激素(优甲乐)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复律的作用,探索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复律的治疗策略。方法172例伴有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n=86)和对照组(n=86),治疗组术前一周开始每日口服50μg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至术晨;检测术前、术晨、术后2 h、术后第1天、第3天血甲状腺激素T3水平,并观察术后2h至3d的心律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d内两组患者均处于低T3综合征状态,但术后3天内治疗组的T3水平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2 h,3 d的复律率分别是64.0%vs.44.2%(P=0.009),37.2%vs.20.9%(P=0.019)。结论风心病房颤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前短期服用优甲乐可有效提高血T3水平,并可明显提高术后早期房颤的复律水平,为心脏术后早期心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依托咪酯和异丙酚用于心脏电复律麻醉的分析比较

    作者:张欣欣;李晓进;张进

    目的 对比异丙酚和依托咪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电复律的麻醉比较.方法 80例32~78岁各种因房性心律不齐行择期电复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40)予异丙酚,Ⅱ组(n=40)予依托咪酯和芬太尼.记录诱导前(T1)、电复律前(T2)、电复律时(T3)、苏醒时(T4)的血压、心率、苏醒时间及除颤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心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异丙酚组血压在T2、T3、T4时均有显著下降(P<0.05).异丙酚组苏醒时间为(8.5±2.3)min,依托咪酯组为(14.1±3.8)min(P<0.05),异丙酚组显著快于依托咪酯组.依托咪酯组不良反应(肌颤、恶心呕吐)高于异丙酚组(P<0.01).结论 两药均可用于心脏电复律的麻醉,但心功能不全、老年危重患者应首选依托咪酯.

  • 除颤和心肺复苏在院外心脏骤停发生时实施先后顺序对复苏成功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作者:张蓓;甄玲玲;秦静;马莉;王小红;宋菲

    目的 评价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时除颤和心肺复苏(CPR)实施顺序对患者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纳入所有有关常规抢救方案与除颤前先行CPR比较抢救院外心脏骤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根据Cochrane Handbook 4.2.6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并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3个研究(6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抢救方案相比,除颤前先行CPR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在自主循环恢复(Rose)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生存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4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出院存活率和ROSC方面,不论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间>5 min或≤5 min,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现有临床证据表明,除颤前先行CPR不论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间>5 min或≤5 min,其复苏疗效在出院存活率,ROSC及1年生存率方面与常规抢救方案无差异.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所限,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RCT进一步证实.

  • 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电复律或二次消融

    作者:刘玉岗;刘旭;谭红伟;姜伟峰;王远龙;李峥;周立

    目的 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早期直流电复律治疗与早期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并对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早期消融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21例首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早期电复律69例,早期二次消融52例,平均随访(11±5)个月,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组二次手术电生理特点.结果 69例早期复律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14例维持窦性心律.52例手术患者平均随访(10±4)个月,24例维持窦性心律,早期手术组成功率较早期复律组高(46.2%比20.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大小及治疗手段是房颤二次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电生理检查发现,52例早期手术患者中,33例(63%)有肺静脉电位恢复.左上肺静脉电位恢复多,为16支.其余肺静脉电位恢复情况分别为:左下肺静脉14支;右上肺静脉12支;右下肺静脉10支.结论 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进行早期二次消融成功率较早期电复律高.肺静脉电位恢复是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的常见现象.

  • 电复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作者:钱峰;傅朝蓬;李莉

    目的 探讨电复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伴左房明显增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将164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左房内径均>50mm)随机分为3组:胺碘酮组20例;胺碘酮+雷米普利组76例;胺碘酮+厄贝沙坦组68例.所有患者在经静脉应用胺碘酮后,房颤如未转复,则行电复律治疗.复律成功者胺碘酮改为口服200mg/d,联合雷米普利及厄贝沙坦组同时口服雷米普利5mg/d、厄贝沙坦150mg/d,3~6个月后停用.结果 即时成功率92.7%(152/164例).平均随访(1.8±0.4)年,128例(78.0%)保持窦性心律.联合雷米普利组窦律维持率为86.8%(66/76例),联合厄贝沙坦组窦律维持率为75.0%(51/68例)无统计学差异,单独口服胺碘酮组55.0%(11/20例)维持窦性心律,与联合雷米普利组、厄贝沙坦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末次随访,胺碘酮组左房内径较复律前明显增加C(60.5±3.8)mm vs(57.7±4.5)mm;P=0.043;联合雷米普利组E(58.2±4.3)mm vs(57.3±5.8)mm,P=0.283和联合厄贝沙坦组E(57.2±5.5)mm vs(56.4±4.9)mm,P=0.373前后对照无显著差异.三组患者心功能均改善,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于房颤时间长,左房增大的患者只要正确掌握电复律的指征及方法,并予以辅助药物维持治疗,电复律的成功率较高,转复后维持率亦高,并能改善患者心功能.胺碘酮联合雷米普利或厄贝沙坦能延缓左房增大,提高窦律维持率.

  • 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忠民;毛海艳;刘煜昊;高传玉;陈岩;吴秀娟;程江涛;郑晓辉;刘伟利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VSA)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急性STEMI且行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142例,根据VSA发生情况分为VSA组28例,非VSA组114例,另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干预组80例,未干预组62例.未干预组年龄≥75岁12例,60~75岁50例;干预组年龄≥75岁29例,60~75岁51例.比较各组发生VSA的危险因素.结果 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41.7% vs 32.0%,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13.8% vs 5.9%,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VSA患者心电图J波、QRS波、右冠状动脉、心动过缓、持续低血压以及TIMI 0级比例明显高于非VSA患者(P<0.05,P<0.01).多元logisict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J波、心肌肌钙蛋白Ⅰ、TIMI血流分级、持续低血压是年龄≥75岁患者发生VS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提前干预老年急性STEMI患者高危因素,可降低VSA发生率,提高VSA治疗成功率,改善预后.

  • 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研究

    作者:黄佐贵;杜国伟;李厚荣;殷波;金海燕;李倩;李潇华;向娟;郭敏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碎裂QRS波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 将70例AMI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AMI组,35例DCM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DCM组,均接受电除颤、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治疗,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与DCM组接受治疗后24 h存活率(91.42% vs 94.28%)、2周内存活率(81.42% vs 88.57%)、1年内存活率(72.85% vs 82.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共11例接受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后,1年内均存活.结论 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此类患者采用电除颤和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治疗,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 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预防性治疗

    作者:邹文孝;邹文淑;王译;常蓉;王建国

    心房颤动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关于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调查较少,有关心房颤动防治现状的横断面调查更少.其中一项重要研究为覆盖全国13个省、14个横断面的自然人群研究,其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77%,年龄标化后发生率为0.61%,但80岁以上心房颤动发生率为8.8%.心房颤动大危害主要是缺血性脑卒中,导致栓塞事件发生率在3%~8%,其中脑栓塞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有研究报道,我国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24.8%.目前心房颤动治疗方法包括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预防栓塞事件.除非是孤立性心房颤动或者合并禁忌证的患者,所有心房颤动患者都应给予合理的抗凝治疗[1-2].

  • 双相指数方波除颤器在心房颤动电复律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张凝;吴立群

    自1961年,Lown应用直流电对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施行电除颤获得成功以来,电除颤因其确实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临床上针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房颤)电复律的常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多个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低能量双相指数方波(biphasic truncated exponential,BTE)较单相阻尼正弦波(monophasic damped sine,MDS)在室颤的治疗中有更高的除颤成功率之后[1],BTE逐渐开始应用于房颤的电复律治疗,并获得了与室颤治疗研究中相同的较高的成功率.针对"电复律抵抗(shock resistant)"的房颤患者,以往有以下3种治疗方法:(1)腔内电复律[2];(2)Ibutilide静脉应用后重复电复律治疗[3];(3)两台直流电除颤仪正交连接同步高能量放电复律[4];可获得进一步提高的复律成功率.

    关键词: 电抗休克 心房颤动
  • 综合治疗措施救治交感电风暴患者一例

    作者:申文彬;卫世强;刘会君;冯宏启;张瑞霞;朱改针;胡冰;白静;王禹

    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精神紧张等因素会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并明显增加患者病死率.现就我院收治的交感电风暴患者1例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反复胸痛、胸闷4个月,再发1h”于2017年3月20日15:00入院,既往糖尿病史6年,长期口服二甲双胍(0.5 g 3/d)降糖,血糖控制理想,否认“高血压、高脂血症”史.抽烟20年,10支/d.家族史、婚育史无特殊.入院体检:体温36.2℃,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94次/min,呼吸20次/min.心脏听诊律齐,心音低顿,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叩诊心脏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肺部听诊音清,双下肢无水肿,足背动脉搏动良好.

  • 高敏C反应蛋白对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后再发的预测

    作者:卜聪亚;周玉杰;李艳芳;谢英;刘宇扬;杨清;聂斌

    目的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电复律后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经电复律的患者126例,男性73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4±10)岁,在电复律前,测定hs-CRP,依据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低水平组41例,hs-CRP<2.0 mg/L,中等水平组47例,hs-CRP 2.0~3.0 mg/L,高水平组38例,hs-CRP>3.0 mg/L.随访6个月,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 3组在年龄、房颤时间、左心房大小、心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时,低水平组房颤的复发率7.3%,远低于中等水平组的21.3%和高水平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等水平组房颤的复发率低于高水平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hs-CRP水平与电复律后,房颤再发呈显著正相关(OR=3.22,95%CI:1.58~13.41).结论 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电复律后,hs-CRP水平与房颤的中期再发有关,hs-CRP可以作为房颤电复律后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不恰当放电的临床分析

    作者:程凌;聂如琼;王景峰;袁沃亮;周淑娴;方昶

    目的 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不恰当放电发生情况及常见原因.方法 2001年11月至2007年10月植入ICD并长期随访的43例患者.通过定期随访查询ICD中存储的事件信息,根据腔内电图判断事件是否为不恰当放电.结果 43例患者中有7例发生了96次不恰当放电.6 例患者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引起,1 例是干扰引起.5 例患者第1次不恰当放电发生在植入ICD后1年内.植入ICD前有心房颤动(房颤)病史是发生不恰当放电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植入ICD前有房颤病史的患者较易出现不恰当放电,临床应多予以重视.

  • 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急性发作后内皮功能生物学标志的改变

    作者:郑卫星;黄明方;盖晓波;徐周一;林衔亮;陈娟;侯建萍;兰小鹏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后其内皮功能生物学标志的改变.方法 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者37例,在发作时间小于48h内复律,未给予抗凝治疗,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1个月以上.根据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分为两组:急性房颤1组(使用ACEI/ARB,n=17)和急性房颤2组(未使用ACEI/ARB,n=20),选择20例高血压合并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急性房颤患者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1、7、14和30天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个急性房颤组房颤急性发作时ET、vWF和E-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急性房颤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复律后ET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7天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降至对照组水平;NO、vWF水平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14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两组急性房颤患者E-选择素均于复律后第1天迅速上升,于第7天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 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时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复律后其内皮功能障碍可持续相当一段时间,ACEI/ARB类药物有助于其内皮功能的恢复.

  • 电复律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分析

    作者:李晓红

    我院2000-06/2009-01应用电复律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23~81岁.其中2例曾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再发,2例曾采用食道调博未能终止,6例曾先后采用维拉帕米针、美托络尔针、可达龙针静脉注射均未能终止.11例患者均试用瓦氏动作及(左或右)颈动脉窦交替按压治疗亦无效.其中1例持续36 h,3例持续24 h以上.

  • 除颤与气管插管先后顺序对窒息患者心肺复苏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世洪;胡飞娥;邓高峰;张黎辉;汤胜华

    目的 研究除颤与气管插管先后顺序对窒息患者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 将55例因窒息性心脏骤停抢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先插管后除颤,28例)和对照组(先除颤后插管,27例),观察总的临床疗效和首次除颤成功率.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抢救有效率分别为64.29%(18,28)和55.56%(15,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365,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首次除颤成功率分别为46.43%(13/28)和18.52%(5,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330,P<0.05).结论 抢救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时,应先气管捕管后除颤.

  • 除颤实施时机及除颤能量选择的几个问题

    作者:冯庚

    吴兴田医生提出的除颤时机及能量选择相关的几个问题也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现对以上问题综合解答如下.一、室颤的类型临床上室颤可以分为3类:①原发性室颤:多由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心肌离子通道功能障碍(如基因缺陷或触电等)造成,此类室颤是除颤的佳适应证,如能及时除颤,其成功率为89% ~ 95%[1].②继发性室颤:在心力衰竭、休克、代谢及电解质紊乱、缺氧、中毒等严重情况基础上发生的室颤.

    关键词: 电抗休克
  • 针灸结合辨证论治对心室颤动除颤后无脉性电活动心肌坏死指标的影响

    作者:李会英;李莉;戴小娟;刘树堂;张奕;田华

    2006-11-2009-05,我们在常规复苏后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心室(室颤动)除颤后无脉性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eal activity,PEA)208例,并与单纯常规复苏后高级生命支持治疗102例对照,观察其对心肌坏死指标[肌钙蛋白(c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的影响,结果如下.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