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反复电除颤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电风暴九例报告

    作者:王书箱;孔令恩;项德坤;徐桂绚;沈柯伶;石秀彩

    24小时内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心室性颤动(室颤)反复发作2次或2次以上称为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1].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电风暴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现将我科自2001年7月~2005年12月经反复电击除颤成功抢救9例急性心肌梗死电风暴的体会报告如下.

  • 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成功心肺复苏一例

    作者:王泽惠;侯云生;杨光兴;刘冬云

    [病例] 男,63岁.主因意识不清2小时就诊.患者于清晨7:00被家人发现躺在室内地上意识不清,8:45急送我科.发病后无二便失禁,室内有炉火.否认既往高血压及冠心病史.查体:体温35℃,脉搏48/min,血压77/36 mmHg.呈浅昏迷、全身冰冷.听诊心界无扩大,律齐,未闻及杂音,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腱反射对称,右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1.5×109/L,中性粒细胞 0.768,血红蛋白132 g/L 血小板290×109/L;血气分析:pH 7.125.PCO2 32.5 mmHg,PO2 105mmHg,HCO3-10.9mmol/L,碱剩余16.9 mmol/L,标准碳酸盐16.2 mmol/L,碳氧血红蛋白0.232,氧合血红蛋白0.752;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TⅡ、Ⅲ、aVF低平.初步诊断:为CO中毒(重度).

  • 电击除颤21次成功抢救猝死一例

    作者:董化锋;韩国华;燕飞霞

    [病例]男,45岁.因近期劳累,发作性剑突下疼痛5天,疼痛向左臂放射,持续5~10分钟后可自行缓解,伴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急诊入院,入院后心电图示:ST段抬高在正常范围,未做处置.

  • 阿斯综合征28例报告

    作者:周文飞;戴友元

    阿斯综合征是心输出量突然减少,导致急性短暂性脑缺血而发生昏厥、抽搐、发绀等表现的一组病症.患此征者若不能获得及时正确地抢救则危及生命.我院于1992年1月~2000年10月共成功抢救阿斯综合征28例,现报告如下.

  •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作者:张孝钦;王兴祥;丁晨彦;周尔园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骤停(CA)心肺复苏(CPR)有效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CA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心搏骤停前基础疾病、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人工呼吸开始时间等.结果87例CA行心肺复苏患者中,49例复苏有效(56.3%),38例复苏失败(43.7%);复苏有效组与复苏失败组患者的病因分布、年龄、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人工呼吸开始时间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上腺素首次应用剂量为1 mg,以后重复时增加剂量,复苏有效组中有21例应用,复苏失败组中有9例应用.结论原发疾病、患者年龄、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是影响CA患者CPR有效率的重要因素;立即建立人工循环并将肾上腺素用量与用药时机有效结合是提高CPR有效率的关键措施.

  • 心搏骤停患者119例心肺脑复苏效果分析

    作者:陈宗跃;于明克;王广东

    目的 总结我院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内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5月-2007年5月院内急救的11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复苏结果及预后.结果 119例心搏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32例,终复苏成功7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26.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5.9%.结论 院内较高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并不能有相应的终复苏成功率.后者的成功率与复苏开始时间、能否在第一目击现场打开气道、即刻给予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患者原发病是否可逆等因素密切相关.打开气道和即刻给予的胸外按压,能满足脑及其他重要脏器低代谢要求,不仅与心搏骤停患者初步复苏成功率关系密切,而且也是决定高级复苏术后心搏骤停患者能否终康复出院的决定性环节.除颤只是有条件下的恢复心搏骤停患者心搏的一种重要手段.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电风暴发生及其治疗进展

    作者:茅魁;蔡鑫

    近年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明确,但术后电风暴诱发因素的治疗进展和预后愈来愈受到临床重视,现就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紧急治疗应首选电击还是药物?

    作者:冯庚

    编辑同志: 您好! 近日我们在院前救治了一名心动过速的患者. 男,66岁,心悸、胸闷3 h,加重伴胸骨后疼痛10 min,自服速效救心丸6粒无效.12年前患高侧壁及前壁心梗,近1个月来未服药物.查体:神志清醒,面色苍白,Bp 80/50 mm Hg(1 mm Hg=0.133 kPa),R 16次/min,HR 209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音低,无杂音.腹部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心电图:无P波,心动过速,QRS波明显增宽.

  • 安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患者行体外电复律二例报告

    作者:姜衡;吴宗华;殷仁富

    1 临床资料  例1 女性,82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 室性早搏于右前胸安置VVI型心脏起搏器(Medtronic)。术中测得起搏阈值0.5 V,脉宽0.4 2 ms,感知灵敏度2.5 mV,起搏电压2.5 V,频率70次/min。术后常规服用普鲁帕酮(心律 平)100 mg,3次/d,治疗室性早搏。出院后随访起搏器工作正常,室性早搏基本得到控制。 2年后患者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住院,治疗过程中患者突发晕厥,抽搐,呼吸停止,心 电监护示室颤(图1A),先后给予心前区拳击,利多卡因100 mg静推3次,无效,立即将除 颤器电击板分别置于胸骨右缘第2~3 肋间(距起搏器约2 cm)及心尖部,采用250 J行 非同步电复律,电击后心电监护示一直线,即刻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 经食管电复律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建明;单江;吕冰;何鑫;张巍

    目的:对经食管电复律与常规胸外体表电复律进行疗效及优缺点观察.方法:将可调弯曲食管电极插入食管内,用食管-胸前对置电极法进行经食管低能量电复律,复律电能为20~50 J.将起搏与体内电复律结合起来,对需要者行心室起搏.结果:8例各种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10次复律全部成功,平均电能37.5 J.对于1例室颤患者也成功应用.3例行心室起搏全部成功,平均起搏电压29.4 V.复律前3例未用安定麻醉,1例冠心病合并肺心病的房扑患者术前使用安定10 mg,复律后出现肺性脑病.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电复律并发症.结论:经食管电复律可行同步和非同步复律治疗室上性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低能量、安全、可靠、可不用麻醉、成功率高,并能实施经食管心室起搏等优势,适应症较体表电复律更广,尤其适应于病窦综合征患者.

  • 心房颤动电复律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娜;谢玮

    目的 评估心房颤动(房颤)电复律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62例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经电复律成功恢复窦性心律,在基线水平,测量每位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超声心动图、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临床随访3个月,比较房颤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基线特征,并分析复发预测因素.结果 40例复发(65%),复发组房颤持续时间长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左房内径大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hs-CRP高于未复发组(P<0.05).经回归分析表明房颤复发预测因素有hs-CRP、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结论 Hs-CRP、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是房颤电复律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 非永久性房颤患者复律前后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的意义

    作者:储慧民;杜为平;陈晓敏;叶红华;张国阳;潘伟民

    目的研究心功能正常的非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在预测房颤发生和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测定128例心功能正常的非永久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前后血浆BNP变化,并与67名正常窦性心律、心功能正常者作比较. 结果房颤患者在电复律成功后2h内,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54名阵发性房颤患者全部转为窦性心律,血浆BNP水平由复律前的68.4±18.7ng/L降至28.1±14.9ng/L;7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全部转为窦律,血浆BNP水平由复律前的75.8±20.9ng/L降至29.1±18.1ng/L. 结论血浆BNP低水平增高可能预示无症状心脏病患者房颤的发生,房颤患者BNP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的下降可能预示房颤的终止.

  • 非同步电除颤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杨正霞

    电除颤是抢救室颤有效迅速的手段[1].临床护士常常是心脏骤停或发生室颤的第一目击者,发生室颤后,若不能及时抢救可迅速危及患者生命.据文献报道[2]有心脏骤停或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患者,药物治疗有效率仅20%左右,而早期电除颤有效率高达90%[3].因此,临床护士应能迅速识别室颤图形并熟练掌握电除颤技术,争分夺秒,为后续的抢救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十分重要.

    关键词: 电抗休克
  • 心房颤动电复律与胺碘酮节律控制的效果——附53例临床观察

    作者:乐建华;廖成标;蒋爱忠;吴伦宽

    目的:观察电复律+胺碘酮维持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节律控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电复律+胺碘酮维持治疗的5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资料,对复律≥2年的24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维持窦性心律1.5年者16例(复律组),房颤复发者8例(复发组).结果:53例有50例达到复律早期成功,早期成功率为94.3%,与电复律前比较,电复律后患者的总心室率[(109777±6757)次/min比(81083±5036)次/min]、平均心率[(81±8)次/min比(62±6)次/min]、快心室率[(145±13)次/min比(123±11)次/min]、慢心室率[(67±7)次/min比(45±6)次/min]明显减低(P<0.05);与复律组比较,复发组的房颤持续时间[(4.36±1.47)月比(8.7±2.15)月]、左房内径[(35.85±2.07)mm比(43.15±1.95)mm]、年龄[(54.3±11.7)岁比(72.1±8.3)岁]均明显增大(P<0.01~<0.001).所有病人无明显副作用.结论:电复律联合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对大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有效、安全、简便,应该推广.

  • 58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颤电除颤后静脉溶栓的疗效

    作者:袁翠君;毛艳华;卢宁;刘荣华;王樱婷

    目的:探讨电除颤成功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58例AMI早期(2 h内)室颤患者采用非同步电击除颤法复律成功后,随机应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观察其再通率,并发症,2周内死亡率,并于2周后进行心功能评估.结果:血管再通率81%,无严重并发症,无1例死亡,心功能评估满意.结论:AMI早期(2 h内)室颤患者在复苏成功后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电复律对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

    作者:于力;刘怀霖;袁义强;王瑞敏;孙运;刘祥朝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电复律后对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患有持续性Af的31例患者实施心脏直流电复律,分别于复律前2h和复律后48h测定血醛固酮及肾素水平.结果:31例患者中的29例(94%)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复律成功患者血醛固酮水平从(346±73)pmol/L显著下降到(171±36)pmol/L(P<0.05),且醛固酮/肾素比值显著减小(P<0.05).结论:持续性Af患者成功电复律后血醛固酮水平可明显降低.

  • 不同配伍异丙酚在心脏电复律中的应用

    作者:高元丽;代志刚;郭素香;陈丽

    目的 研究异丙酚伍用不同药物在心脏电复律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行心脏电复律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静注异丙酚1~2 mg·kg-1,其余组在静注异丙酚前,Ⅱ组先静注芬太尼0.5~1 μg·kg-1,Ⅲ组先静注咪唑安0.05~0.10 mg/kg,Ⅳ组先静注氯胺酮0.3~0.6 mg·kg-1,再静注与Ⅰ组相同剂量异丙酚,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进行电复律,电复律过程中连续监测记录患者诱导前、诱导后2 min、诱导后5 min及诱导后10 min呼吸频率(RF)、心率(HR)、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给药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及清醒时间;进行4组麻醉效果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Ⅱ组及Ⅲ组用药后血压、心率明显下降(P<0.05),各组SPO2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Ⅰ组降低为明显(P<0.06);Ⅱ、Ⅲ、Ⅳ组异丙酚用量、诱导时间比Ⅰ组明显减少(P<0.05);Ⅱ、Ⅲ、Ⅳ组麻醉效果优于Ⅰ 组;Ⅲ组苏醒时间延长(P<0.05),而Ⅳ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延长(P<0.05);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组.结论 芬太尼、氯胺酮、咪唑安定均可提高异丙酚的麻醉效能,减少异丙酚用量;使麻醉期循环稳定;诱导、苏醒迅速,克服单独用药的不足.但要注意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组的苏醒时间和异丙酚复合氯氨酮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是延长的.

  • 反复电复律、大剂量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抢救顽固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一例

    作者:罗学胜;王珊珊;张红;陈穗;陈琳;张建;李琦

    患者,男,62岁,2013年10月4日晚18时左右散步时突发晕厥,自醒后电话求救,约半小时后送入本院急诊.入院时诉胸闷明显,气短,烦躁不安,自诉发病当时意识丧失,发病前无心前区疼痛、大汗淋漓,无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及大小便失禁等不适主诉.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房颤”病史,均未正规治疗.入院时查体:神志清楚,面色发绀,全身大汗淋漓,血压90/67 mmHg(1 mmHg =0.133 kPa),两肺听诊无殊.心脏听诊心率200次/min以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余无殊.

  • P波离散度在房颤电复律后再复发的预测价值

    作者:翁向群;庄聪文;姜洪;杨胜生;程先进;张哲明;曾志勇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患者在电复律前后P波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WD)的变化,探讨Pmax、PWD对AF电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45例慢性持续性AF患者成功电复律后6个月内复查心电图检查,按AF是否复发分为AF复发组与AF未复发组,观察测量两组的Pmax和PWD,并以PWD≥80 ms为阳性标准,评估PWD对AF电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18例的PWD超过80 ms,其中13例AF复发.27例PWD小于80 ms,12例复发,PWD为60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3.8%和76.5%,PWD为80ms 的敏感性为26.9%.特异性为88.2%.结论:PWD≥80 ms对AF电复律后再次复发的预测具有一定特异性.

  • 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朱克军;水祥兵;李增男;冯昌栋;江漩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电复律患者60例,均分为3组:丙泊酚2 mg/kg(Ⅰ组);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2 mg/kg(Ⅱ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2mg/kg(Ⅲ组).记录SpO2变化.比较3组患者起效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对术后1h内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和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缩短(P<0.05),但Ⅱ组和Ⅲ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相比,在诱导后1 min和2min各组SpO2均降低(P<0.05),且Ⅱ组SpO2低于其他两组(P<0.05).Ⅰ组发生体动、注射病和术后胸口疼痛不适的例教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发生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例教高于Ⅰ、Ⅲ组(P<0.05).结论: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相对复合芬太尼,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法.

63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