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CT及MRI表现1例
患者女,39岁,因“右乳头溢液3月余,右乳肿物2个月”就诊.查体:右乳外上及外下象限触及不规则形、无痛、可活动肿物,皮肤见酒窝征,挤压乳头见淡黄色清亮溢液.CT:右乳可见多发囊实性肿块呈聚集分布,范围约7.1 cm×4.5 cm×8.6 cm,部分囊内见壁结节及液液平面(下层密度较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壁结节及邻近增厚皮肤、乳晕强化(图1A);右侧腋窝多发淋巴结肿大.MRI:右乳多发囊实性肿块,平扫信号混杂、边界不清,部分囊内见壁结节及液液平面(上层囊液呈等T1短T2信号),提示囊液中含血性成分(图1B、1C);动态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壁结节呈快速初始强化,时间-信号曲线为平台型,相邻增厚皮肤及乳晕呈中速初始强化,时间-信号曲线为流入型(图1D);右侧腋窝多发淋巴结肿大.
-
31例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1例乳腺乳头状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检查,同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行HER2基因检测.结果:乳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占同时期乳腺癌的2.71%,多以发现乳房无痛性肿块或乳头血性溢液为首诊表现.9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8例患者行单纯乳房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1例患者行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后7例接受辅助化疗,2例接受放疗,全部病例均接受内分泌治疗.25例患者腋窝淋巴结阴性.31例患者均表达雌激素受体或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阴性者29例.随访时间6~80个月,1例患者全身骨显像显示腰椎骨转移,其余患者均无病生存,生活质量良好.结论:乳腺乳头状癌的治疗及预后与其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导管内乳头状癌、包被性乳头状癌及实性乳头状癌预后较好,可按照原位癌治疗原则处理.
-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诊断为囊内乳头状癌或包被性/包裹性乳头状癌35例及48例对照组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结果 EP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3岁,平均61岁,肿块大小平均2.4 cm(范围0.6~4 cr).35例EPC中,22例为单纯性EPC、7例伴导管原位癌、4例伴微小浸润癌、2例伴非特殊类型浸润癌.35例EPC与48例导管内乳头状癌病变内部均未见肌上皮细胞,CK5/6及p63肌上皮染色结果显示,EPC病变周围肌上皮数量较导管内乳头状癌导管壁肌上皮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EPC中80%激素受体阳性,5.71%HER2表达阳性.8例(22.86%) EPC患者行肿块切除,27例(77.14%)患者行乳房切除术,3例(8.57%)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经随访2~48月,患者均存活.结论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女性的恶性肿瘤,病变周缘肌上皮明显减少甚至缺如,单纯性EPC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的浸润癌,生物学行为介于原位癌与浸润癌之间.若单独发生或伴随原位癌及微小浸润癌时,应参照原位癌治疗,EPC伴随浸润癌时,应参照浸润癌的治疗标准进行.
-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个案报道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 of breast,EPC)又称乳腺包裹型乳头状癌[1]、乳腺囊内乳头状癌[2],是临床比较少见的乳腺癌,尽管其组织病理有特征性,但不容易与导管内增生的乳头状肿瘤相鉴别,本文结合文献对1例E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