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及围手术期处理(附30例分析)
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项技术近年在国内得到迅速开展[1],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并可达到手术夹闭的效果;对部分不能手术或手术失败的病例,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办法.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动脉瘤患者30例,均行介入栓塞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46例临床分析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分为介入和显微手术夹闭瘤颈,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的确切性方面有优势[1],适当的手术时机,规范的手术操作,良好的术后处理,使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变得更安全有效.
-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7例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7例共16个颅内多发动脉瘤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女性6例,男性1例,全部经开颅手术治疗,疗效优良率71.42%.结论:本组颅内多发动脉瘤多发于女性;中等大小动脉瘤较常见;主要发生在前循环;手术治疗效果较理想;微型动脉瘤极易漏诊;手术应先处理出血侧或易出血侧动脉瘤,并注意手术技巧及要点.
-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
资料与方法我于2007年7月~2008年7月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外科进修期间收治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12列.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0~66岁,平均31.7岁.术前均行全脑IADSA明确其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等血流动力学.其中癫痫有3例(25.O%),突然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自发性出血症状7例(58.3%),头晕、头痛等其他症状2例(16.7%).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不同方法(手术夹闭、介入栓塞)治疗后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对比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的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手术夹闭(手术夹闭组,23例)与介入栓塞(介入栓塞组,23例)治疗后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 在对本次研究所选取的46例患者分别采取相应的手术处理方法后,其中手术夹闭组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6.09%;介入栓塞组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4.78%,其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取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方法,在患者术后的血管痉挛发病率方面不具有显著差异.
-
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讨后交通动脉瘤患者运用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术处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选取52例后交通动脉瘤病例做随机非盲法分组试验,每组各26例,Ⅰ组接受手术夹闭治疗,Ⅱ组接受介入栓塞术处理,对比该两种方案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①两组Hunt-Hess评测0-3级者的GOS评分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评测4级者GOS评分比较,Ⅱ组平均(3.59±0.76)分,相比Ⅰ组的(3.03±0.58)分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在术后均有并发症产生,Ⅱ组发生率为11.5%,与Ⅰ组的30.8%相比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手术夹闭相比,介入栓塞术对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均更理想,值得推荐.
-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早期外科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时机、疗效及预后.方法 早期采用外科手术夹闭瘤颈治疗前交通动脉瘤68例,采用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37例.结果 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68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7例,术后疗效良好62例,疗效差4例,死亡2例;介入栓塞动脉瘤37例,术后动脉瘤再破裂出血2例,术后疗效良好36例,疗效差1例,死亡0例.结论 早期外科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均是有效方法,早期治疗能减少动脉瘤再出血风险,但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效果还应长期随访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