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入路联合淋巴结示踪技术在降结肠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管入路联合淋巴结示踪剂在降结肠癌根治术中淋巴结分检的技术优势.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60例降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淋巴结示踪组(观察组)和非示踪组(对照组),对照两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平均检出淋巴结数、淋巴结小于12枚人数、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阳性率、患者转移率、平均直径小于5mm数、第一、二、三站淋巴结数及阳性淋巴结数目和淋巴结分检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总数均高于对照组(554∶427vs95∶ 59);平均检出淋巴结数(21.50±6.03 vs 13.61±1.97,t=25.970,P<0.001)、淋巴结分检时间(min) (12.31±2.5 vs 17.4±3.2,t=13.491,P<0.001)、平均直径小于5mm数(4.98±1.76 vs2.86±1.21,t=8.279,P<0.001)、淋巴结小于12枚人数[0% (0/28) vs 16.7% (5/32),X2=4.773,P=0.029]、第一站淋巴结检出数目(11.32±4.41vs5.71±1.91,t=15.128,P<0.001)、第二站淋巴结数(7.49±1.78 vs 5.58±1.68,t=10.358,P=0.001)、第一站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5.11±3.48vs2.19±0.83,t=4.300,P<0.001)、第二站阳性淋巴结数(3.69±2.32 vs 1.91±0.61,t=3.501,P=0.001)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第三站淋巴结数(4.21±1.43 vs 4.06±1.64,t=0.714,P=0.476)及第三站阳性淋巴结数(2.50±1.60 vs 1.60±0.52,t=1.680,P=0.112)等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降结肠癌根治术中采用血管入路联合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方法可提高淋巴结分检效率并获取更多淋巴结数目多,使术后病理分期更加准确.
-
胃癌D2根治术中纳米碳显影法应用研究
目的 目前认为进展期胃癌分检35枚淋巴结更贴合患者准确病理分期,但常规分检淋巴结方法很难实现.本研究探讨纳米碳显影法在胃癌D2根治术中淋巴结分检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10-01-2016-09-30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100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应用纳米碳显影分为纳米碳显影组(观察组)和非显影组(对照组),对照2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平均检出淋巴结数、淋巴结<15枚例数、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阳性率、患者转移率、平均直径<5 mm数、平均直径<5 mm阳性淋巴结数、第1、2站淋巴结数和淋巴结分检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检出淋巴结总数(3 005枚)和阳性淋巴结总数(509枚)均高于对照组的1 560和305枚.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检出淋巴结数分别为62.943±14.507和32.436±5.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结分检时间分别为(14.1±2.5)和(17.4±3.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直径<5 mm数分别为28.972±7.819和9.503±3.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直径<5 mm阳性淋巴结分别为17.065±7.610和11.124±8.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第1(36.605±12.720和19.391±4.518)和第2站淋巴结数(30.110±10.298和14.876±5.396)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0.461±0.249)%和(0.453±0.2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结论 采用纳米碳显影方法在胃癌D2根治术的淋巴结分检中具有操作简便,获取淋巴结数目多,更有利于准确病理分期等优点.
-
纳米碳显影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法在直肠癌淋巴结分检中的技术优势分析
目的 探讨纳米碳显影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法在直肠癌淋巴结分检中的技术优势.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7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显影联合动脉血管入路组(动脉血管入路组)和传统方法组.动脉血管入路组将手术标本置于分检台上,自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开始解剖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沿着动脉血管走形仔细查找黑染淋巴结和未被染色的淋巴结(可能呈粉红色、淡黄色、乳白色或淡褐色等),采用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的方法辨认淋巴结.自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分检中央组淋巴结,沿血管走形分检血管旁淋巴结,在直肠周围寻找肠旁淋巴结.正面寻找结束后将标本反转在背面进行淋巴结分检.传统方法组按常规方法分检淋巴结,对照两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平均检出淋巴结数、阳性淋巴结数和淋巴结<12枚患者数等指标.结果 70例直肠癌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中位年龄57(32~88)岁;行直肠癌前切除(Dixon)46例,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24例.全组共分检出淋巴结1105枚,其中动脉血管入路组641枚,传统方法组464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7,P=0.000).动脉血管入路组淋巴结分检时间(12.6±3.9)min,少于传统方法组的(18.2±4.1)min(t=12.464,P=0.000).动脉血管入路组直径<5 mm淋巴结共142枚,分检率22.2%(142/641),其中29枚为阳性(20.4%);传统方法组直径<5 mm淋巴结共37枚,分检率8.0%(37/464),其中6枚为阳性(16.2%).动脉血管入路组和传统方法组第1站淋巴结总数分别为282枚(44.0%)和169枚(36.4%),第2站淋巴结总数分别为230枚(35.9%)和180枚(38.8%),第3站淋巴结总数分别为129枚(20.1%)和115枚(24.8%).结论 采用纳米碳显影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方法在直肠癌淋巴结分检中具有操作简便,获取淋巴结数目多,更有利于准确病理分期等优点.
-
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0例乙状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40例患者均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其中20例行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法分检淋巴结,设为观察组;20例行传统淋巴结分检法,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淋巴结检出及病理学检查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随访期间患者辅助化疗情况、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1)淋巴结检出及病理学检查情况: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标准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淋巴结分检时间分别为(13.1±2.4) min和(18.4±3.5)min;检出总淋巴结数目分别为522枚和239枚,人均淋巴结检出数目分别为(28.0±7.0)枚和(13.0±3.0)枚;直径<5 mm的总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52枚和64枚,直径<5 mm的人均淋巴结数目分别为(8.6±2.5)枚和(3.9±1.7)枚;淋巴结<12枚的患者例数分别为0和6例;第1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3.7±3.6)枚和(6.1±1.6)枚,第2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9.5±2.5)枚和(6.6±2.2)枚,第3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7±1.2)枚和(2.5±1.0)枚,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62,24.872,19.256,x2=4.902,t=14.368,10.026,8.21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总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82枚和43枚,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0.22%±0.13%和0.48%±0.18%;患者转移率分别为17/20和7/20;直径<5 mm的总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51枚和38枚,直径<5 mm的人均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9±1.9)枚和(2.7±1.5)枚;第1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2±1.8)枚和(2.1±0.6)枚,第2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9±0.6)枚和(2.6±0.7)枚,第3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3±1.2)枚和(1.4±0.5)枚.两组患者淋巴结阳性率、第3站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2,1.759,P>0.05);两组患者的患者转移率、直径<5 mm的人均阳性淋巴结数目、第1站阳性淋巴结数目、第2站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417,t=7.264,4.682,3.410,P<0.05).(2)随访情况: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18例和10例患者行辅助化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3,P<0.05).观察组无患者发生肿瘤复发及转移,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和转移(局部复发1例、肿瘤肝转移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05,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采用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可提高淋巴结分检效率并获取更多淋巴结数目,使术后病理学分期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