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马志兵;冯虎;袁峰;龚维成;齐祥如;郭开今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127例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20.4±7.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上端至头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late-to-disc distance,PDD)和钢板下端至尾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DD<5mm为A组,PDD≥5mm为B组.观察末次随访时钢板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并按严重程度分为0级(无骨质增生)到2级(完全骨桥形成).结果:头侧127例相邻节段中,65例(51.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9例(7.1%)有骨桥形成;20例患者尾侧椎间隙被肩部结构阻挡无法观察,其余107例尾侧相邻节段中,40例(37.4%)有骨质增生,其中6例(5.6%)有骨桥形成.头侧A组83例相邻节段中50例(60.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7例(8.4%)有骨桥形成:B组44例相邻节段中仅15例(34.1%)出现骨质增生,其中2例(4.6%)有骨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尾侧A组66例相邻节段中30例(45.5%)出现骨质增生,其中5例(7.6%)有骨桥形成;B组41例相邻节段中仅10例(24.4%)出现骨质增生,其中1例(2.4%)有骨有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相邻节段退变是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常见并发症,钢板放置的位置不当可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升高.

  • 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

    作者:丁琛;洪瑛;龚全;李涛;马立泰;王贝宇;邓宇骁;刘浩

    目的:总结应用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9月~2015年12月共收治4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6~67岁,平均43.8±12.2岁.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31例,Ⅲ型骨折11例.42例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及枕颈部疼痛,35例有颈椎活动受限,30例有不同程度颈髓受压的症状和体征.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行颅骨牵引术,27例有不同程度的复位,15例无复位.所有病例均接受经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观察内置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并采用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 SAC)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5~220min,平均123±18min,术中失血量30~350ml,平均110±80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4.1±14.8个月.42例患者的枕颈部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末次随访时NDI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各随访点影像学检查均提示35例复位满意,另外7例为部分复位,SAC由术前的8.5±3.3mm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14.9±3.0mm(P<0.001).1例患者植骨颗粒部分吸收,并于术后12个月出现线缆断裂,刺入脊髓导致了相应的症状体征,取出内固定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6%.1例患者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导致了切口延迟2周愈合.另有2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延长引流管安置时间、预防感染等处理,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未出现椎动脉损伤、螺钉钛棒松动、移位、断裂以及寰枢椎再脱位、失稳等并发症.结论: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风险低、术中复位、固定可靠等优势,采用该术式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等导致的寰枢椎脱位可获得优良的疗效.

  • 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多次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吴颜

    目的 探讨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多次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追踪分析20例两次以上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后路扩大减压椎间盘摘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消失,随访2~4年(平均2.5年)腰腿痛症状未见复发.术后近期主要并发症为脑脊液漏8例,无神经损伤病例.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两次以上者行后路扩大减压椎间盘摘除及固定融合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椎化脓性脊柱炎

    作者:张耀;张强;赵昌松;王晶晶;王鹏;孙磊;赵汝岗;李鑫;孙胜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3月,本科收治的16例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5~74岁,平均(49.23±8.47)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腰背部疼痛、腰椎活动受限,其中存在神经症状1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MRI主要表现是T1低信号、T2高信号,其中8例见椎管内硬膜外脓肿,7例见局部脓肿,病变节段:L2/33人,L3/4 3人,L4/5 9人,L5S11人.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结果]术后切口Ⅰ期愈合15例,Ⅱ期愈合1例.1例术后2周症状复发,经对症处理后恢复,其他患者腰背部疼痛和/或神经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复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5.45±6.27)个月.无窦道形成,无胸腰椎后凸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出现.4~9个月后获得植骨融合.[结论]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方法.

  • 兔腰椎间盘退变、固定融合术后相邻椎间盘的病理表现

    作者:黑龙;杨小春;马荣;马秀才;闫军法;丁惠强;邱裕生

    目的 研究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退变、固定融合术后相邻椎间盘的病理表现.方法 取10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不限.实验组用18 G穿刺针在透视下经皮穿刺定位L3-4椎间盘,当L3-4椎间盘退变后,切除L3-4椎间盘取横突做椎体间植骨、钛板固定,固定术后12周处死实验动物,取相邻L2-3和L4-5椎间盘做HE染色、免疫组化及TUNEL检测.对照组用18G穿刺针在透视下经皮穿刺定位L3椎体,其余操作与实验组同期进行.结果 经皮穿刺L3-4椎间盘后,实验组在术后第4周检查MRI发现在T2像上表现为低信号,第12周椎间盘退变更加明显,并且部分相邻椎间盘在T2像上也出现低信号.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实验组髓核界限不清,髓核组织被软骨组织所替代,中央呈变性样改变,实验组内细胞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TUNEL法检测相邻节段椎间盘细胞凋亡,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髓核组织细胞少,细胞质空泡化,TUNEL阳性细胞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蛋白多糖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椎间盘退变程度越明显,在完成椎间盘切除植骨固定融合术后相邻椎间盘退变也越明显.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