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容量导管溶栓对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

    作者:张利;李想;吴华平

    目的 探讨不同容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80例,随机分为高容量组和低容量组,两组均在滤器保护下植入溶栓导管行接触性溶栓治疗,通过患肢腘静脉留置鞘管持续泵入肝素,低容量组给予尿激酶100 kU+生理盐水50 mL,高容量组给予尿激酶100 kU+生理盐水250mL,两组均每4h通过溶栓导管脉冲喷洒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功能.比较两组髂外及股静脉血管再通率、尿激酶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高容量组血管再通率高于低容量组,尿激酶用量少于低容量组,差异有显著性(t =2.33、3.05,P<0.05).结论 高容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 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文学;林涛;陈志健;陈伟明;黄万里;许琼

    目的 观察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治疗组采用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和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23例(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例(3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74,P<0.01);2组的致残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脑血管痉挛者9例,多于对照组的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750,P>0.05);治疗组出现脑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DSA引导下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刘飒华;肖占祥;戚悠飞;岳劼;陈浩;曾昭凡;李振振

    目的:初步探讨DSA引导下行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8月-2016年1 1月收治的87例混合型及中央型DVT患者行DSA引导下经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以术前、术后肢体的周径差以及溶栓后造影深静脉通畅情况评估疗效.结果:87例患者80例穿刺成功(91.9%),其中胫后静脉穿刺成功68例,胫前静脉穿刺成功12例,未穿刺成功7例行胫后静脉切开置管.置管成功后均行碎栓术,并行留置导管溶栓.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患者小腿周径差明显减小[(4.28±1.02) cm vs.(1.06±0.42 cm)],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降低[(10.25±1.84)vs.1.92±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SA引导下经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简便、有效、疗效确切的方法.

  • 单弯导管溶栓在单纯短段腘动脉闭塞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原野;承文龙;卢辉俊

    目的:探讨单纯短段(10 cm以内)腘动脉闭塞治疗中应用单弯导管置管溶栓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6年2月行腔内治疗前置管溶栓处理的50例(55条肢体)单纯短段腘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其中18例(21条腘动脉)应用单弯导管溶栓(单弯导管组),32例(34条腘动脉)应用常规溶栓导管溶栓(常规导管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中各有2条肢体溶栓无效,其余51条患肢症状明显缓解;单弯导管组平均溶栓长度明显大于常规导管组(38.3 mm vs.25.8 mm,P<0.05),平均 ΔABI高于常规导管组(0.47 vs.0.32,P<0.05);单弯导管组和常规导管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5%(2/19)、15.6%(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4 F单弯导管置管溶栓处理长度10 cm以内腘动脉短段闭塞病变,技术上可行,操作简单,溶栓效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导管溶栓技术在股腘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焦洋;李伟;张学民;李清乐;蒋京军;张韬;何长顺;贺致宾;张小明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CDT)技术治疗股腘动脉血栓性长段闭塞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采用CDT技术治疗的71例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71例均成功行CDT治疗,靶病变长度7~42 cm,平均28.2 cm,持续溶栓时间6~168 h,平均70.6 h。溶栓后血栓完全消失74.6%(53/71),血栓部分消失14.1%(10/71),溶栓无效11.3%(8/71)。全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垃圾足”发生率为22.5%(16/71),血管入路并发症发生率为8.6%(6/71)。1例术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截肢1例。溶栓治疗中有穿刺点出血并发症的患者较无出血并发症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更明显(均P<0.05)。
      结论:CDT技术能有效清除血栓,是治疗股腘动脉血栓性长段闭塞病变的安全、有效手段。

  • 平肾腹主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附14例报告

    作者:赵俊来;张小明;张学民;蒋京军;李清乐;贺致宾;李伟

    目的:总结平肾腹主动脉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4例平肾腹主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42~71岁。临床表现间歇性跛行8例,静息痛5例,足趾坏疽1例(7.2%);病程1~7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多侧孔溶栓导管溶栓后覆膜支架植入治疗。
      结果:均成功所有患者完成操作。置管溶栓后仅2例肾动脉附近腹主动脉仍可见少量附壁血栓,其余患者腹主动脉内血栓均明显消失。患者均行Kissing技术覆膜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7.1%,仅1例溶栓后出现后腹膜血肿。随访1~26个月,平均14.8个月,通畅率78.6%。
      结论:置管溶栓联合覆膜支架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平肾腹主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方法。

  • 机械溶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邓秀东;肖洪

    目的:探讨机械溶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收治的72例 ACI 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机械溶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经治疗后,分别采用 Barthel 指数量表和 NIHSS 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缺损状况,并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的 Barthel 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在治疗后28 d 评分比较中,治疗组 Barthel 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 NIHSS 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在治疗后评分比较中,治疗组 NIHSS 指数评分在2 h、24 h、14 d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7%(P <0.05);治疗后24 h,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93.5%,高于对照组再通率63.3%(P <0.05);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低于对照组26.7%(P <0.05)。结论机械溶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 ACI,能明显提高溶栓治疗后血管的再通率,安全性好。

47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