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部皮穿支的数字化解剖学研究

    作者:季卫平;李浩;黄颖宝;俞淘涛;王建红;梅劲

    目的 观测股部穿支分布特点,为临床设计嵌合皮瓣、血流桥接等特殊形式的穿支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15具尸体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然后进行层次解剖并配合X线摄片,应用Scion Image对各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股部共有外径≥0.5 mm的穿支(41±4.0)支,平均外径(0.8±0.1) mm,平均蒂长(4.2±1.7) cm,平均供血面积(44±6.4) cm2.股前内、外侧区中部,股后区的上部穿支较多.结论 ①由表及里的三维重建方法,可清晰地显示皮下组织内穿支的来源与分布特点;②股部各区均具备形成常规穿支皮瓣或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形态学基础.

  • 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晓东;刘杨武;杨锦;张根福;丁茂超;梅劲;唐茂林

    目的 研究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游离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15具新鲜成人尸体行动脉造影及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观测腓浅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等.临床应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12例,缺损面积为3.0 cm×4.5 cm~5.0 cm×11.0 cm.结果 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 mm,干长(5.6±1.8)cm.其穿支多出现于小腿前外侧上、中1/3区域,平均外径(0.7±0.2) m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1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伴行静脉1条.12例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外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手术操作简便,临床效果满意,是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又一选择.

  • 数字化解剖数据采集实验室的设计和组建

    作者:刘健华;原林;赵振富;李慧;王军

    数字化虚拟人研究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媲美的宏伟研究计划,是现代医学与数字化高新技术相结合,涉及医学、计算机学、数学、信息学、电子学以及图像图形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数字医学已经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深圳大学医学院基于前期国内外数字化解剖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经验,自行设计和建设了一所小型实验室,主要用于人体器官和小型实验动物的数字化研究,并依此为条件逐步建立了一个可视、可触摸、可感受的数字化实验动物和人体器官体系.

  • 臀腰部皮穿支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字化模型

    作者:郭宇;石小田;刘蒙蒙;田丰源;刘婉婷;陈飞;汤宾燕;邱勋永

    目的 建立臀腰部穿支血管数字化模型,为临床上臀腰部跨区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3例新鲜男尸行动脉血管聚乙烯醇-氧化铈造影灌注,1例新鲜女尸行动脉血管明胶-氧化铅一次性全身整体造影灌注.64排螺旋CT无间距扫描采集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对臀腰部穿支血管进行渲染、提取、定位、配准与数字化构建.结果 臀上、下动脉,腰动脉,肋间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X线摄影图像清晰,血管显影密度均匀.构建的臀腰部皮穿支血管3D可视化模型形象逼真,空间立体感强;穿支血管蒂、血管体及各穿支吻合区清晰可见. 结论 在臀腰部可设计截取多种形式的跨区穿支皮瓣.

  • 股四头肌腱旁血管与肌腱内乏血管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淑红;黄永刚;唐茂林

    目的:探讨股四头肌腱旁血管与肌腱内乏血管区的内在联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0具新鲜成人标本一次性经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分离出股四头肌及其肌腱,连同髌骨、髌韧带与周围结蒂组织及皮肤完整取下拍摄X线片并层次解剖.将血管造影图像引入电脑,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Scion image for windows"进行分析.结果:股四头肌腱旁可见3个明显的血管弓,由这些血管弓自外周向肌腱内供血.因此,肌腱周边的血液供应远较中心区丰富.股四头肌腱的Ⅱ区为乏血管区,此区动脉分布密度的平均灰度像素值仅为(90.0±19.3)pixels.结论:股四头肌腱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周边的3个血管弓,肌腱内乏血管区恰与临床上股四头肌腱撕裂的常见部位一致;对股四头肌腱旁及肌腱内血管规律的了解,有助于避免手术时损伤过多的肌腱中心血供来源,以促使肌腱尽快恢复及减少并发症.

  •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潘佳栋;王欣;梅劲;陈宏;范学锴;王胜伟;胡浩良;章伟文

    目的 探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两具新鲜尸体行全身动脉造影,并对小腿部动脉进行二维显影和三维重建.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34例.其中,手部25例,足部9例;感染创面12例,清洁创面22例,皮肤缺损面积6 cm×4 cm~13 cm×8cm,皮瓣切取面积为7cm×5cm~ 14cm×9cm.23例皮瓣由1条穿支血管营养,余11例由2条穿支营养;15例在切取皮瓣时解剖出1条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9例皮瓣通过缝合皮神经重建感觉.结果 将小腿后区分为5个血管区,并获得腓肠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重建图像.临床应用29例皮瓣均顺利成活,5例皮瓣出现水泡,经拆线处理终成活.随访6~21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无明显臃肿,9例缝合皮神经的手背部皮瓣感觉恢复为S2~S3. 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较恒定,皮瓣薄且柔软,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及腓肠肌,是手、足刨面修复的良好选择.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