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锥形束CT对颈部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探讨

    作者:邓鹏;庞学利;张艳玲;谭崇富;江湛;肖红

    余各次摆位共进行CBCT扫描570次,平均误差为:前后(1.040±0.030)mm、左右(0.995±0.057)mm、上下(1.089±0.037)mm.结论:使用CBCT系统指导摆位误差的修正是非常有意义的.使用该系统可以提高摆位的精度,减少摆位的不确定性,在维持或提高局控率的同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从而达到指导临床的目的.

  • 颧种植体相关骨性解剖因素及其增龄性变化

    作者:浦丽飞;汤春波;王东苗;吴煜农

    目的 观测颧种植体植入角度及植入区骨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 按条件随机选取150例患者,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衺建(牙合)、成年、老年3组,老年组又分为有牙颌及无牙(牙合)2组.每位患者行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重建,所得数据导入SimPlan软件.模拟经典的颧上颌种植体植入手术,将植体通过骨区域三等分,测量等分点颧骨及上颌骨的厚度及植入方向与冠状、矢状及横断面间的角度.结果 ①植体通过区域3年龄组的各等分点平均颧上颌骨厚度分别为(6.62-+0.14)mm、(8.35+0.27)mm、(9.06±0.23) 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牙颌与无牙颌为(8.82-1.97)mm、(9.37±1.78)mm,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②植入角度年龄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性别因素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典颧种植体术式中,植体通过区域颧骨厚度是随着年龄增长增厚的,并能为颧种植提供足够骨支持.

  • 基于CBCT成像技术的颜面部不对称分类研究初探

    作者:刘翔;夏文倩;穆锦全;朱林;陈文静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 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资料分析颜面不对称患者颌骨的三维形态特征以及其颜面部不对称的发生部位.方法 对20例标准组及41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使用CBCT采集颅面部数据,使用Dolphinl 1.0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选择上下颌骨的部分标记点进行不对称系数的测量.结果 上颌骨不对称发生率为20.0%,下颌支不对称发生率为50.0%,下颌体不对称发生率为30.0%.安氏Ⅲ类组上颌骨不对称发生率为38.1%,下颌支不对称发生率为47.6%,下颌体不对称发生率为61.9%.安氏Ⅱ类组不对称发生率为20.0%,下颌支不对称发生率为50.0%,下颌体不对称发生率为35.0%.安氏Ⅲ类组中2例(9.5%)患者仅发生上颌不对称.结论 颜面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下颌骨形态异常,上颌骨不对称通常伴随着下颌骨的不对称,安氏Ⅲ类患者颜面部不对称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

  • 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男性患者的颅颌面三维形态研究

    作者:谢晓秋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BCT)资料分析无综合症的骨性安氏Ⅲ类男性患者在青春迸发前期是否出现某种程度的颅面不对称.方法 使用软件VWorks 4.0对5名男性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进行9个线距和6个角度测量,并对左、右两侧的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反映上颌第一磨牙到上颌面部的位置关系的角度测量数据在左、右侧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5个病例的值均为右侧大于左侧;此外,(牙合)平面角,即左右PAE连线与(牙合)平面的交角与0度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都是(牙合)平面从右到左向上倾斜.结论 骨性安氏Ⅲ类男性患者在青春快速生长前期,左侧颌面骨骼结构垂直方向上生长的不足;三维CBCT图像可被用于量化分析该区域的生长发育的畸形.

  • 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及牙源性角化囊性瘤CBCT影像的对比研究

    作者:宋海洋;马虞楠;罗亚东;李萌;杜洪明;丁旭;武和明

    目的 回顾发生于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锥体束CT(CBCT)影像资料,寻找两者影像特点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下颌骨原发性成釉细胞瘤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CBCT影像资料,分为成釉细胞瘤(AME)组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组,对比观察两组CBCT影像特征.结果 AME组与KCOT组纳入患者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灶部位、内部分隔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ME组病灶侧骨皮质膨隆程度(1.82±0.55)远高于KCOT组(1.16± 0.24);AME组病灶侧颊和/或舌侧骨壁不连续17例,累及牙齿牙根吸收16例;KCOT组病灶骨壁不连续共9例,累及牙齿牙根吸收3例,统计显示骨皮质膨隆、骨壁连续性以及累及牙根吸收情况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BCT下病灶骨皮质膨隆程度、骨壁连续性以及累及牙根吸收的影像表现是鉴别下颌骨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重要指标.

  • 基于CBCT成像的成人安氏Ⅲ类颅颌面骨性不对称分析

    作者:刘翔;陈文静

    目的 使用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成像,在三维坐标系中研究安氏Ⅲ类骨性不对称的特征.方法 使用CBCT采集41例成年人患者的颅面部数据,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中建立三维坐标系,对对照组和试验组的骨性结构的标记点的坐标及不对称系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眶点、髁突定点、下颌角点的不对称系数呈现由上至下变大的趋势,颏下点的方差齐性检验有统计学差异,而眶点及前鼻嵴点的不对称系数在安氏Ⅰ类与安氏Ⅲ类的统计比较中,发现有显著差异(P<0.05).安氏Ⅲ类患者的下颌骨比上颌骨不对称发生率明显上升.结论 颅面部骨性结构的不对称率呈由上至下逐渐加重的趋势.安氏Ⅲ类患者的颅面部硬组织并没有显示相对于安氏Ⅰ类对照组的不对称发生率上升.

  • 锥形束CT数字化牙颌测量与石膏模型测量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珊;韩越;张卫兵;王林

    目的:确定利用锥形束容积体层成像技术(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字化牙颌测量得到的数据与石膏模型测量数据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对110例患者的CBCT重建影像进行牙颌测量,和石膏模型测量进行配对研究。使用Mimics软件重建并测量由NewTom VGi锥束CT扫描仪所形成的三维影像,同时制取超硬石膏模型。由测量人员分别进行拥挤量、拥挤度、前牙覆牙合覆盖、Bolton指数、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等数据进行测量,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对比分析测量结果。结果拥挤度、前牙覆牙合覆盖、前牙Bolton指数、第一前磨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两者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拥挤量、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全牙Bolton比两者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但拥挤量、上下颌尖牙间宽度两者均值差异均小于1 mm,全牙Bolton比差值小于1%。结论 CBCT数字化牙颌测量和石膏模型在大部分测量值上具有一致性,有可能在未来替代传统石膏模型测量简化临床操作。

  • 利用锥体束CT对少年期中切牙根尖周牙槽骨厚度的研究

    作者:李媛;李琥;于剑南;侯伟;陈文静;潘永初

    目的:研究少年期中切牙根尖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硬组织测量指标。方法对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锥体束CT(CBCT)进行评估,应用MIMICS 10.0软件测量168颗中切牙根尖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并对42例患者进行CBCT三维和头颅侧位片二维头影测量,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中切牙根尖周牙槽骨厚度值与8项常用的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进行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少年期上中切牙根尖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与上中切牙唇倾度呈正相关,与SNA角呈负相关,腭侧厚度的相关性与唇侧相反;下中切牙根尖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均与SN-MP角呈负相关,唇侧厚度与ANB角、下中切牙唇倾度呈正相关,腭侧厚度的相关性与唇侧相反。结论头影测量中部分硬组织测量指标与少年期中切牙根尖周牙槽骨的厚度有相关性,对临床具有参考价值。

  • 锥体束CT重建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袁为;崔淑霞

    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的影像技术,与其他影像扫描比较其具有能显示三维解剖结构,辐射小,空间分辨率高,使用操作简单及扫描成本更低等优点,在口腔正畸科、种植科以及正颌外科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就锥体束CT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锥体束CT 重建 正畸
  • 应用锥体束CT对少年期中切牙冠根角度的研究

    作者:李媛;林汤毅;王珊;张正东;王林

    目的:研究少年期上、下中切牙的冠根角度,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硬组织测量指标.方法:对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锥体束CT(CBCT)进行评估,应用MIMICS 10.0软件使用2种方法测量168颗中切牙的冠根角度,并对42例患者进行CBCT三维和头颅侧位片二维头影测量,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两种方法定义的上、下中切牙的冠根角度与8项常用的硬组织测量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少年期,上中切牙crm角与8项硬组织测量项目间无显著相关性;上中切牙cr角与上中切牙唇倾度呈正相关,与SNA角呈负相关;下中切牙crm角和cr角均与ANB角和下中切牙唇倾度呈正相关.结论:头影测量中部分硬组织测量指标与少年期上下中切牙冠根角度有相关性,对临床具有参考价值.

  • 少年期中切牙区牙槽骨缺损的锥体束CT研究

    作者:李媛;陈慧霞;许衍;马俊青;林汤毅

    目的:研究少年期中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硬组织测量指标.方法:对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错殆畸形患者的锥体束CT(CBCT)进行评估,应用MIMICS 10.0软件测量168颗中切牙牙槽骨缺损值并统计骨开裂和(或)骨开窗的发生率,并对42例患者进行CBCT三维和头颅侧位片二维头影测量,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中切牙区牙槽骨缺损值与8项常用的硬组织测量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少年期上、下中切牙区牙槽骨缺损的发生率分别为7.14%、70.24%;上、下中切牙骨开裂值与SN-MP角呈正相关;下中切牙骨开窗值与ANB角、L1-NB角、L1-MP角呈负相关,与SNB角呈正相关.结论:少年期下中切牙骨缺损的发生率较高,头影测量中部分硬组织测量指标与中切牙骨缺损的发生相关,对临床具有参考价值.

  • 三维转化头影测量与数字化侧位片头影测量的对比

    作者:王珊;韩越;林汤毅

    目的:确定利用锥形束容积体层成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重建影像转化得到的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与传统数字化侧位片头影测量数据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将65例患者的CBCT重建影像在Dolphin软件中转化得到的侧位片,和传统数字化侧位片在同一时间进行头影测量,将测量结果进行配对比较.用配对t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分析测量结果.结果:线距除上面高与全面高之比、下面高与全面高之比,角度除L1-AP、IMPA、U1-SN、SNA外,其余测量结果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拟合优度检验显示,线距中7项拟合程度较高,3项拟合程度中等;角度中10项拟合程度较高,3项拟合程度中等,2项拟合程度较差;可以认为,除NP-FH、SGn-FH外均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即两种测量结果均存在相关性.结论:CBCT转化的侧位片和传统数字化侧位片在大部分头影测量项目上具有相关性,如果需要用转化侧位片进行临床诊断,还需要重新定义参考值.

  • 腮腺造影后锥体束CT在腮腺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季炼

    目的 探讨腮腺造影后锥体束CT检查对判断腮腺肿瘤性质及肿瘤位置的作用.方法 对49例腮腺肿瘤行40%碘化油造影后行椎体束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并与手术中肿瘤位置及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腮腺造影后锥体束CT扫描下导管中断、碘油池能够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同时腮腺造影后锥体束CT能够准确判断肿瘤位置.结论 腮腺造影后锥体束CT对于腮腺肿瘤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计划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腮腺肿瘤 锥体束CT
  • 下颌神经管在下颌磨牙区CBCT横截面的可见性分析

    作者:陈闰香;蒋娟雯;潘志文

    目的:分析下颌神经管在下颌磨牙区锥体束CT(CBCT)横截面中的可见性,并分析其可见性在年龄、性别及左右侧方面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临床拍摄的110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由三名口腔医生对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及第二磨牙区域的CBCT横截面进行评阅。横截面中下颌神经管的可见性分为容易辨认、大致可辨和无法辨认三个等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第一磨牙及第二磨牙区域CBCT横截面中下颌神经管容易辨认、大致可辨和无法辨认的总体比率分别为48.41%、33.87%、17.73%;不同磨牙位置组及不同性别组之间下颌神经管可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30岁年龄组不同部位下颌神经管可见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患者牙种植术前可通过CBCT横截面辨认其下颌神经管的位置,为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通过CBCT横截面明确其下颌神经管的位置,临床需仔细分析。年龄和左右侧可能是影响下颌神经管可见性的因素。

  • 锥体束CT结合显微超声处理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2根管钙化的疗效评价

    作者:汪磊;赵兵

    目的:评价锥体束CT检测结合显微超声技术疏通上颌第一磨牙钙化近中颊根第2根管的疗效。方法选取临床常规治疗中132个上颌第一磨牙钙化的近颊第2根管,共161个钙化段,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6个根管79个钙化段:根管上1/3钙化20个,中1/3钙化25个,中下1/3钙化34个;采用锥体束CT扫描,获得牙体及根管的三维数据,配合显微镜用超声器械疏通。对照组66个根管82个钙化段:根管上1/3钙化21个,中1/3钙化29个,中下1/3钙化32个;在普通X线片检测下,用显微超声器械疏通。比较两组间钙化段疏通的成功率。结果上1/3段钙化的近颊第2根管疏通成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1/3和中下1/3段钙化的近颊第2根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钙化段疏通的总成功率分别为81.01%和60.9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锥体束CT技术结合显微超声能为临床疏通上颌第一磨牙近颊第2根管钙化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 山东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解剖研究

    作者:邵海港;王璇;王青

    目的:通过透明牙标本法、锥体束CT扫描法,研究山东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的形态。方法从山东各地市医院口腔科选取符合条件的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共计164颗为研究对象,肉眼观察其牙根外形,记录有根面凹陷牙齿的数量,通过透明牙标本法采用Vertuccis分类法观察根管系统形态。选取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的锥体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中304颗山东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影像,观察根管系统形态。结果透明牙标本法中,164颗离体牙,有2颗为双根牙,162颗为单根牙,双根牙检出率为1.22%;162颗单根牙的根管中,Ⅰ型根管检出率82.72%,Ⅲ型根管检出率为1.23%,Ⅳ型根管检出率为3.09%,Ⅴ型根管检出率为12.96%,Ⅱ、Ⅵ、Ⅶ、Ⅷ型根管检出率为0。164颗离体牙透明牙标本法的双根管检出率为18.29%;36颗离体牙有根面凹陷,其中21颗牙根管数目为单根管,其余15颗为双根管,有根面凹陷的离体牙双根管检出率41.67%;锥体束CT扫描30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55颗牙为双根管,双根管检出率为18.09%。结论山东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双根管出现率比较高,根管形态比较复杂,临床治疗时需注意,可采取多种辅助手段,确定根管形态。

  • 不同性别、安氏分类、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前段牙槽突厚度的研究

    作者:陈兴宇;杨圣彦;汪旭;韦婷婷;余顺;杨龙;崔淑霞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安氏分类、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前段牙根尖水平牙槽突厚度的异同.方法 分析2015—2017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就诊并拍摄锥形束CT(CBCT)的270例患者的CBCT数据资料,使用Invivo 5.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患者牙槽突厚度,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并分析数据,比较不同性别、安氏分类、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前段牙根尖水平牙槽突厚度异同.结果 女性下颌中切牙及尖牙根尖水平牙槽突厚度均小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中切牙、侧切牙根尖水平牙槽突厚度均较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相比,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根尖水平牙槽突厚度均为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下颌中切牙及尖牙根尖水平牙槽突厚度较男性小,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中切牙、侧切牙根尖水平牙槽突厚度较小,3种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相比,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根尖水平牙槽突厚度均为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

  • 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下颌骨CBCT影像特点的研究

    作者:王园;张娟;李泽奎;李洪发

    目的:研究特发性髁突吸收(ICR)患者下颌骨锥体束CT(CB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ICR患者和正常志愿者各41例,应用Inviv05软件测量所有受试者下颌骨CBCT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R组与正常组间SNB、NP-FH、S-Go、S-Go/N-Me、Co-Go、H、ACo-PCo、PCo-Co、前斜角、S-Ar-Go、Co-Go-M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Me、Go-Me、S-Co、ACo-Co、后斜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R仅发生在髁突的顶端和前斜面,以髁突高度降低为主.ICR患者的下颌后缩由下颌骨后下旋转引起,而非髁突后移所致.

  • CBCT+Invivo5软件介导上颌窦提升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周宏志;周静;陈小冬;马卫东;曲哲

    目的:探讨CBCT+ 3D-Invivo5dental软件三维重建辅助下上颌窦内外提升术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2012年的79例165颗上颌窦内外提升种植体进行随访观察,其中44例由CBCT介导诊断,35例通过曲面断层片介导诊断.42例使用超声骨刀与37例未使用超声骨刀的对比观察.结果:使用CT的44例中只有1侧因骨密度底脱落1颗外,其余上颌窦内外提升均获得成功,而使用曲面断层的35例有3例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3颗种植体内提升6个月脱落失败.内提升平均骨高度3 mm,外提升平均骨高度5 mm.结论:CBCT+ 3D-Invivo5dental三维重建软件对于骨嵴形态,骨密度,位点可用骨高度及宽度可以精确测量,对上颌后牙区种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锥体束CT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管形态的研究

    作者:王岩;裴涛;曾红燕;赵颖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成像系统分析上颁第一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及第二(second mesiobuccal,MB2)根管的发生率.方法:选择95名进行CBCT扫描的患者,共计180颗上颌第一磨牙,观察近颊根根管形态、MB2根管的发生率、左右侧发生比率及男女发生比率差异.结果: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形态以Ⅲ型为主,MB2根管发生率为79.4%,左右侧发生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846),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43).结论: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MB2根管的发生率较高,可通过CBCT有效的发现MB2根管,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63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