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颌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34例临床分析

    作者:谌东明;张开均;张丽琼;吴中兴

    目的:分析颌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复习34例F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对照分析单骨型、多骨型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34例患者,单骨型27例(79.4%),多骨型7例(20.6%).FD在影像学上多见毛玻璃样型,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入院时为复发病人共9例,多发生于青春期之前,经手术治疗后未出现再次复发.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平均4年,所有伤口愈合良好出院,15例失访,仅1例出现术后1年半复发.结论:FD是一种纤维骨性病变,颌面部为好发部位之一.此病无性别差异,CBCT能为FD诊断分析提供较准确的影像学证据.手术方式主要为颌面部骨改形术,手术宜在20岁后进行.

  • 三维锥体束CT评价Hyrax扩弓器治疗上颌第二前磨牙区的变化

    作者:赵颖;Armine Kartalian;Elizabeth Gohl;Reyes Enciso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CBCT技术比较Hyrax扩弓矫治器治疗前后上颌第二前磨牙(P2)区颌-复合体宽度及牙齿、牙槽嵴倾斜度的变化.方法:23例,(女17例,男6例;平均年龄(12.70±1.89)岁上颌牙弓狭窄、后牙反牙合的患者.所有患者经Hyrax扩弓治疗,治疗前后采用CBCT技术采集并重建双侧P2区的三维结构,测量牙齿、牙槽嵴和颌骨不同平面的宽度以及牙齿、牙槽嵴与腭骨的相关角度,然后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RPE治疗后P2区颌骨宽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2及其牙槽嵴宽度显著增加(p< 0.001);牙齿和牙槽嵴倾斜度变化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Hyrax扩弓器对生长发育期患者P2区颌-复合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牙齿颊倾和牙槽嵴改建,颌骨宽度变化较小.

  • 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的CBCT研究

    作者:董泓妤;刘青梅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观察分析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形态及根管系统的解剖特点.方法:随机抽取160颗下颌第三磨牙的CBCT影像,统计分析牙根数目、根管数目、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结果:160颗下颌第三磨牙中,双根牙87例(54.38%);单根牙65例(40.63%).经根管数目统计,双根管112例(70.00%);单根管29例(18.13%),三根管17例(10.63%),四根管2例(1.25%).根据Vertucci分类法,单根牙以Ⅳ型为主;双根牙、三根牙及四根牙的根管以Ⅰ型为主.结论: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形态及根管分型多样,但牙根多为单、双根,根管多为Ⅰ、Ⅳ型.

  • 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牙弓与基骨弓相关性 三维测量研究

    作者:赵爽;莫水学;南澜;郑怡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探讨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牙弓与基骨弓形态差异与相关性.方法:根据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角)选取高角、均角及低角患者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各17例,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牙弓、基骨弓的长度、宽度,分析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低角组磨牙段牙弓与基骨弓宽度大于其他两组(P<0.05);高角组前段及全段基骨弓长度大于其他两组(P<0.05);高角,均角,低角组尖牙段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4,0.613,0.466(P<0.01);磨牙段分别为0.742,0.780,0.858(P<0.01);前段长度0.751,0.433,0.598(P<0.01);全段长度0.839,0.703,0.680(P<0.01).结论:低角组下颌基骨弓较为扁平,而高角组更为狭长;尖牙段与磨牙段牙弓与基骨弓有相关性.

  • CBCT辅助诊断上下颌第一磨牙单根单根管1例

    作者:唐凤勤;祁胜财;唐小山;尚光伟;汪饶饶;徐远志;张旭;邹德荣

    下颌第一恒磨牙单根单根管的发生较为罕见,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均为单根单根管病例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病例在CBCT辅助诊断下,从三维层面确诊其上下颌第一磨牙均为单根单根管.CBCT在评估根管三维形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在治疗上颌第一磨牙钙化MB2根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周凤梅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上颌第一磨牙钙化MB2根管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经显微根管治疗未疏通的MB2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CBCT扫描、三维重建及测量,明确手术入路,然后采取根管显微超声技术进治疗。结果:36例曾经显微超声治疗未疏通的钙化MB2根管,通过CBCT检测后根管再进行显微超声治疗,共疏通29例,疏通率80.56%。结论:CBCT结合根管显微超声技术能为根管口严重钙化的MB2根管的治疗提供更多信息,有利于促进钙化的MB2根管的疏通。

  • 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处理根管内折断器械的临床研究

    作者:钱君荣;刘贺;马海峰;耿海霞

    目的:评价锥体束CT(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处理根管内折断器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2012年9月~2013年6月初次根管治疗中出现的器械折断病例24例,对患牙CB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对折断器械的根管进行三维定位及评估,制定临床决策,实施断械取出,计算取出率.结果:CBCT能准确定位断械所在根管,清晰显示根管形态、弯曲度、折断器械位置及周围牙本质厚度.24例断械病例中,20例选择取出治疗,其中16例成功取出,4例未能取出,成功率为80%.4例因折断器械均位于根尖部,弯曲根管下段,且周围牙本质薄弱不选择取出治疗.结论: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为临床上评估及取出根管内器械折断病例提供了有效方法.

  •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锥体束CT影像评估

    作者:方军杰;胡宝华;王建锋;丁忠祥;孙微;干放;郑建军

    目的 利用锥体束CT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显示植入耳蜗电极位置、深度、计数植入电极数及测量离蜗轴距离,并对植入电极清晰度进行评价,探讨锥体束CT对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CI)后植入电极影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CI手术患者35例,所有患者在术后行植入侧锥体束CT扫描,仪器为(VATECH) PaX-Uni3D高分辨锥体束CT,管电压为:89 KV,管电流为:4.0 mA;并分别做垂直及平行于蜗轴轴位的冠状及斜矢状位的MPR图像和三维图像;计数植入电极数、测量电极深度、离蜗轴距离、评估电极位置,并进行电极清晰度的评价.结果 锥体束CT可清晰显示耳蜗内电极矩阵走行,可测量电极植入深度和计数电极个数;测得植入电极共766颗,平均(21.88 ±2.17)颗;测定电极植入深度的平均值(19.37±1.96)mm,对比术中实际测定深度平均值(19.31±2.03) mm,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生对电极清晰度的评价一致性良好(t=-0.502,P=0.619).结论 锥体束CT能显示植入电极位置、深度、计数植入电极数及测量离蜗轴的距离,可应用于临床CI术后对耳蜗内植入电极的评估.

  • 数字化种植导板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杨红岩

    随着现代口腔种植修复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种植导板能很好地控制种植体植入的角度、方向及深度,具有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可实现不翻瓣种植等优势,已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同时仍存在制作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地域条件的差异、精确度欠佳等问题.本文对数字化种植导板制作、分类、精确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口腔种植医生应用数字化口腔种植技术提供参考.

  • 锥形束CT观测下牙槽神经管分支

    作者:戴昱;张国志;孙海鹏

    目的 了解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直径、角度和其大致形态位置分布,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下颌管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资料500例观测下颌管分支发生率及类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Naitoh的分型将下颌管分支分为4类:Ⅰ类是磨牙后管,Ⅱ类是根尖下管,Ⅲ类是前行管,Ⅳ类是颊舌向管,对各类型分支与其主干直径关系和夹角进行分析.结果 500例患者的1000侧下颌骨中,190例患者共322侧下颌骨中观测到下颌管分支,其中,各类型发生率分别为52.17%,36.03%,6.21%,5.59%.下颌管分支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主干1/2的有90例;少于主干1/2的有100例.下颌管分支与主干间的夹角:Ⅰ、Ⅱ、Ⅲ型夹角的均值分别为50.21° ±22.25°、28.81° ±11.5°和13.50° ±2.39°.结论 通过CBCT可观测到较高的下颌管分支检出率,常见的是磨牙后管,在施行下颌手术前可首选CBCT仔细评估该部位的解剖结构.

  • 不同垂直骨面型女性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锥体束CT分析

    作者:韩蓓蕾;邓海艳;杨莉;刘海霞;孟庆芳

    目的 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女性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 选取就诊时拍摄CBCT图像患者39例,年龄10 ~15岁,女性,骨性Ⅰ类关系,不同垂直骨面型,根据中国人正常合Steiner分析法测量均值,按照GoGn-SN角大小分为3组:低角组(GoGn-SN≤27.3°);均角组(27.3°<GoGn-SN <37.7°);高角组(GoGn-SN≥37.7°),将图像导入MIMICS16.0软件,完成上气道重建和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测量.结果 3组土气道在鼻咽部AP1及腭咽部AP2、R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长度、横截面、体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组AP2较低角组减小,高角组AP1和AP2均较低角组减小,高角组R2较低角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组舌骨位置在C3-Me、H-X、及H-S-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角组均较低角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女性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存在明显差异.

  • 曲面断层片与锥体束CT对正畸治疗后诊断牙根接触的比较性研究

    作者:董一磊;吴清柱;丁静

    目的:以锥体束CT(CBCT)对样本牙根接触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检验曲面断层片(OPT)对正畸后牙根接触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应用OPT和CBCT分别对结束固定矫治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两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评估了396个相邻位点,通过OPT诊断38个牙根接触位点,而CBCT显示其中只有4个为真正的牙根接触位点,准确率为10.5%.结论:OPT对牙根接触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准确度较低,假阳性过高.CBCT能准确的反映牙根接触的情况,但现阶段还无法作为常规手段普及.

  • 改良功能矫治器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及气道变化

    作者:卢钰;邹道星;王增全;艾毅龙

    目的:观察改良双合垫矫治器(TBA)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及气道变化。方法下颌骨后缩合并OSAHS患儿25例,用改良TBA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多导睡眠监测血氧饱和度(SaO2)、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并通过锥体束CT(CBCT)三维重建分析上气道大小形态的改变。结果治疗后V总-口咽气道总体积、Amin-气道小截面面积、L矢-小截面矢状径、L横-小截面横径、L矢/L横-小截面矢状径/横径、SaO 2均明显大于治疗前( P<0.05), AHI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结论下颌后缩合并OSAHS儿童,采用改良式TBA治疗后,气道矢状、横向宽度增加,明显改善通气。

  • 应用锥体束 CT分析肝癌图像引导放疗的摆位误差及外放边界

    作者:卿莉萍;梁世雄;洪超善;付庆国;韩青

    目的:分析千伏级锥体束CT ( KV-CBCT )肝癌图像引导放疗摆位误差,为肝癌放疗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直线加速器治疗31例肝癌患者,KV-CBCT扫描采集的X线容积图像( XVI)与计划CT图像的靶中心匹配,获得腹背( X)、头脚( Y)、左右( Z)三个方向的线性误差x、y、z和绕X、Y、Z轴旋转形成的旋转误差u、v、w。由公式计算出肝癌临床靶区( CTV)到计划靶区( PTV)的外放边界值( MPTV )。结果共进行275次 CBCT 扫描,其在 X、Y、Z 方向上摆位误差 x、y、z 中位数分别为1.70 mm、1.30 mm、0.80 mm,旋转误差u、v、w分别为0.65°、0.38°、0.31°。 MPTV在X、Y、Z方向上分别为4.11 mm、8.49 mm、4.94 mm。结论采用KV-CBCT技术测量肝癌图像引导放疗的摆位误差,为肝癌放疗MPTV提供参考,提高了肝癌放疗的精准性。

  • 锥体束CT对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定位价值

    作者:韩晓梅;许浩;牛玉明

    目的 研究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特点,进一步探讨锥体束CT(CBCT)对其定位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发现的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患者106例,通过CBCT扫描获得三维影像资料.结果 106例患者的男女比例1.97:1,发现多生牙119枚,其中腭侧96枚(80.67%)、唇侧5枚(4.20%)、牙列间18枚(15.13%),锥形37枚(31.09%)、结节形2枚(1.68%)、类切牙形77枚(64.71%)、不规则形根3枚(2.52%),倒置生长43枚(36.13%)、水平或斜向生长32枚(26.89%)、正位44枚(36.98%).结论 CBCT能够准确定位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充分显示其数目、形态、朝向、发育钙化程度及与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其三维成像技术为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外科手术拔除及后期的正畸修复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磁力扩弓对后牙牙根长度的影响

    作者:马巧玲;王铁梅;吴拓江;刘澍;李煌

    目的: 应用锥体束CT(CBCT)观察磁力扩大上颌牙弓后后牙牙根的吸收情况。方法 选取采用磁力扩弓矫治器进行上颌扩弓的32例患者,拍摄扩弓前后CBCT,测量上颌后牙牙根长度,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扩弓前后牙根长度的变化,采用成组t检验分析不同发育阶段的牙根长度的差异。结果 磁力扩弓后,支抗牙较非支抗牙更易出现牙根吸收。根尖孔已闭合组(G2组)上颌后牙牙根长度有减少的趋势,第一磨牙近中颊根长度减少,第一前磨牙颊根减少。根尖孔未闭合组(G1组)后牙牙根未见吸收。结论 磁力扩弓对支抗牙的牙根长度有影响。G1组的支抗牙对于矫形力的耐受强于G2组。早期进行扩弓治疗可能降低牙根吸收的风险。

  • CBCT三维重建在单侧唇腭裂二期鼻整形应用中的近期效果评价

    作者:吴建中;万林忠;钱小洁

    目的:应用CBCT三维重建测量技术评价唇腭裂患者二期鼻整形术前术后鼻外形的改变。方法:对20例正常成年人及20例单侧唇腭裂二期鼻整形术前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获取三维面部影像数据,以Dicom的格式转移到simplant11.04软件程序,建立面部三维图像,对鼻及周围结构定点,并进行线距及角度测量。测量结果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对21个标记点共14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标记(放进方法里面),并对其中5项指标进行了患、健侧比较(放进方法,列出重要指标)。术前单侧唇腭裂患者双侧鼻翼发育程度不一致,患侧较健侧发育不全:鼻尖位置偏健侧,鼻尖下点到鼻翼外侧缘点的距离患侧大于健侧;鼻中线偏斜;鼻面角、鼻唇角小于正常人,鼻额角大于正常人;患侧鼻孔宽度大于健侧;鼻小柱偏向健侧。术后:患、健侧鼻孔宽度接近相等。结论:应用CBCT三维重建测量技术能精确测量外鼻相关数据,并可以明确外鼻的畸形程度,患、健侧组织不对称程度及评价手术疗效。

  • 锥体束CT测量颌骨囊肿骨量缺失的新方法

    作者:张冬梅;李锐;李晓燕;常平

    目的:探讨利用锥体束CT预测颌骨囊肿骨量缺失的新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接诊的颌骨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锥体束CT,利用eXamVision软件进行测量,采用公式V=X*Y*Z对颌骨骨量缺失进行预测。结果:该方法所得数据能近似得出颌骨囊肿骨量缺失体积。结论:对颌骨囊肿缺失骨量的术前预测有助于术中植骨及手术方案的选择,锥体束CT能较准确的预测骨量的缺失体积,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 锥形束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顾月光;王珊;谷妍;赵春洋;许远;刘可;王林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正畸临床33例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全景片和CBCT,由10位正畸医生对33例埋伏牙患者的全景片和CBCT分别进行测量、分析,填写研究表格.所得数据用SPSS 17.0软件,采用McNemar检验、Kappa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与全景片对埋伏牙是否弯根、近中切角距中线距离和有无多生牙等分析项目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分析项目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CBCT更直观、三维测量更精确,更好地指导临床.

  • 使用Summers骨凿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的临床观察

    作者:常晓峰;贺龙龙;王晓霞

    目的:观察分析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应用在重度萎缩(余留牙槽嵴高度<6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的可能性.方法:对1名缺牙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月锥体束CT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的影像学变化.结果:通过OSFE技术植入2颗10 mm种植体,未作骨移植.6月后完成二期手术,随后完成固定义齿修复,随访观察2年,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影像学检查显示上颌窦底发生改建,提升区域有新骨形成.结论:使用Summers骨凿技术可以在RBH高度小于6mm的病例完成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

63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