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应用快速腭开展和面具式前方牵引治疗中及治疗后的变化
-
将正畸带入二十一世纪
当代正畸艺术19世纪70年代早期,Andrews[1]医师引入了直丝弓矫治器,通过这种矫治器可以实现牙齿的第一、二、三序列移动而不必弯制弓丝.而70年代另一个新进展就是引入了镍钛弓丝[2-4].到90年代,新型镍钛丝的发展(热激活)使得严重扭转牙的结扎更加容易,同时弓丝也能更长时间地发挥作用而不必更换[5-7].然而,这种新材料所带给正畸领域的诸多进展中,没有一种在治疗的机械力学方面做出任何的改变,也没有缩短病人的治疗时间.这些矫治技术要求使用较大的弓丝力量,拔牙的数量成倍增加,并使用腭开展矫治器等一些对于许多正畸医师来说还十分受青睐的治疗方法.但是这些矫正器无法减轻由于传统、常规正畸矫治力所带来的损害.
-
中国南方人腭中缝的锥形束CT分期和骨密度比率的特点分析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地区不同年龄阶段腭中缝的锥形束CT(CBCT)分期及不同分期下腭中缝骨密度比率的特点,以期为腭开展提供评价依据.方法:从2014-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院发育正常的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13例,年龄4~36岁.所得CBCT影像资料采用Angelieri分型法将腭中缝分为A、B、C、D、E期,并用Chad Evans Larson骨密度比率计算方法测量每例患者的CBCT腭中缝骨密度值.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各年龄腭中缝骨密度比率平均值和不同分期腭中缝骨密度比率的平均值分别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不同年龄段同一分期(同为B期或C期或D期)各组的骨密度比率平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D期骨密度比率平均值在15~18岁组和18岁以上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A期与B期之间、D期与E期之间的骨密度比率值无显著差异(P>0.05).腭中缝分期处于A与C、A与D、A与E、B与C、B与D、B与E、C与D、C与E之间骨密度比率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5岁以下儿童腭中缝分期处于A、B、C期,腭中缝骨密度比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腭中缝分期为C期的患者,年龄分布于11~18岁,骨密度比率在组内无显著差异,但相比A、B期较大,相比D、E期较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
固定快速上颌扩弓的临床应用
应用一般的上颌扩技术疗程比较长,增加牙宽度和长度有一定限度,过度扩则易造成后牙向倾斜,从而使咬合增高,对前牙的病例可能导致开牙.
-
异常呼吸与腭开展
腭开展(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扩大上颌牙弓的矫治方法.自1860年Angle首先用于临床后,经过10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快速扩大术被证实有理想的矫治效果,随后有大量学术研究.近期一些过对腭开展与鼻气道阻力、与口呼吸及颅面结构等的关系的研究得出"使用RME不仅会导致牙、面组织的改变,也导致了颅面结构的改变.从而降低鼻气道阻力改变习惯性口呼吸"的结论.本章侧重口呼吸与颅面发育的关系及腭开展对鼻腔发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