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掩饰性治疗骨性开(牙合)反(牙合)
患者女,24岁,主诉:“地包天”要求矫治.一、临床检查面型左右对称,凹面型,下颌前突,轻度开唇露齿,面下1/3长.软组织健康,口腔卫生良好,四颗第一磨牙存在银汞充填物.颞下颌关节无弹响及压痛,开口度正常.恒牙(牙合),两侧磨牙及尖牙关系为完全近中,右侧后牙反(牙合),前牙开(牙合)1 mm.上牙弓拥挤0 mm,下牙弓拥挤0.5 mm.
-
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关系的影像学观测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CT图像运用于临床以来,三维摄影技术已经成为各类头颈疾病、颜面部肿瘤和整复外科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的辅助检查.现在从初的诊断到后的治疗,口腔CT扫描技术都能为之提供详细的解剖评估,CT在口腔领域的运用正日益增加.本文从上颌窦的CT检查方法、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的关系等方面予以综述.
-
融合牙错颌畸形矫治的方法
在正畸治疗中,融合牙错颌畸形的矫治方法具有特殊性,融合牙使上下颌牙列的牙量发生异常,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上下切牙中线偏斜,牙列的尖窝咬合关系不良,磨牙关系紊乱,前牙覆颌覆盖异常等错颌畸形。对这种错颌畸形的矫治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如Bolton指数,支抗设计,磨牙或尖牙关系以及中线关系等。由于临床以下前牙融合牙多见。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下前牙融合错颌畸形的正畸治疗。
-
不同激素药物对减少埋伏牙拔除术后反应的药效评价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颌骨的退化与牙齿数量的退化不一致,导致颌骨缺乏足够的空间容纳全部恒牙,其中常见的为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由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特殊,邻近肌肉附着、血管、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且与邻牙关系密切,因而造成手术难度极大,而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拔除往往伴有较为明显的术后反应,如术后剧烈疼痛、术后肿胀、术后开口困难等[1]。这些都会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较为激烈的医患纠纷。本研究从药理特性的角度,评价几种激素药物的配伍使用对减少埋伏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反应的临床效果,为口腔医师提供参考。
-
Angle Ⅱ/1 错(牙合)治疗前后和保持后的模型分析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随机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并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23例(男8例,女15例,平均年龄12.1岁).1)Angle Ⅱ/1牙性错(牙合),替(牙合)或年轻恒(牙合).2)所有病例均未拔牙治疗.3)采用颈带-口外弓推磨牙向后解除Ⅱ类错(牙合).4)治疗后后牙关系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双侧后牙咬合关系好.
-
020.假性Ⅲ类错的诊断标准
[英]/Rabie ABM…∥Am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0,117(1).-1~9本文研究了假性Ⅲ类错的牙颌面特征,从而总结出假性Ⅲ类错的诊断标准.材料和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A组为假性Ⅲ类错组,B组为I类错组.A组36例(女15例,男21例),平均年龄为10.6±2.0岁,选择标准:①习惯位时至少2个切牙为反 ;②下颌可后退;③通过牙齿的移动即可纠正反而未用矫形力;④青春高峰期后无复发.B组31例(女17例,男14例),平均年龄为11.2±1.4岁,选择标准:①牙、颌骨关系均为I类,覆、覆盖正常;②轻或中度拥挤;③直面型.两组均为中国南方儿童,对研究对象从家族史,磨牙、尖牙关系,颅颌面的头影测量分析三方面来评价,并进行A,B两组之间的比较.结果①家族史:A组中72%无家族史.②磨牙关系:A组中75%在习惯位时为I类关系,正中关系位时为Ⅱ类关系;B组在正中关系位时均为工类关系.③尖牙关系:A组81%在大牙尖交错位时为I类关系,正中关系位时为Ⅱ类关系;B组在习惯位时均为I类关系.④头影测量分析:a.骨骼方面:Co-A,SNPg,SNB角,ANB角,面轴角等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与B组相比,A组的面中1/3矢状向长度短,B点靠前,下颌位置前移,下颌有水平生长趋势,但两组SNA、SNB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下颌骨体长度两组也无明显差别.b.牙体方面:上、下切牙倾斜度A、B两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与正常标准相比,A组的上切牙更直立,并且A组上切牙舌侧倾斜率比B组高.c.软组织:A组上唇更靠后,鼻唇角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假性Ⅲ类错的诊断特征如下:①大部分无遗传史,主要由局部环境因素造成.②尖、磨牙关系在习惯位时为I类关系,在正中关系位时为Ⅱ类关系或终末平面平齐.③面中份长度减小.④下颌位置前移,但下颌体长度正常.⑤上切牙舌倾,下切牙正常.[李江宁摘张孟平校]
-
导萌器在Ⅱ类1分类错治疗中的作用
采用头影测量方法评估导萌器对Ⅱ类1分类错治疗的效果.研究颅、牙、面复合体的下列内容:上下颌骨、颌骨矢向关系、垂直向变化、上下牙槽、上下切牙关系以及上下磨牙间的矢向关系.材料和方法治疗组30例,女13例,男17例,初诊平均年龄9岁,27例为Ⅱ类1分类错 ,3例为Ⅰ类错 ,均为深覆 ,所有患者接受导萌器治疗平均为26个月,从同期开始治疗的60例中,根据10个月治疗后佳效果选出30例样本,治疗前后分别摄习惯位的头侧位片.对照组30例样本,女13例,男17例.26例为Ⅱ类1分类错 ,4例为Ⅰ类错 ,对照组均有深覆 ,无正畸治疗史.指导每个患者睡眠时戴矫治器,白天仅戴4 h,分4个阶段,每阶段1 h,每小时中,前半小时用重力咬矫治器1 min,再轻咬1 min,后半小时轻咬矫治器,始终保持上下唇接触.在26个月的观察期中,进行头影测量描图,数字化处理,通过比较、分析,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可能出现的差异.结果和讨论下颌生长量、下颌突度、下面高及前面高,下颌磨牙近中移位,下颌后份牙槽高度的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显示,治疗后上切牙舌倾、下前牙前突改善,上下颌骨关系及磨牙关系改善,覆覆盖明显减少,上切牙的垂直向生长受抑制.本研究还表明,观察期间上颌骨生长无显著差异.作者认为,Ⅱ类错患者,为恢复其正常咬合,应用导萌器能显著改变颅面复合体,特别是牙和骨性区域的生长.[肖琼芳摘 陈扬熙校]
-
融合牙错(牙合)畸形矫治的临床研究
在正畸治疗中,融合牙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方法具有特殊性.融合牙使上下颌牙列的牙量发生异常,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上下切牙中线偏斜、牙列的尖窝咬合关系不良、磨牙关系紊乱、前牙覆(牙合)覆盖异常等错(牙合)畸形.对这种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如Bolton指数、支抗设计、磨牙或尖牙关系以及中线关系等.由于临床上以下前牙融合多见,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下前牙融合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
-
多数乳恒牙缺失致面肌严重萎缩1例
患者女,11岁.因颜面部不对称于2000-03就诊,仔细询问病史,患者自幼身体健康,无任何重大疾病、药物过敏及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无拔牙史,查身高,体重、智力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心肺功能也正常.口内混合牙列,55、63、75、85滞留,23、64、24、65、25、26缺失,X线片见尚有17、18、35、37、38、47、48未萌,23~28无牙胚,且齿槽骨低平,上颌结节短小,左上腭发音不良,右侧牙关系正常,咬合时左侧下牙已接触上颌牙龈.牙齿中线偏向左侧、左侧颜面部严重凹陷,面肌萎缩、左侧唇珠至左侧口角距离较对侧短1 cm,且平坦,下唇亦短小,凹陷.左侧眼裂较对侧为小,内眦至外眦距离较对侧短0.7 cm.左侧鼻翼塌陷,鼻尖偏向左侧,鼻孔内径较右侧小0.5 cm.
-
多个恒牙缺失1例
患者女,16岁,因牙列稀疏来诊.检查:一般情况好,颜面、唇、腭发育无异常,口内牙釉质发育好,前牙关系正常,16、46为中性关系,26、36近中错(牙合),曲面断层片示:12、17、22、24、27、34、44缺失.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诊断:① 12、17、22、24、27、34、44缺失;②安氏Ⅲ类错(牙合)亚类.处理:建议矫治关闭间隙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