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甘氨酸龈下喷砂治疗早期种植体周围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靖无迪;王宪娥;谢也斯;韩劼;徐莉

    目的 对比甘氨酸龈下喷砂与超声洁治联合氯己定冲洗治疗早期种植体周围病患者后牙周临床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22例无系统性疾病的早期种植体周围病患者的42颗种植体,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11例)和对照组(11例).试验组采用甘氨酸颗粒龈下喷砂,对照组采用碳纤维头超声洁治+氯己定冲洗进行治疗.分别记录和对比基线和治疗后2个月的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附着丧失的变化.结果 天然牙方面,治疗后试验组(284颗,1704个位点)探诊深度改善(M)为0.48 mm,对照组(279颗,1674个位点)为0.22 mm;试验组出血指数改善(M)为1.00,对照组为-0.13;试验组菌斑指数改善(M)为0.38,对照组为0.50;试验组附着丧失治疗后改善(M)为0.48 mm,对照组为0.22 mm.治疗后2个月两组间各项指标的改善除附着丧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其余指标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方面,治疗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18颗,108个位点)和对照组(24颗,144个位点)探诊深度降低(M)分别为0.67和0.33 m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血指数改善不明显,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出血指数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甘氨酸颗粒龈下喷砂对早期种植体周围病的治疗与超声洁治联合氯己定冲洗疗效相近,且在改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方面效果更佳.

  • 种植体周围相关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琪;孟焕新

    种植体周围病是指发生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两类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大量研究证实,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和边缘骨吸收的发生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回顾有关种植体周围微生物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种植体周围微生物的特点,并对比牙周病患牙与种植体周围病植体龈下微生物的构成,为种植体周围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 种植体周围病的危险因素及诊断与治疗

    作者:范震;王佐林

    随着种植修复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疾病逐渐增多.统计表明近1/4至1/2的患者存在发生种植体周围相关软硬组织疾病的风险.种植体周围病包括种植体黏膜炎及种植体周围炎,前者仅涉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后者则导致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破坏.本文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及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及组织学表现出发,对种植体周围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详细阐述.

  • 牙周炎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口腔自我维护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飞

    目的:探讨菌斑显示剂在牙周炎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口腔维护中的作用。方法整群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在医院进行义齿修复的62例患者共78颗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39颗种植体。在修复后的口腔自我维护中,对照组给予一般维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菌斑显示剂,比较两组患者的牙周参数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生率。结果种植体完成修复2周后,两组患者PLI、SBI、PD和菌斑指数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3个月后所有患者观察组PLI、SBI、PD和菌斑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种植修复后1年内,观察组种植体周围粘膜炎平均发生率为45.6%,对照组为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口腔自我维护能够显著降低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率,使用菌斑显示剂让患者对菌斑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效果显著。

  • 透明质酸凝胶用于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临床疗效的探讨#

    作者:谭荣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凝胶用于辅助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3年9月煤炭总医院就诊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患者62例(共62枚种植体),男性33例,女性29例,年龄23~58岁,平均41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23~57岁,平均40岁;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6~58岁,平均42岁。在彻底刮治以后,治疗组采用透明质酸凝胶涂抹种植体周围,4次/天;对照组含漱洗必泰漱口液,4次/天。连续使用4周。分别在基线和治疗后4周检测牙周探诊深度(PD),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改良菌斑指数(mPLI)。结果:两组间的PD和mPLI在治疗后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每组的PD和mPLI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治疗组的mB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每组的mBI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经过非外科的刮治术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且透明质酸对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 盐酸二甲胺四环素配合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疗效研究

    作者:王万春;邓悦;王明臻

    目的 探讨盐酸二甲胺环素配合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对照疗效.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在青岛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将患有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患者种植体24颗随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碳纤维刮治器洁刮治+抛光喷砂+局部应用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软膏;对照组应用碳纤维刮治器洁刮治+抛光喷砂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及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种治疗方法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机械性洁治和抛光以及有效控制菌斑是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有效方法,局部应用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软膏短期内有一定疗效.

  • 补体系统在种植体周围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彤彤;谢丽丽;蔡青;王鹤龄;全旭;崔云霞;张慧彦;孟维艳

    种植体周围疾病主要是由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等相关致病菌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目前导致种植义齿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种植体植入后以及发生病原微生物感染时,补体系统被激活并随之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本文就发生种植体周围疾病时补体系统对致病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骨组织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防治种植体周围疾病提供新思路.

  • 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3年存活情况分析

    作者:钱洁蕾;束蓉;宋忠臣;谢玉峰;王依玮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行种植修复后中短期内的种植体存活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3年8月接受种植修复的牙周炎患者54例(133枚种植体),观察植入后存活状况,对不同病变程度牙周炎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病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种植体3年存活率为97.74%,不同程度牙周炎间种植体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种植体周袋探诊深度(PPD)和改良菌斑指数(mPLI)均显著高于轻、中度牙周炎患者.在未定期接受牙周支持治疗的患者中,重度牙周炎的种植体周围炎患病率显著高于轻、中度牙周炎(P=0.009);在吸烟的患者中,重度牙周炎的种植体周围炎患病率显著高于轻、中度牙周炎(P=0.016).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行种植修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积极控制菌斑、定期行牙周支持治疗及戒烟可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患病率.

  • 牙周袋内冲洗在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艳;廖湘凌

    目的 对3种常用的牙周袋内冲洗液在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 32例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龈下刮治术后,实验组分别用0.1%碘氧液、3%过氧化氢液、0.2%洗必泰进行牙周袋内冲洗,术后每周冲洗1次,连续4周;对照组不进行牙周袋内冲洗.术前和术后4周分别检测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SBI)和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结果 术后4周,实验组及对照组mPLI和PD的降低幅度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各组的mSBI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CHX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但实验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含抗菌成分的牙周袋内冲洗液有助于改善种植体周围的牙周炎症状态.

  • 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炎的类比探究

    作者:赖红昌

    种植体周围炎症是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和预防与牙周炎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将种植体周围炎和牙周炎的流行病学、组织病理表现、始动因素、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类比,探讨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围炎.

  • 种植体周围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作者:李维婷;朴牧子;李慧;张毅;周卉;胡洪成;唐志辉;李蓬

    目的:明确国人种植体周围疾病发病率并探索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种植修复后的736例患者的1612枚种植体复查情况,平均负重时间(22.64±0.92)个月,记录种植体周围菌斑指数、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角化龈宽度,粘接剂残留、骨吸收情况,记录口内天然牙PD、BI.分析不同种植系统及不同复查时间段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Logistic回归分析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在个体和植体水平,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病率分别为81.90%、83.60%,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分别为4.50%和3.70%.各系统间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在修复后1~5年各时间段组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修复后0.5~1年和5~7年发病率显著低于1~5年各时间段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粘接剂、角化龈宽度等变量后,口内缺牙数、种植体周围PD、BI是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P<0.01).结论: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病广泛,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并非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和出血的控制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关键.

  •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在药物干预前后龈沟液的代谢组学分析

    作者:张雨诗;邵艳琳;芦帅;钟科

    目的:探讨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在药物(盐酸米诺环素)干预前后龈沟液(GCF)的代谢组学特征及代谢产物差异,寻找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可能的生物标记物.方法:30例接受种植牙患者,健康种植体组(A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B组)、药物干预后组(C组)GCF,A组15例,B组与C组15例,每组随机选取5例样本,分别采集GCF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仪进行检测分析后,在线数据库Metlinlibrary、人类代谢物数据库(HMDB)进行精确的比对检索.结果:A与B组、B与C组、A与C组间分别有10个、5个、4个差异性代谢产物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嘌呤、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可能是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潜在的标志物.

  • 25例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彬娉;李晓敏;王冬霞;陆丽英

    目的:观察口腔卫生指导配合碳纤维工作头洁治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用碳纤维工作头对种植体周围进行洁治,同时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以控制菌斑.记录前后种植体周围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探诊深度(PD)等相关指标.结果:用碳纤维工作头洁治种植体周围和口腔卫生指导可使mPLI、mSBI、PD等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口腔卫生指导和碳纤维工作头洁治术对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治疗是有效的.

  • 白细胞介素-1与种植体周围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邵艳琳;刘玲;陈一;谢永林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与种植体周围病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Ovid、EBSCOhost、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18年9月,检索种植体周围炎和IL-1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207篇文献,由两位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种植体周围炎组IL-1β含量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IL-1β含量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种植体周围炎组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IL-1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健康牙组与健康种植体组IL-1β 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种植体周龈沟液中IL-1β含量可以用来协助早期诊断种植体周围病,并且炎症一旦发生,其含量在种植体周围炎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并无差异.

  •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辅助应用半导体激光的临床观察

    作者:何文丹

    目的:评价半导体激光联合传统机械洁治和药物治疗对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2月~2016年08月期间收治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分3组,A组为机械洁治组;B组采用机械洁治+葡萄糖酸氯已定治疗;C组采用机械洁治和葡萄糖酸氯已定及半导体激光照射.在基线,8周和3个月时进行临床牙周指标(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的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各项检查指标在基线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的mPLI,BOP指数在治疗后8周和3个月后均优于A组和B组;B组和C组的GI,PD指数在治疗后8周和3个月后均优于A组;C组治疗效果优.结论:半导体激光辅助应用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治可有效减少牙龈出血和控制炎症,在种植体黏膜炎预防及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牙周炎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口腔自我维护的临床观察

    作者:祝媛;余美芳;肖云鹤;汪春仙

    目的:观察菌斑显示剂在轻中度牙周炎稳定期进行种植义齿修复病例,预防早期种植体周围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轻中度牙周炎稳定期病例进行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进行1年种植修复后的牙周维护,期间在患者进行口腔自我维护中使用菌斑显示剂,观察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率。结果:种植修复后1年内两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平均发生率分别为43.6%和5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0.031,P<0.05)。结论:系统口腔健康教育及良好的菌斑自我控制可以降低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

  • 透明质酸辅助超声波洁治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婉琦;唐柳云

    目的 评价透明质酸辅助超声波洁治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34枚确诊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局部应用透明质酸+超声波洁治,对照组局部应用碘甘油+超声波洁治,经过一周、两周、四周观察用药前后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的变化.结果 透明质酸组在一周时菌斑指数、牙龈出血指数明显改善,与碘甘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结果显示透明质酸组疗效优于碘甘油组.结论 局部应用透明质酸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有显著疗效,显效时间短.

  • 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疗效观察

    作者:徐燕

    目的:观察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来笔者医院口腔门诊治疗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患者30例,全口基础治疗、种植牙用碳纤维工作头洁治后使用盐酸米诺环素局部治疗,并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包括正确有效使用保健牙刷、牙线、冲牙器、菌斑显示剂等)以自我菌斑控制.分别于基线、治疗后2周和4周检查记录种植体周围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改良菌斑指数(mPLI)、探诊深度(PD)的临床相关指标及疗效.结果:患者牙周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改良菌斑指数(mPLI)、牙周探诊深度(PD)指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的临床上、微生物及宿主反应的特点

    作者:Javier Ata-Ali;Antonio Juan Flichy-Fernandez;Fadi Ata-Ali;Maria Penarrocha-Diago;Miguel Penarrocha-Diago;李婧

    目的:分析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和种植体周围健康的患者的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SF)在临床上、微生物及宿主反应的特征(白细胞介素1β和6).材料和方法:记录临床数据[改良牙龈指数(mGI),改良菌斑指数(mPI),龈袋探诊深度和影像学上显示发生或不存在骨吸收],以及来自种植周围有炎症和健康位点的PISF样本.评估牙周致病菌福赛斯坦纳菌(Tf),齿垢密螺旋体(Td),牙龈卟啉单胞菌(Pg)及总细菌接种量和白细胞介素(IL)1β和6的数量.结果:本研究34例患者参与,共评估了77颗种植体(23颗有黏膜炎和54颗种植体周围健康).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的mGI、mPI、PPD指数明显高于健康组.两组未发现牙周可疑致病菌和TBL有所不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显示出IL-6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尽管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IL-1β增加了,但是没有统计学上显著不同.结论:分析比较种植体周围黏膜炎与健康种植体临床上和微生物及宿主反应特征.研究显示,菌斑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形成.因此足够的菌斑的控制可以增加种植体周围的健康,避免未来发生并发症.该研究没有建立细菌种类之间特殊的联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