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躁狂症患者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目的 应用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心理学范式探讨躁狂症与自我的关系.方法 对15例躁狂症患者及15例正常被试进行自我参照效应的测查并分析结果.结果 正常被试自我定向任务的R判断记忆结果优于鲁迅定向任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但躁狂症患者组自我定向任务的R判断记忆结果与鲁迅定向任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躁狂症患者组未表现出自我参照效应.结论 躁狂症患者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异常.
-
精神分裂症自我面孔加工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其临床表现各异,涉及感知、思维、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障碍和行为的不协调.自我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特征,对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识别自我面孔时存在困难,但对自我面孔加工是否受损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结果.
-
抑郁症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研究
目的 应用自我面孔识别这种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探讨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自我异常.方法 对16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以及16例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上相匹配的正常被试进行头像采集,并使用Photoshop、Morph工具处理并合成面孔,使用Presentation心理学软件请被试进行面孔识别并记录反应时;使用Metlab及SPSS工具分析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在识别自我图片的反应速度上较健康被试反应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识别陌生人图片的反应速度上,抑郁症患者和健康被试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名人图片的反应速度上,抑郁症患者的右手对名人图片的反应速度较正常被试慢(P<0.05),而左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在反应速度上存在异常.
-
躁狂发作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研究
目的 应用自我面孔识别这种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探讨躁狂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自我异常.方法 对32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躁狂发作患者以及32例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上相匹配的正常被试进行面孔识别测试并记录反应时;使用Metlab及SPSS工具分析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正常被试对自我图片的识别速度快于对陌生人图片的识别速度(P<0.05),而躁狂发作患者在对各组图片的反应速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正常被试相比,躁狂发作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在反应速度上存在异常.
-
精神分裂症前驱期自我异常的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中突出的表现就是自我异常,这种疾病在前驱期表现是为明显的,若精神分裂症没有及时得到治疗,那么非常容易引起其他病症。基于此,本文对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的自我异常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
抑郁症患者的自我异常
抑郁症患者存在自我异常已被很多研究结果证实.抑郁症患者存在着消极的自我参照图式,且这种消极的自我参照图式影响着抑郁症状的维持和抑郁症的复发;知觉上的自我存在自我加工和自我识别异常,对自我过度关注;记忆中的自我也存在着异常,其自传体记忆存在过度概括化的现象,过度概括化的自传体记忆也是导致抑郁发作和维持的一个危险因素.本文从自我参照加工、自我面孔识别和自传体记忆三个部分阐述了抑郁症患者的自我异常现象并提出了现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全面探索抑郁症患者的自我异常提供了思路.
-
精神分裂症自我异常的现象学和神经认知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异质性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未明.自我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特征,现象学和神经认知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动主导感和体验主体感存在异常,而神经认知异常主要是来源检测受损和异常突显,并存在相应脑区的异常.对精神分裂症自我异常现象学和神经认知异常的探索,以期发现精神分裂症自我异常的本质,有助于推进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预防和早期治疗干预,以便改善患者病程,改善预后.
-
精神分裂症前驱期自我异常的研究进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我异常是精神分裂症核心病理特征之一,而现象学异常尤其是基本的自我异常主要体现在疾病的前驱期,是精神分裂症其它症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瓦解症状等)产生的基础.本文就精神分裂症前驱期自我异常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