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张峰;周宣岩;燕军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 CT和 Advantage Windows 4.6影像工作站对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进行影像学分析研究。方法采用16层螺旋 CT 对100例成人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扫描后用 Advantage Windows 4.6影像工作站模拟改良Lothrop术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观察和测量单侧额窦引流通道的左右径、前后径以及该术式术野能达到的引流通道的左右径及前后径。结果单侧额窦口前后径:两侧平均值(6.93±2.09)mm;两侧额窦贯通后术野前界达额鼻嵴皮下软组织,术野空间预期前后径:(10.26±2.38)mm;单侧额窦口左右径:两侧平均值(6.87±2.16)mm;两侧额窦贯通后的术野空间预期左右径:(21.6±2.55)mm。单侧额窦引流通道与改良的Lothrop术式引流通道前后径、左右径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明显拓宽了单侧额窦引流通道的术野,宽大的额窦引流通道是解决额窦炎术后复发的基本保障。

  • 100例尸头额隐窝气房正常变异及额窦引流通道分析方法

    作者:吴彦桥;郑伟明;李九胜

    目的 探讨中国人额隐窝气房变异种类及额窦引流通道类型,指导鼻科医生安全开放额窦.方法 100例尸头标本行解剖前薄层轴位CT扫描,按照额隐窝气房分类及“搭积木”式额窦引流通道分析方法,分析额窦引流通道,并通过解剖得以证实.结果 中国人额隐窝气房发育变异较大,包括前方外侧的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内侧的额窦间隔气房;后方的筛泡、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100例标本中,鼻丘气房发生率95%;鼻丘上气房发生率为32%;鼻丘上额气房发生率为l9%;筛泡上气房发生率为53.5%;筛泡上额气房(额泡气房)发生率为22%;额窦间隔发生率为23.5%;额窦引流通道形式有多种,按出现情况,从多到少为:前内侧型(右侧34例,左侧35例);前方型(右侧18例,左侧17例);内侧型(右侧14例,左侧13例);前外侧型(右侧10例,左侧10例);后方型(右侧6例,左侧7例);外侧型(右侧6例,左侧5例);直接型(右侧3例,左侧5例);后内侧型(右侧3例,左侧4例);夹缝型(右侧2例,左侧0例);后外侧型(双侧均有1例).结论 采用额隐窝气房分类法,按照“搭积木”方式分析额窦引流通道,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可以帮助鼻科医生术前了解额窦引流通道形式,术中安全、彻底开放额窦.

  • DrafⅢ型手术中额窦引流通道的解剖学指标测量及黏膜瓣修复研究?

    作者:王亮;明兰;叶放蕾;娄卫华

    DrafⅢ型手术是解决复杂额窦疾病的手术方法,该术式通过将双侧的额窦底及额窦内的间隔切除,并扩大切除与额窦底邻近处一部分较高部位的鼻中隔,从而建立一个额窦中线共同引流通路的手术[1-3]。因为解剖部位复杂且手术中对关键解剖部位的判断多依靠个人主观经验,该术式出现脑脊液鼻漏、眼眶损伤、嗅觉障碍、视力障碍、面部穿通等并发症的几率较其他鼻窦手术高[4-5]。目前尚未见中国人 DrafⅢ型手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测量的报道。作者进行了中国人尸头额窦的解剖,模拟 DrafⅢ型手术操作,测量大体标本及内窥镜下解剖学的相关数据,同时针对 DrafⅢ型手术术后额窦引流通道易于狭窄、闭锁的问题,探讨采用鼻腔带蒂黏膜瓣修复术后额窦引流通道的可行性。

  • 基于CT数据的3D重建技术在研究额窦引流通道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洋;马湘乔;孙晓慧;戴嵩;张俊发;李洪波;马旭;王佳媛;窦琴;田江雨;贾建平

    目的:根据发表于2016年的国际额窦解剖分型(IFAC),探索基于CT数据的3D重建技术在研究额窦引流通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Mimics 19.0软件对100例患者鼻窦CT的DICOM格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通过3D模型来研究额窦解剖分型,观察额隐窝区气房的位置关系及对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响.结果:成功重建出额窦、额隐窝区各气房及额窦引流通道的3D模型.其中,鼻丘气房的出现率为95.5%(191/200)、鼻丘上气房的出现率为31.5%(63/200)、鼻丘上额气房的出现率为24.5%(49/200)、筛泡上气房的出现率为54.0%(108/200)、筛泡上额气房的出现率为14.5%(29/200)、眶上筛房的出现率为20.5%(41/200)、额窦中隔气房的出现率为4.0%(8/200),并直观地展示了额隐窝气房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对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响.结论:基于CT数据的3D重建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额窦解剖分型、额隐窝气房的相对位置及对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响,更为鼻内镜额窦手术的术前规划、术中指导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额窦引流通道内气房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康庄;杨钦泰;邹艳;史剑波;邝思驰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Aw 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扫描后用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动态分析和比较两组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的相关气房.[结果]①额隐窝内出现的相关气房(无额窦炎组出现率/额窦炎组出现率):终末气房(23.7%,45.5%),前筛气房(15.3%,31.8%),鼻丘气房(13.5%/28.8%);②额窦内出现的相关气房:额气房(22%,42.4%),眶上气房(25.4%/33.3%),额窦中隔气房(20%,27.3%).两组间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并影响额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部分气房(终末气房、前筛气房、鼻丘气房和额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MSCT和AW 4.1工作站能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病变和解剖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对额窦微创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结构复杂多变,部分额周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能是额窦引流通道阻塞导致额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