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广州市越秀区失独家庭养老需求分析与社区养老对策
目的 对广州市越秀区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及其养老需求进行调查,为改进特殊人群社区养老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方法 对广州市越秀区4个街道中可接触的15户失独家庭,用自行设计的养老需求访谈提纲进行个案访谈,提纲内容:对象的基本需求、心理需求、社区服务需求、选择的养老方式以及接受社区服务意愿等;通过与失独家庭共同参与社区试点实施的“玫瑰家庭”项目,接触失独对象10人,观察其在活动中的表现,并评价该项目实施成效.结果 受访对象年龄集中在53~ 66岁,失独时长从2~22年不等,大部分现已单身或丧偶;参与“玫瑰家庭”项目的失独对象目前大多数已退休,身体状况良好,失独时长多在3年以上.访谈结果显示,失独家庭养老需求呈现差异性,包括养老保障缺乏、社会支持不足、经济基础和社交网络均较好3种类型.结论 失独家庭存在政策保障缺乏、社区帮扶立项缺乏和资金短缺等养老问题;失独家庭自身存在社交网络狭窄、精神支持缺乏等障碍,部分家庭面临老无所养的迫切困境.政府应加大政策补助力度,设立相关专项扶持项目;街道应根据社区人群特征和需求,与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简称“家综”)签订社区服务协议;家综应采取社区个性化服务方案,推广社区自助养老模式.
-
家庭医生对失独家庭健康状况评估及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家庭医生对失独家庭进行健康评估及干预的效果.方法:对本镇25户失独家庭进行健康状况评估,通过分析的结果制定详细的健康干预计划,比较失独家庭人员干预前与干预后各项指标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观察期6个月).结果:干预后失独家庭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也获得了提高.结论:家庭医生对失独家庭的健康评估及评估后的干预非常有效.
-
失独家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失独家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以提出合理的心理扶助对策.方法 于2017年7—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我国东部某省辖市抽取年龄≥45岁的失独家庭父母235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其基本情况、社会支持状况及抑郁状况,其中社会支持状况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抑郁状况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评价.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失独家庭父母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0%.根据GDS得分,无抑郁症者149例(65.3%),轻度抑郁者59例(25.9%),中重度抑郁者20例(8.8%).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GDS得分高于高中/中专者,非在婚者GDS得分高于在婚者,无第三代者GDS得分高于有第三代者,自评健康状况为差者GDS得分高于自评健康状况为好、中者,患病者GDS得分高于未患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有第三代、自评健康状况、SSRS得分是失独家庭父母GDS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失独家庭父母的抑郁程度较高,无第三代、健康状况较差、社会支持程度较低者的抑郁程度更高.建议丰富并强化社区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内容,改善失独家庭父母的健康状况;帮助失独家庭父母孕育、领养后代或依托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有力支持;多种渠道提高失独家庭父母的社会支持水平;同时关注文化程度较低、非在婚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
失独家庭父母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失独家庭父母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7—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我国东部某省辖市抽取年龄≥45岁的失独家庭父母235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其基本情况、社会支持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养老意愿,其中社会支持状况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心理健康状况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评价,养老意愿包括养老居住意愿和养老照护者选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失独家庭父母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0%.关于养老居住意愿,选择社区居家养老者85例(43.6%),选择机构养老者110例(5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RS得分是失独家庭父母养老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关于养老照护者选择情况,选择家人者73例(37.4%),选择护士/养老护理员者87例(44.6%),选择保姆/志愿者者35例(1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患病种数及是否有第三代是失独家庭父母选择养老照护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会支持程度较高的失独家庭父母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文化程度、患病种数、是否有第三代影响了失独家庭父母对养老照护者的选择.建议为低社会支持的失独家庭父母筹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同时加强护士/养老护理员的培养力度,丰富社区全科医生的签约服务内容,提高服务频率.
-
失独家庭父母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失独家庭父母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构建多元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7—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我国东部某省辖市抽取年龄≥45岁的失独家庭父母235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其基本情况和社会支持状况,其中社会支持状况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失独家庭父母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9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1.7%.失独家庭父母的SSRS总得分为19.0~46.0分,中位得分为34.3(12.9)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的中位得分分别为20.0(8.0)、7.0(3.0)、7.0(3.0)分.在婚者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得分高于非在婚者,月收入≥3 500元者的客观支持维度得分高于月收入<3 500元者,无第三代者的量表总得分高于有第三代者,自评健康状况为好者的主观支持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得分高于自评健康状况为中者,自评健康状况为好者的客观支持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得分高于自评健康状况为差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是失独家庭父母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月收入是失独家庭父母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失独家庭父母的社会支持现状总体上较好,但不同情况者的差异较大,婚姻状况、月收入是其影响因素.建议夯实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内容,主动维护和改善失独家庭父母的健康状况;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有需求者提供群体化或个体化服务;筑牢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
失独家庭医养结合服务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的失独家庭数量逐渐增加,失独家庭医养结合问题日益得到相关领域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以明确其研究进展.失独家庭在经济、精神、养老、医疗、社交等方面存在困境,但现有帮扶措施尚不能满足其服务需求;针对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可以从强化政府责任、非政府组织(NGO)等多元主体参与、服务内容多元化、加大经济补偿、强化社区养老服务、建立精神慰藉和心理帮扶机制、借鉴社会工作方法等方面加以完善.但既往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且缺乏针对服务需求的定量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积极老龄化和发展性养老的理念下,构建系统、全面、清晰的失独家庭医养结合运行模式.
-
基于社会支持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失独家庭父母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构建研究
目的 构建个性化、系统性、适宜的基于社会支持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失独家庭父母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方法 于2017年7—8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在东部某省辖市选取失独家庭父母10名、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组织人员8名作为关键知情人进行深入访谈.主要访谈内容包括:失独家庭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精神状况、服务需求、帮扶现状、养老意愿等.采用MAXQDA 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合前期调研结果,构建出基于社会支持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失独家庭父母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结果 访谈结果显示:失独家庭父母很少主动寻求帮助,区政府部门和社区相关机构人员依政策为其提供了一定帮扶;失独家庭父母的心理状态较差,固定、熟悉慰问者(如社区相关机构人员)的慰问效果较好;随着年龄增长,失独家庭父母的身体健康不容忽视;失独家庭父母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及偏好不同,养老意愿存在差异;需要抚养第三代、疾病负担重的失独家庭父母,经济压力较大.在构建出的失独家庭父母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中,服务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相关机构、非政府机构、亲朋邻里等;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照料、养生养老、经济支持、心理慰藉、参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结论 对于失独家庭父母的养老帮扶,应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满足其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为其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养结合服务,从而实现从健康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从生存性养老到发展性养老的转变.
-
失独家庭养老服务需求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失独家庭养老服务需求,为失独家庭养老关爱提供研究参考。方法选择71位株洲市城乡失独家庭父母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失独家庭在经济供给、照料生活、医疗护理、精神生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需求。结论政府和社会应统筹规划,尽量满足失独家庭的各种正当需求。
-
社区失独家庭养老困境分析及解决对策
分析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强调应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人道主义关怀等.
-
失独父母心理状况的质性研究
目的 了解失独家庭父母的心理状况.方法 采用立意取样法对武汉市5个失独家庭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失独父母生活发生巨大改变;失独导致严重的心理伤害,失独父母担忧养老,失独者亟需人文关怀.结论 失独者积极调适心态,社会力量的大力帮扶以及有效而完善的支持性政策,有助失独父母回归正常生活,有助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家庭功能理论视域下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问题探讨
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的独生子女死亡("失独")家庭和独生子女疾病或残障的家庭.针对这类家庭面临着的经济、生活、养老等诸多方面困境,本文从家庭功能理论的角度分析探讨了目前我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并对其家庭功能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家庭功能 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 失独家庭 独生子女 -
中国失独老人养老问题
据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人口发展形势与任务报告会”数据,2012年上海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将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体.目前上海市独生子女家庭约有305万个,占全市家庭户总数的比例为60.2%;全市有610万左右的独生子女父母,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为43.9%.据预测,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在2018年以后,全上海每年有(24 ~34)万的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阶段.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城市家庭模式的主力军,但这同时大大增加了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
-
失独者心理状态及干预模式研究进展
失独家庭〔1〕是指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 失独者〔2〕特指失独家庭中的父亲或母亲.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并正以每年7. 6 万左右的速度递增,规模不断增大的失独群体凸显出许多社会问题〔3〕. Alam 等〔4〕研究表明,相比于失去其他亲人,孩子的死亡对父母的影响更大,失去孩子的父母死亡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比普通丧亲者更高. 陈雯〔5〕调查显示:被访失独者中心理状态正常的仅占总人数的11. 4%. 李天蓉〔6〕对失独家庭的研究表明,影响失独家庭再生育的因素中,心理因素居首位. 本文将失独者的现存心理问题及相应的干预模式进行综述.
-
中国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全国范围内的“失独家庭”至少有100万个,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1].国外因为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内关于“失独者”群体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阶段,中国失独家庭引发的社会问题已引起政界、传媒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对失独家庭产生的原因及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
-
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度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度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重庆市主城3个区符合入组条件的失独家庭夫妇841人,以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为评定工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失独年限>5年者SSRS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及MUNSH总分和正性情感评分更低(P<0.05),有躯体疾病者SSRS总分、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更低(P<0.05),不同收入水平者SSRS总分及各维度分、MUNSH负性体验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失独家庭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失独年限、躯体疾病、收入水平为自变量,以SSRS、MUNSH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进入社会支持得分的回归方程(P<0.05),失独年限进入幸福度得分回归方程(P<0.05).结论 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度与失独年限、躯体疾病、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相关.
-
失独家庭成员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社区失独家庭成员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失独家庭成员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3—8月采用分层方便抽样方法,在杭州市抽取253名失独家庭成员为调查对象.使用抑郁量表(GDS)、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调查,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实际调查235人,其中男性112人,占47.66%;女性123人,占52.34%;平均(65.68±7.63)岁.调查对象GDS量表得分M(QR)为8(10)分,抑郁检出率为35.32%;SSRS量表得分为34(14)分;EQ-5D指数为0.85(0.08),视觉模拟尺度评价(EQ-VAS)得分为70(10).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评健康状况很好/好(β=0.059,P<0.001)、 在婚(β=0.028,P=0.043)和文化程度较低(β=14.475,P=0.040)的失独家庭成员,其生命质量相对较高.结论 失独家庭成员生命质量较低,健康状况、 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是其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
失独家庭幸福度和生活质量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失独家庭人群的幸福度和生活质量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失独家庭夫妇841名(失独家庭组)和正常家庭夫妇674名(正常家庭组),以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及WHO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等进行评定.结果 失独家庭组MUNSH总分及正性情感、正性体验得分低于正常家庭组(P<0.05),而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得分高于正常家庭组(P<0.05).失独家庭组WHOQOL-BREF总分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维度得分均低于正常家庭组(P<0.05).在失独家庭组中,失独年限5年以下MUNSH总分、正性情感因子分高于失独年限5年以上(P<0.05).在失独家庭组中,无躯体疾病MUNSH正性体验因子分低于有躯体疾病(P<0.05).在失独家庭组中,不同收入水平的MUNSH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负性体验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失独家庭组中,失独年限5年以下WHOQOL-BREF总分及生理和心理维度评分高于5年以上(P<0.05).在失独家庭组中,不同收入水平WHOQOL-BREF总分及生理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UNSH总分、WHOQOL-BREF的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因子分与失独年限相关(P<0.05).结论 失独家庭人群的幸福度和生活质量较差,其与失独年限、收入水平有关.
-
我国失独家庭社会保障现状及应对策略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5年来,失独家庭这一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正逐渐引发全社会的思考和重视。如何实施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对于失独家庭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我国部分省市关于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从失独家庭的现状中揭示现行政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措施和方法。
-
失独创伤后的身心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失独”对家庭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是重大的急性应激的一种情况,会引发个体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普遍地对个体产生近期和长期的创伤性后果,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失独家庭群体巨大,失独家庭人员年龄的逐渐增大,其养老问题和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和热点.国内失去子女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地震后失去亲人的研究,针对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单一研究非常少.国外有关失去子女父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聚焦于父母有关生命意义的认知重建、子女去世早期父母所经历的自杀意念以及父母自身的依恋模式等因素产生心理反应的影响,此外还要综合考虑子女去世的原因、时程、年龄,父母的性别、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因文化地域等差异这些因素对我国失独家庭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求证.
-
失独家庭夫妇生活质量和心理卫生状况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失独家庭夫妇生活质量和心理卫生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重庆市主城的3个区内符合入组条件的失独家庭夫妇841名(失独家庭组)和子女健在家庭夫妇674名(正常家庭组),以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及WHO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等量表为评定工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两组家庭夫妇在性别、年龄、文化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独家庭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SAS和SDS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组(P<0.05),SSRS、MUNSH及WHOQOL-BREF中文版测评得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家庭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抑郁因子和总幸福度4个回归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独家庭夫妇生活质量、心理卫生状况和主观幸福感都受到明显影响,应给予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及持续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其心理卫生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