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及意义

    作者:杨竹林;李清龙;邓星辉;杨乐平;刘洁琼;苗雄鹰

    目的 建立SD(sprague-dawely)大鼠胰腺癌模型,研究胰腺癌发生过程中DNA损伤修复蛋白(MGMT,ERCC1,hMSH2,hMLH1)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将二甲基苯葬总(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直接置入胰腺实质内(A组+B组),B组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A(trichostatin,TSA)1μg,A组和B组鼠于3~5个月内处死,对照组(C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榆查及HE染色观察胰腺痛发生情况,MGMT、ERCC1、hMSH2和hMLH1染色方法 均为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 (1)A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17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B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11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A组胰腺肿瘤大径均值大于B组(P<0.05);C组胰腺及A组、B组胰腺外主要脏器均无明显病理改变.(2)A组+B组胰腺导管腺癌组织MGMT、ERCC1、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A组+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1或P<0.05),A组胰腺导管腺癌MGMT、ERCC1、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与A组非癌胰腺组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胰腺导管腺癌MGMT、ERCC1、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均较明显低于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5);C组胰腺组织4种修复蛋白均阳性表达;A组或B组非癌胰腺组织MGMT、ERCC1、hMSH2和hMLH1阴性表达者胰腺导管上皮均呈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胰腺癌发生率,TSA能干预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在DMBA诱导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DNA损伤修复蛋白失活起较重要作用.

  • 大鼠胰腺癌CHK1和PLK1表达及曲古霉素A的干预作用

    作者:杨乐平;杨竹林;李清龙;谭兴国;苗雄鹰

    目的 建立SD大鼠胰腺癌模型,研究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CHK1)和polo样激酶1(PLK1)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成3组:胰腺癌模型组(A组),曲古霉素A(TSA)干预组(B组)和对照组(C组),将二甲基苯茾蒽(DMBA)直接置入胰腺实质内(A组+B组),B组每周腹腔注射TSA 1μg,A组和B组鼠3~5个月处死,对照组(C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检查和镜下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CHK1和PLK1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 (1)A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137),17例为胰腺导管腺癌和1例为纤维肉瘤;B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11例为胰腺导管腺癌和1例为纤维肉瘤;A组肿块大径均值大于B组(P<0.05);C组胰腺和3组胰腺外主要脏器无明显病理改变.(2)A组或B组胰腺导管癌CHK1表达阳性率与A组或B组非癌胰腺组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或B组胰腺导管癌PLK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或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1);PLK1表达阳性的非癌胰腺组织导管上皮均呈不典型增生;C组胰腺CHK1和PLK1均阴性表达,2例纤维肉瘤CHK1和PLK1均阳性表达;CHK1和PLK1表达与胰腺导管腺癌分化程度、肿块大小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获得较高胰腺癌发生率,TSA 能抑制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CHK1在DMBA和(或)PLK1诱导胰腺癌发生过程中可能起较重要作用.

  • DBTC诱导SD大鼠慢性胰腺炎及血清AMS、TNF-α含量测定

    作者:柳兴其;杨竹林;梁珊

    目的 应用二氯二丁基酯(DBTC)诱导SD大鼠慢性胰腺炎(CP),研究CP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学变化及血清淀粉酶(AM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变化.方法 实验组鼠尾静脉注入0.8 mg/kg/DBTC 80%乙醇液,对照组注入等量80%乙醇液,实验组鼠分别于第3、14、28 d和56 d处死,对照组鼠于第56 d处死,均行大体肉眼观察及胰腺、肝、肺、肾病理组织学观察及评分.血清AMS含量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TNF-α含量测定为ELISA法.结果 3 d组胰腺大体形态及组织学形态基本正常,其他各组胰腺大体形态改变包括不同程度的肿胀、出血、坏死及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等;镜下组织学观察发现:14 d组(8只)1只轻度CP;28 d组(10只),5只轻度CP,1只中度CP和1只重度CP;56 d组(12只)4只轻度CP,3只中度CP和4只重度CP;28 d组和56 d组病变程度评分、纤维化程度评分及CP发生率明显高于14 d组(P<0.05或P<0.01),28 d组病变程度评分和纤维化程度评分明显低于56 d组(P<0.05).实验组中部分肝和肺大体形态表现为不同程度出血、坏死及脓肿形成,肾无明显肉眼形态改变;镜下表现与大体形态表现基本一致.对照组胰腺、肝、肺和肾大体形态及组织学形态表现均正常.各实验组血清AMS、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8 d组明显低于14 d组和56 d组(P<0.05或P<0.01),56 d组和14 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BTC一次性尾静脉注入能成功地建立SD大鼠CP模型,具体操作简单、时间短、发病率高及费用低廉等优点,但对肝和肺等主要脏器有一定非致死性毒副作用.该模型较符合人类CP病理形态学特征及血清AMS、TNF-α含量改变,TNF-α在CP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胰腺癌大鼠RAD51和MAX的表达

    作者:杨乐平;谭兴国;杨竹林;李清龙;苗雄鹰

    目的:研究SD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DNA双链断裂修复蛋白(RAD51)和C-Myc相关因子X(MAX)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将二甲基苯荓蒽(DMBA)直接置入胰腺实质内(模型组+干预组),干预组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A(TSA)(1 μg,)模型组和干预组于第3~5个月处死,对照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检查和镜下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RAD51和MAX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模型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其中17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干预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其中(11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模型组肿块大径均值大于干预组(P<0.05);对照组胰腺和模型组、 干预组2组胰腺外肝、胆、胃、肠、肾及肺等主要脏器均无明显病理改变.模型组+干预组及模型组或干预组胰腺导管腺癌RAD5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相应组别的非癌胰腺组织(P<0.01);但MAX表达阳性率则相反(P<0.01);RAD51阳性表达和(或)MAX阴性表达的非癌胰腺组织导管上皮均呈不典型增生;对照组胰腺RAD51均阴性表达而MAX均阳性表达,2例纤维肉瘤RAD51和MAX均阴性表达;RAD51和MAX表达水平与胰腺导管癌分化程度和肿块大小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获得较高胰腺癌发生率,TSA能抑制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RAD51过表达和(或)MAX失表达可能在DMBA诱导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