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改善效果

    作者:李珉;宋淦

    目的 研究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73例)及观察组(7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和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 川芎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作者:钱晓磊

    目的:分析川芎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方法 ,以便提升其质量标准.方法:以川芎为研究对象、甲醇-水(52:18)为流动相、丁苯酞为替代对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相对较正因子测定其成分内丁苯酞、藁本内酯的含量.结果 :以干燥品为计算标准,川芎药材成分内丁苯酚≥0.031%、藁本内酯≥0.81%,而饮片成分内的丁苯酚≥0.027%、藁本内酯≥0.061%.结论 :经过限制川芎药材及饮片内丁苯酚、藁本内酯含量,可以有效完善川芎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便于川芎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

  • 丁苯酚对缺氧缺糖条件下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张宏兵;孙小祥;罗秀琴;夏国华

    目的 探讨丁苯酚对缺氧缺糖条件下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取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丁苯酚组,除正常组外,其余2组采用氧糖剥夺实验构建拟缺血损伤细胞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β(VE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水平,采用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3组抗激活素受体样激酶(ALK)、抗人分化抑制因子(ID1)、抗Smad5抗体mRNA和蛋白水平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和丁苯酚组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组,但丁苯酚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中TGF-β、VEGF-β、b-FGF及TSP-1水平和丁苯酚组中VEGF-β、b-FGF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丁苯酚组TGF-β和TSP-1水平低于模型组,而VEGF-β、b-FGF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丁苯酚组Smad5、ID1、ALK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且丁苯酚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拟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且内皮细胞ALK、Smad5及ID1表达增加,丁苯酚可能通过上调ALK/Smad5/ID1信号通路来降低内皮细胞凋亡,达到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 丁苯酞辅助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作者:朱永林;李晓晓;杨伟琴

    目的:探讨丁苯酞辅助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平均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增加丁苯酞进行辅助治疗,观察记录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要高(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的双侧椎动脉(LVA、RLA)、双侧大脑后动脉(LPCA、RPC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要高,对比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WBV、PV、PAI),观察组均较对照组要低(P<0.05).结论:丁苯酞用于辅助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可增强治疗效果,在改善临床症状表现显著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丁苯酚联合尼莫地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MMP-9、NF-κB水平的影响

    作者:文雯;陈艳;凌天金;郭海志;张天林

    目的:探讨丁苯酚联合尼莫地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及神经功能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和核转录因子kappaB(NF-K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口服丁苯酚软胶囊,疗程均为30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MMP-9、NF-κB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2(93.99%) vs 37(82.22%)]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MMP-9、NF-K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1.51± 14.76vs 137.09± 14.71;0.14±0.04vs0.24± 0.05] (P<0.05),日常生活质量评分(ADL)明显高于对照组[37.09± 5.91 vs 33.54± 6.74](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15.31± 7.61 vs18.54±5.21](P<0.05),认知功能评分(MMSE)明显高于对照组[27.54±4.21vs23.72± 5.75] (P<0.05).结论:丁苯酚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单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和认知功能,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清MMP-9、NF-κB水平有关.

  •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酚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新侠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酚治疗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丁苯酚治疗,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酚软胶囊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并统计两组总有效率.结果HT6K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8.09%)相比,观察组(89.36%)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酚治疗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潘美靖;陈少川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Hcy等血清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02-2015-07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治疗组43例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对照A组36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B组39例采用丁苯酞治疗,治疗前、治疗7d、15d时采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定,测定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和白细胞介素1水平,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A、B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B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7d、15 d 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7d时,3组患者间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5d时,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A、B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7d、15d的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7d时,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A、B组(P<0.01),治疗15d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A、B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7d、15d血清Hcy、Hs-CRP、TNF-α和IL-1水平差异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7d时,研究组血清Hcy、Hs-CRP、TNF-α和IL-1水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A、B组(P<0.01),15d时研究组血清Hcy、Hs-CRP、TNF-α和IL-1水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酚能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程度,改善血清学指标,效果显著.

  • 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周高雅;胡治平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sICAM-1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丁苯酞胶囊的治疗作用.方法 经中南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选119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58例,另设健康组40例.在给予相同基础治疗的原则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20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每日3次,连服20天.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第20天的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变化、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20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sICAM-1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81.97%,血清sICAM-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sICAM-1水平有关.

  •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其对血栓素A2、前列环素及抗凝血酶Ⅲ的影响

    作者:郎晓玲

    目的 探讨丁苯酚治疗延迟就诊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抗凝血酶(AT-Ⅲ)的影响.方法 将145例延迟就诊ACI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酚,两组均治疗21 d.在治疗前和治疗21 d后使用NIHSS量表、Barthel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测定,并测定TXA2、PGI2、AT-Ⅲ,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IHSS和Barthe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1、7.496,P<0.05).观察组疗效为91.25%,显著高于对照组(x2=4.736,P<0.05).治疗后,观察组TXA2、PGI2及AT-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37、9.332、7.391,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8,P<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加用丁苯酚可以降低ACI患者TXA2水平,提高PGI2及AT-Ⅲ,促进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运用.

    关键词: ACI 丁苯酚 TXA2 PGI2 AT-Ⅲ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