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封闭繁殖的成年东方田鼠消化能力的观察
目的了解东方田鼠的消化特征和科学、合理配制其饲料.方法对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胃肠进行解剖组织学观察,以及对三组不同营养水平饲料氨基酸消化能力进行测定.结果东方田鼠的胃可分为前胃和后胃,后胃除腺体之外的粘膜为复层扁平上皮组成,盲肠特别大、长,盲肠与肠道的比值[盲肠长度/(大肠长度+小肠长度+盲肠长度)]为0.18.盲肠的粘膜层、粘膜下层和肌肉层明显比其他部分的肠壁薄;配方Ⅰ氨基酸平均转化率为67.56%;配方Ⅱ为57.48%;配方Ⅲ为76.75%.结论纤维素的含量会影响东方田鼠氨基酸的体内转化率.
-
泡球蚴感染青藏高原野生田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索青藏高原野生田鼠是否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60只实验野生田鼠分为A组(皮下注射接种感染组)、B组(开腹肝穿刺注射感染组)、C组(经皮肝穿刺感染组),每组20只.感染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感染率、病死率.造模成功田鼠处死后分别从病灶浸润带、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液化部分、病灶边缘、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包虫病灶的病理结构.从感染病灶中提取原头节,进行体外培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成功率分别为60%、80%、7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4.138,P=0.126).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病死率分别为5%、20%、15%,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201,P=0.107).将造模成功的田鼠病灶切片,从浸润带(灶旁2~3 mm)、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无液化部分)、液化部分、病灶边缘(不含正常组织)、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镜下可见被红染囊泡的角质层较薄、不连续,囊泡外可观察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所有切片中均未发现原头节.随后将病灶组织体外培养并染色,可发现大量存活原头节,不着色且有活动性.结论 本研究证实高原野生田鼠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皮下接种感染泡球蚴是一种较合适的造模方法.
-
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病机制研究进展
东方田鼠在分类学上是属于哺乳动物纲、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田鼠属的一种有害鼠类,在我国广泛分布,在与我国接壤的朝鲜、韩国及俄罗斯等地的沼泽地带也可见其踪迹.该鼠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特别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洞庭湖湖洲,是该地域的一个优势鼠种.该鼠是分布地农作物的一种主要鼠害,同时也是日本血吸虫的非适宜宿主,具有天然完全抗日本血吸虫病的特性,它的这一特性为消灭日本血吸虫病带来了新希望,多年来一直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东方田鼠及其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特性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1]亦称米氏田鼠(Microtus michnoi kastschenko, 1910)或沼泽田鼠、远东田鼠、大田鼠、长江田鼠及湖鼠.属于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田鼠属,在我国分布甚广.我国的东方田鼠大致可分为5个亚种:分布于陕西、甘肃的指名亚种(M.fortis fortis Büchner,1889)、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亚种(M.fortis calamorum Thomas,1902)、分布于东北等地的黑龙江亚种(M.fortis pelliceus Thomas, 1911)和辽宁亚种(M.fortis fortis dolichoephalus Moril, 1930)以及福建亚种[2](M.fortis fujianensis hong, 1981).
-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进展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亦称米氏田鼠(MicrotusMichnoi)、长江田鼠、沼泽田鼠、苇田鼠,俗称湖鼠,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itidae)、田鼠亚科(Microcinae)、田鼠属(Micr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