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我院外科首次成功独立开展复发性肝包虫外囊切除术1例

    作者: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系绦虫的蚴或包囊感染所致,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在狗体内.是终宿主,人、羊和牛是中间宿主,人和人之间不传染.病因与病理:目前公认绦虫有4种:细粒棘球绦虫,泡状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优氏棘球绦虫和少节棘球绦虫,主要流行于畜牧地区,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陕西和四川西部多见,以细粒棘球绦虫多见.直接感染主要是与狗密切接触,皮毛上的虫卵污染后手经口感染,若狗粪中的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是人蓄共饮同一水源,也可以直接感染.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Ⅱ/3疫苗促进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分泌

    作者: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目的 动态观察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 Ⅱ/3疫苗免疫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采用鼻腔内接种疫苗免疫BALB/C鼠,在免疫后0、2、4、6、8和10周各剖杀4只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mAg或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2、IFN-γ、TNF-α和IL-4水平,同时设有PBS对照.结果 疫苗接种组中IL-2、IFN-γ、TNF-α和IL-4分别在免疫后2~6、2~6、2~10和8~10周升高,分别在免疫后4、4、8和10周达高水平.结论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 Ⅱ/3疫苗在免疫早期(2~8周)即可诱导小鼠产生一个TH1型保护性免疫反应.

  • 内蒙古东部鄂温克旗草场鼠类感染泡状棘球蚴情况的调查

    作者:唐崇惕;唐亮;康育民;吕洪昌;钱玉春

    本文报告1998~1999年在内蒙古东部鄂温克旗草场调查鼠类感染泡状棘球蚴病原的情况.从该旗两个乡的草场捕获4种鼠类,只在优势鼠种,布氏田鼠(Mic rotus brandti)中查到泡状棘球蚴(Alveolar echinococcus).在好力堡乡草场的总感染率为7.12%(100/1?404),其中秋季感染率为16.33%(48/294),春季为4.2%(10/238),夏季为4.82%(42/872).在南屯乡西草场的总感染率为8.18%(31/379),其中秋季感染率为13. 16%(30/228),也大大地高过春季感染率0.66%(1/151).在两个乡的草场检查到的131只泡状棘球蚴阳性鼠包含有3种结构和发育形式均不相同的泡状棘球蚴虫种.其中西伯利亚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ibiricensis Rausch and Schi ller,1954)泡状棘球蚴为优势种,占74.05%(97/131),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 s(Leuckart,1863)]泡状棘球蚴,占19.08%(25/131),呼伦贝尔泡状棘球蚴(Alveolar is hulunbeierensis Tang et al.,2001)占6.87%(9/131).此3种虫种幼虫期在两草场上,不同季节出现的情况不一致.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王鸿;李文桂

    目的构建和鉴定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 3-3疫苗.方法超声粉碎泡球蚴组织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获得Em14 3 3的cDNA,将该基因定向克隆到大肠埃希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CG的人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HSP)70启动子下游构建重组质粒pBCG-Em14-3-3,用电穿孔法将该质粒导入BCG构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将该疫苗接种到含12μg/ml HgCl2的罗氏培养基筛选培养3周. 结果重组pBCG-Em14-3-3质粒经酶切证实构建成功,rBCG-Em14-3-3疫苗能在含12μg/ml HgCl2的罗氏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结论成功构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为泡球蚴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诱导BALB/c小鼠的保护力观察

    作者: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绦虫(Em)重组BCG-Em14-3-3疫苗免疫后对受攻击感染BALB/c小鼠的囊重和抗体及其亚类的影响. 方法 将5×106克隆形成单位(CFU)和5×105CFU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免疫BALB/c鼠1次,免疫后8周每鼠用50个Em原头节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分离泡球蚴并称重,计算囊重抑制率;收集鼻腔内接种组鼠血清,测定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试验设有空载体、卡介苗(BCG)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 结果 疫苗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组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82.35%和59.41%;疫苗鼻腔内接种组攻击后18周的鼠血清IgG、IgG2a、IgG2b和IgE水平均较接种前高(P<0.05或P<0.01),吸光度(A490)值分别为0.090±0.006、0.026±0.002、0.024±0.003和0.031±0.019,IgG1和IgG3水平低于接种前(P<0.05或P<0.01),A490值分别为0.042±0.011和0.156±0.004. 结论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保护力,表现为血清IgG、IgG2a、IgG2b、IgE水平升高和棘球蚴生长受抑制.

  • 青海省人与动物多房棘球绦虫的感染

    作者:王虎;Peter M Schantz;刘凤洁;Akira Ito;柴君杰

    本文报告1959~1998年青海高原人与动物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情况的研究结果.共手术治疗泡型包虫病人111例;男性73例,女性38例;其中肝泡球蚴病100例,肺泡球蚴病2例,脑泡球蚴病7例,脾泡球蚴病2例.年龄17~74岁,成年人为常见.牧民和农民多见,其他职业少见.普查3702人,B超诊断为肝泡球蚴病者23人(0.62%),EM18血清学阳性者30人(0.81%),两种方法均符合者13人(0.35%).调查中间宿主7种,在家养动物牦牛肝脏和肺脏及藏绵羊肝脏发现泡球蚴感染,感染率分别为4.09%(18/384)和5.36%(31/578);野生动物黑唇鼠兔的肝脏和肺脏及灰尾兔的肺脏发现泡球蚴的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3.45%(11/319)和12.50%(1/8).调查终宿主5种,在藏犬和藏狐肠内均证实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5.08%(3/59)和33.33%(4/12).提示青海高原存在多房棘球绦虫的藏犬、藏狐/黑唇鼠兔、灰尾兔和藏犬、藏狐/牦牛、藏绵羊两种类型的多房棘球绦虫生活史循环链.

  • 多房棘球绦虫混合重组BCG-EmⅡ/3和BCG-Em14-3-3疫苗免疫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作者: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目的 动态观察多房棘球绦虫混合重组BCG-EmⅡ/3和BCG-Em14-3-3疫苗免疫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变化. 方法 将混合疫苗采用鼻腔内接种免疫BALB/c鼠,在免疫后0、2、4、6、8和10周各剖杀4只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mAg或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测定IL-2、IFN-γ、TNF-α和IL-4水平.试验设有PBS对照. 结果 疫苗接种组小鼠脾细胞IL-2、IFN-γ、TNF-α和IL-4分别在免疫后2~10周、4~8周、6~10周和4~6周升高,分别在免疫后6、6、8和4周达高水平,含量分别为10.0 pg/ml、(75.0±6.6) pg/ml、(245.0±83.0) pg/ml和(187.5±16.5) pg/ml. 结论 多房棘球绦虫混合重组BCG-EmⅡ/3和BCG-Em14-3-3疫苗在免疫早期(2~8周)即可诱导小鼠产生TH1和TH2混合型免疫反应.

  • 新疆乌恰县人体泡球蚴线粒体DNA分析

    作者:郑雪婷;吴川川;冉博;邵英梅;温浩;况玲;李军;张文宝

    目的 通过线粒体DNA测序初步确定新疆乌恰县多房棘球蚴的来源.方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乌恰县泡球蚴病患者5例,采集其病灶组织,提取DNA,PCR扩增多房棘球绦虫线粒体DNA Nad2序列,并与已发表的泡球蚴线粒体DNA Nad2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新疆南疆乌恰县是一个新的泡型包虫病流行区.Nad2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及遗传距离矩阵显示,5例AE患者病灶扩增的Em Nad2基因存在差异,人体感染的虫株之间存在低的遗传变异.Nad2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这些虫株是亚洲多房棘球绦虫亚型,包含3个单倍体型.结论 新疆乌恰县多房棘球绦虫流行株属于亚洲基因型,至少有3种单倍体型.关于乌恰县多房棘球绦虫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的种群以及其在疾病的传播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证实.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质粒pGEX-EmⅡ/3-Em14-3-3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表达效率的研究

    作者:杨梅;李文桂;朱佑明

    目的 研究多房棘球绦虫(Em)重组质粒pGEX-EmⅡ/3-Em14-3-3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的表达效率.方法 通过PCR扩增EmⅡ/3和Em14-3-3抗原编码基因,然后采用基因拼接法(gene SOEing)剪接EmⅡ/3和Em14-3-3,得到EmⅡ/3-Em14-3-3融合基因;将该融合基因定向克隆于含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的高效原核表达载体pGEX-1λT,经酶切鉴定后以IPTG诱导表达EmⅡ/3-Em14-3-3/GST融合蛋白;SDS-PAGE及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 PCR成功扩增出2 554 bp的EmⅡ/3-Em14-3-3融合基因;双酶切证实EmⅡ/3-Em14-3-3融合基因插入pGEX-1λT中,成功构建了pGEX-EmⅡ/3-Em14-3-3重组质粒;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在IPTG诱导下高效表达了能被活动性泡球蚴病鼠血清识别的EmⅡ/3-Em14-3-3/GST融合蛋白,分子质量单位119 ku.结论 多房棘球绦虫EmⅡ/3-Em14-3-3融合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了高效融合表达,表达出的EmⅡ/3-Em14-3-3重组蛋白具有特异的抗原性.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Ⅱ/3疫苗免疫小鼠后IgG及其亚类和IgE的动态观察

    作者: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目的 动态观察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Ⅱ/3疫苗免疫小鼠后IgG及其亚类和IgE的变化.方法 将疫苗采用鼻腔内接种方法免疫BALB/c鼠,免疫后0、2、4、6、8、10、12、14、16和18周各剖杀4只小鼠,眼球取血,常规ELISA测定血清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同时设有PBS对照.结果 疫苗免疫组的血清IgG、IgG2a和IgG2b水平均在免疫后2~18周升高,分别在免疫后10、4和4周达高水平,ELISA A值分别为0.097±0.030、0.024±0.003和0.022±0.003;血清IgG1和IgE水平均在免疫后2~18周显著降低,分别在免疫后4周和18周达低水平,A值分别为0.022±0.005和0.181±0.011;血清IgG3水平在免疫后10~12周增加,在免疫后12周达高水平,A值为0.212±0.008.结论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Ⅱ/3疫苗在免疫早期即可诱导小鼠产生一个TH1型保护性免疫反应.

  • 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在真核细胞COS7中的表达

    作者:王昌源;陈雅棠;黄爱龙;唐霓;余登高

    目的构建中国四川株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核酸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多房棘球绦虫续绦期幼虫RNA获得elp基因的编码序列,定向克隆于pGEM-11zf(+).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后将目的基因亚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ELP鉴定后,纯化无内毒素的重组质粒,电穿孔方法转染哺乳动物细胞COS7.RT-PCR、dot-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鉴定目的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酶切及序列分析证实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编码区已成功地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T-PCR、dot-ELISA和免疫组化证实,重组质粒在哺乳动物细胞COS7中能够表达多房棘球绦虫ELP抗原. 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中国四川株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在COS7哺乳动物细胞中能表达ELP抗原,为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 多房棘球绦虫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李淑萍;陈雅棠

    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属绦虫纲(Class cestode),其成虫寄生于狐等终宿主小肠内,呈扁平多带状小型寄生虫,幼虫寄生于以野生啮齿动物为主的中间宿主,如野鼠等的肝、肺等器官中。流行区家养的食肉动物如猫、狗等可因捕食中间宿主或喂食被Em幼虫感染的动物内脏而感染成为终宿主,排泻虫卵,造成与之接触的人的感染[1]。继绦期幼虫寄生于人体内(多见于肝)浸润迁移生长,类似癌症,危害极大,被视为致命的蠕虫感染之一。Em幼虫寄生所致的疾病称为多房包虫病或多房型棘球幼病(Alveolaris Echinococcosis,AE)。

  • 多房棘球绦虫Em14-3-3抗原编码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曾莉蓉;张鹏;李文桂

    本文介绍了多房棘球绦虫Em14-3-3蛋白,并对Em14-3-3抗原编码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多房棘球绦虫EmⅡ/3抗原研究进展

    作者:杨梅;李文桂

    本文综述了多房棘球绦虫EmⅡ/3基因及表达蛋白EmⅡ/3的抗原性和免疫性,为多房棘球蚴病的疫苗研究和免疫诊断研究提供参考.

  • 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肝泡型包虫病肝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何翼彪;白磊;吐尔干艾力阿吉;季学闻;蒋奕;赵晋明;张金辉;刘文亚;邵英梅;温浩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肝泡型包虫病(HAE)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治疗的21例终末期HAE患者及6例活体肝移植供者临床资料。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3±13)岁。供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40±9)岁。行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15例,活体肝移植6例。所有患者及6例活体肝移植供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及供者术前均行CT平扫、3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及CT血管造影(CTA),根据肝脏二维图像测量全肝体积和供肝体积。采用数字化肝脏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再次测量全肝体积和供肝体积,设计肝脏切除平面并进行个体化虚拟手术。于肝移植术中对实际全肝体积和供肝体积进行测量后计算术前评估肝体积误差率。肝体积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供肝体积误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三维重建模型可清楚显示肝内解剖关系,且与术中所见一致。15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患者及6例活体肝移植供者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计算的供肝体积为(766±197)ml,明显小于二维测量法的(833±243)ml(t=-3.674,P<0.05)。与术中测量的实际供肝体积(955±194)ml相比,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计算的供肝体积的平均误差率为(6±1)%,明显小于二维测量法的(13±2)%(t=-14.346,P<0.05)。三维重建测量的供肝体积与术中实际供肝体积呈正相关(r=0.967,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12 d死于急性肾衰竭,其余未出现肝衰竭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CT三维重建见所有移植肝增生良好,肝内各脉管吻合口通畅。结论肝移植治疗终末期HAE术前评估以及手术规划过程中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成功率,取得良好的疗效。

  • 臀部肌肉包虫病误诊一例

    作者:黄辉健;钱建荣;琻勇;李中兴;艾克拜尔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有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组织器官所致.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免疫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作者: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目的:动态观察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免疫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将疫苗采用鼻腔内接种免疫BALB/C鼠,在免疫后0、2、4、6、8、10、12、14、16和18周各剖杀4只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mAg或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γ、TNF-α和IL-4水平,同时设有PBS对照.结果:疫苗接种组的IL-2、IFN-γ、TNF-α和IL-4分别在免疫后4~8周、2~8周、2~8周和6~10周升高,分别在免疫后6、6、4~6和8周达高水平.结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在免疫早期(2~8周)即可诱导小鼠产生一个TH1型保护性免疫反应.

  • pCD-Em10对泡球蚴感染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作者:李文桂;朱佑明;王鸿

    目的:探讨pCD-Em10免疫对泡球蚴感染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pCD-Em10肌肉注射免疫BALB/c鼠,免疫后8周用Em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计算减蚴率;取脾并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用EmAg或ConA刺激培养脾细胞,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γ、TNF-α和IL-4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的凋亡发生率,同时设有BCG和PBS对照.结果:pCD-Em10免疫组的减蚴率为71.17%,脾CD4+ T细胞亚群显著增加,IFN-γ和TNF-α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结论:pCD-Em10可诱导泡球蚴感染小鼠产生一个保护性的免疫反应.

  • 泡球蚴感染青藏高原野生田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展;胥瑾;王海久;周瀛;任利;阳丹才让;侯立朝;樊海宁

    目的 探索青藏高原野生田鼠是否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60只实验野生田鼠分为A组(皮下注射接种感染组)、B组(开腹肝穿刺注射感染组)、C组(经皮肝穿刺感染组),每组20只.感染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感染率、病死率.造模成功田鼠处死后分别从病灶浸润带、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液化部分、病灶边缘、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包虫病灶的病理结构.从感染病灶中提取原头节,进行体外培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成功率分别为60%、80%、7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4.138,P=0.126).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病死率分别为5%、20%、15%,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201,P=0.107).将造模成功的田鼠病灶切片,从浸润带(灶旁2~3 mm)、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无液化部分)、液化部分、病灶边缘(不含正常组织)、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镜下可见被红染囊泡的角质层较薄、不连续,囊泡外可观察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所有切片中均未发现原头节.随后将病灶组织体外培养并染色,可发现大量存活原头节,不着色且有活动性.结论 本研究证实高原野生田鼠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皮下接种感染泡球蚴是一种较合适的造模方法.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b-EmⅡ/3-Em14-3-3疫苗诱导BALB/c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

    作者:杨梅;李文桂;刘兴超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绦虫(Em)重组Bb-EmⅡ/3-Em14-3-3疫苗免疫和Em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用重组Bb-EmⅡ/3-Em14-3-3疫苗分别通过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黏膜接种以及口服接种免疫BALB/c小鼠,双歧杆菌(Bb)液和磷酸盐缓冲液(PBS)为对照,12周后,用50个Em原头蚴腹腔注射进行攻击,攻击感染18周剖杀小鼠,检获泡球蚴组织,称取重量,计算减蚴率;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 疫苗免疫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黏膜接种、口服接种)小鼠检获泡球蚴重量[(0.77±0.52)、(0.87±0.60)、(2.17±0.50)、(3.06±0.15)g]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3.54±0.32)g,P<0.05或<0.01].疫苗免疫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黏膜接种、口服接种)小鼠脾CD4+T细胞亚群[(28.2±2.5)%、(25.0±2.7)%、(24.0±1.3)%、(23.0±1.8)%]显著高于PBS对照组[(16.1±2.2)%,P均<0.01];各疫苗免疫组小鼠CD8+T细胞亚群水平均轻微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6,P>0.05).皮下注射组小鼠CD4+T细胞亚群高于肌肉注射组、鼻腔黏膜接种组和口服接种组(P均< 0.05).结论 CD4+T细胞亚群在Em重组Bb-EmⅡ/3-Em14-3-3疫苗诱导的小鼠抗Em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疫苗皮下注射是一种较好的免疫途径.

109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