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修复材料
目的制备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nano-HAp/Collagen,NHAC)复合材料,并检测骨修复性能.方法采用仿生方法制备NHAC复合材料.结果 NHAC复合材料成分与微结构具有同天然骨类似的某些特征.复合材料的矿物含量约为50%,矿物相为含有碳酸根的羟基磷灰石,结晶度低,晶粒尺寸为纳米量级.矿物相均匀沉积在Ⅰ型胶原蛋白基质上.NHA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表现为各向同性,其显微硬度可以达到骨皮质显微硬度的下限.用颗粒型NHAC材料压制成的致密种植体植入骨髓腔后,界面层可发生溶解-再沉积的动态快速更新过程.巨噬细胞可在种植体表面或深入种植体内部通过吞噬和胞外降解方式吸收种植体材料.种植体表面及内部被吸收后,伴随有新骨的沉积,这一现象类似骨组织的重塑过程,可使NHAC种植体整合入活体骨的新陈代谢中并终为自体骨组织所取代.结论 NHAC是生物活性材料,种植体与骨组织可形成界面化学键合.
关键词: 仿生合成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 -
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简称人工骨)植入后骨愈合的时间和骨修复效果,探讨人工骨在骨科临床的应用范围.方法:于2003-03/2005-03选择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折后骨缺损患者32例,骨不连患者5例,骨肿瘤患者4例,腰椎峡部裂患者4例.均符合本临床试验所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X射线片确诊,患者均知情同意.①骨折后骨缺损患者:均为四肢各部位粉碎性骨折,经切开复位后有骨缺损,采用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处.②骨不连患者:将骨折端瘢痕及硬化骨切除、髓腔打通后,植入人工骨.③良性骨肿瘤患者:将病骨刮除后植入人工骨.④腰椎峡部裂患者:在减压,RF复位、内固定后有2例行自体骨与人工骨混合植入,1例左侧行自体骨、右侧行人工骨植入,另1例在原来行自体骨植骨基础上因愈合欠牢固,而在原植骨处加植人工骨.结果:42例患者获得随访.①骨折后骨缺损患者29例,25例在术后2~7个月先后达临床愈合.另4例中,1例尺骨缺损植人工骨处术后2年尚无骨痂形成,术后2年9个月骨缺损处愈合;1例胫骨中上段粉碎骨折于术后15个月见原骨缺损植人工骨处骨痂形成不多.其余2例为术后过早负重,发生钢板断裂,给予重新手术复位、固定.②骨不连患者5例,有2例于术后9个月愈合,3例单纯植人工骨者未愈,其中2例再手术行自体骨移植,术后1年愈合.③良性骨肿瘤患者4例,骨囊肿2例术后未见复发.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术后再次手术,改行自体骨移植.④腰椎峡部裂患者4例,3例术前腰腿痛症状消失,复查X射线片见原峡部断裂影消失.1例仍感下肢麻痛,复查X射线片见植骨愈合欠佳.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能,植入体内具有良好的骨传导作用,可用于四肢粉碎性骨折所致的骨缺损;因其不具备骨诱导成分,对于骨不连、良性骨肿瘤等所致骨缺损,宜将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和自体骨混合使用.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 骨缺损 骨移植 -
兔腰椎间应用可注射型n-HA/Col骨材料融合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ol)复合骨材料在兔腰椎椎间缺损区的融合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6 只,通过经腹腔腰椎前路手术建立L5/6、L6/7和L7/S1节段椎间缺损的实验模型,其中L5/6椎间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阴性对照组;L6/7椎间缺损区植入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材料,作为实验组;L7/S1椎间缺损区植入固体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材料,作为阳性对照组.所有的动物在术后当日均进行放射学检查,分别在术后4、8、12、16 周4 个时间点处死4 只动物,获取腰椎标本,评估植入材料融合情况;行X线和CT 扫描三维重建观察椎间融合形态;Masson染色结果应用Image-proplus 6.0软件计算不同区域骨组织与所在区域的比值,分析椎间融合组织结构.结果 术后当日CT 显示造模成功.术后4、8、12、16 周影像学和组织学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延长,L6/7 和L7/S1 椎间成骨逐渐增强,两者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而L5/6椎间未见明显的成骨影像.结论 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在兔椎体间融合效果确切.
关键词: 可注射骨材料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 腰椎 椎间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