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和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此次所收治的90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同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8%(88/90),术前动脉狭窄为(73.9±9.6)%,术后残余狭窄为(13.7±4.9)%。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发生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闭塞2例、高灌注1例。随访6~12个月,平均为(10.5±1.0);血管再狭窄15例,占1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发生率为5例,占5.6%。结论临床上,对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近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 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介入 安全性 -
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血管直径和形态,残余狭窄率<10%.2例患者颈动脉支架于球囊扩张后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7例患者使用保护伞收集到多枚淡黄色粥样硬化斑块,1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于手术中使用球扩支架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患者术后NIHSS评分低于术前(P<0.05).结论 充分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准备工作,合理利用血管内支架介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对缺血性脑卒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介入在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在手术前后的NISHH评分差异明显(t=6.66,P<0.05).结论: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针对缺血性脑卒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血管支架介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
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分析
目的 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探讨.方法 抽取86例患有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微弹簧圈栓塞疗法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方式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方式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36例,予微弹簧圈栓塞的作对照组,予微弹簧圈栓塞联合血管内支架辅助的作研究组,分析两组疗效、治疗相关指标、预后、并发症、复发等。结果研究组进行性头痛、嗜睡、动眼神经麻痹等8.33%、5.56%与2.78%,均比对照组27.78%、25.00%与19.44%少(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50.36±4.73) min、住院时间(8.13±1.64)d均比对照组(66.24±5.36)min(、13.57±1.82)d少(P<0.05);同时随访1年研究组再出血5.56%、载瘤动脉狭窄2.78%等并发症比对照组25.00%、8.33%少(P<0.05);随访1年和2年研究组复发率11.11%、16.67%均比对照组30.56%、38.89%少(P<0.05);随访2年内研究组动脉瘤的完成闭塞率83.33%,比对照组63.89%高(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予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预后生活质量良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