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结合针灸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孔维民;王吉侯

    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低位直肠癌患采用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结合针灸治疗,术后常规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无直肠穿孔,病理示2病例环周切缘均为阳性,全部患者无死亡,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为,能气时间为,腹胀3例,无切口感染,5天后拔尿管无尿潴留发生;平均随访12个月,会阴切口无裂开、膨出、感染和盆底疝的发生。结论:低位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可以降低肿瘤环周切缘阳性率和肠穿孔率,术后针灸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并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 柱状对比传统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尧

    目的 探讨柱状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CAPR)和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80例,分为柱状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即CAPR组,44例;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即APR组,36例.根据2组患者的随访资料及临床病理,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在肠壁的位置、肿瘤下缘距离肛门的长度、术前是否化疗、TNM分期、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出现几率、术后生存率、环周切缘阳性率、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率等数据.结果 CAPR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骶前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与AP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直肠穿孔、CRM阳性、骶尾骨不适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R组手术后并发炎症发生率为20.45%,APR组为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PR组术后转移率为9.68%,APR组术后转移率为22.22%,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后复发及总体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APR相比较,CAPR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能够更好地降低环周切缘阳性率和局部复发率、减少术中穿孔,但CAPR术后出现男性性功能障碍、骶尾骨不适发生率高于APR,还需要继续进行观察研究.

  • 腹腔镜经腹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作者:池畔;陈致奋;林惠铭;卢星榕;黄颖

    目的 评价腹腔镜经腹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通外科于2010到2011年期间对6例距离肛缘3 cm以内的T3~T4期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经腹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在腹腔镜直视下经腹切除肛提肌,会阴部操作时未翻转患者的体位.其中3例患者应用人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行盆底重建.结果 全部操作均成功完成,无术中并发症、腹腔镜相关并发症及中转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86.7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01.7 ml.所有标本均呈柱状,标本上的肛提肌均附着在直肠系膜上,环周切缘均为阴性.应用人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重建盆底者未见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经腹切除肛提肌、不改变患者体位行人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重建盆底是可行的.该术式极大地简化了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这一巨创、繁杂的术式,并具有肿瘤学效果好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 柱状(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

    作者:王振军;韩加刚

    针对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较高的缺点,近年来提出了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CAPR)的手术方法,也称为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从目前研究来看,该术式可以降低直肠癌手术的环周切缘阳性率和肿瘤穿孔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从而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些热点问题,如盆底的重建方法、会阴部手术操作的体位、腹腔镜技术的联合应用、术后的会阴疼痛以及术后泌尿生殖神经损伤的并发症等.在临床实践和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个体化CAPR技术有望在保证根治性的前提下,减少患者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腹腔镜下直肠癌柱状经腹会阴切除术9例

    作者:谢忠士;刘铜军;张海山

    针对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肿瘤学效果不理想,Holm等[1提出了柱状APR(cylindrical APR,CAPR),在俯卧位下行广泛的会阴部切除,使标本成为无狭窄腰部的圆柱状,增加远端直肠癌周组织的切除量,降低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阳性率、术中肠穿孔率和局部复发率,但术中需将患者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再经会阴部切除肛提肌,并需切除尾骨或部分骶骨才能和腹部手术“会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在2012年1-11月间采用腹腔镜下CAPR治疗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避免了术中变换患者体位,降低了会阴部手术的难度.现报告如下.

  • 肥胖直肠癌患者行腹会阴双腹腔镜联合柱状切除术

    作者:谢忠士;张海山;侯睿智;苏妍卓;李国昌

    柱状经腹会阴切除术是在俯卧位下行广泛的会阴部切除,使标本成为无狭窄腰部的圆柱状的术式,可增加远端直肠癌周围组织的切除量,降低环周切缘(CRM)阳性率、术中肠穿孔率和局部复发率[1]。国内学者对该术式进行了改良,利用腹腔镜技术自腹腔内在肛提肌起点处进行切开,手术标本获得了相同的效果[2-3]。虽然该项改良避免了术中患者体位的变换,且可降低大部分患者CRM阳性率,但是对于肥胖男性骨盆狭小患者,单纯腹腔内切断肛提肌并不能降低会阴部操作的难度,有时甚至会影响术后标本的质量。借鉴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TME)的手术理念,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在2015年11月16日为1例男性肥胖直肠癌患者成功施行腹会阴双腹腔镜联合柱状切除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 低位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针刺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孔维民;王吉侯

    为探讨低位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针刺干预治疗的临床价值,将72例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补液,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并早期给予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术后给予针刺干预治疗,对照组术后不给予针刺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治疗组在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通气时间及腹胀、创口感染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术后第7天前白蛋白(PA)浓度、淋巴细胞总数(TLC)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进行针刺干预治疗能促进患者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其免疫功能,而且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