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脏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脾脏恶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1980~2008年共收治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脾脏恶性肿瘤患者7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38~55岁,中位年龄45岁.脾恶性淋巴瘤4例,纤维肉瘤2例,肝细胞癌脾转移1例.病理类型均为术后确诊.
-
脾脏恶性肿瘤外科治疗13例报告
目的 总结脾脏恶性肿瘤诊治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脾脏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结果 术前B超和CT确诊率为92.3%(12/13).术后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和淋巴肉瘤6例,血管肉瘤3例,纤维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1例,转移性肝细胞癌1例.术后生存5年以上3例,均为早期病例.结论 影像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提高脾脏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腹腔镜技术在脾脏恶性肿瘤的诊疗经验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脾脏恶性肿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复习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行外科手术治疗的51例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腹组(n=18)和腹腔镜组(n=33)2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比较开腹组及腹腔镜组围手术期各指标差异,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情况)以及术后情况(住院时间,进食时间,以及胰瘘、再出血、腹腔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是否镇痛等).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103.64±16.92) min比(144.44±31.10) min,P=0.000],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M(Q25,Q75)为60 (50,100)]较开腹组[M(Q25,Q75)为150 (115,210)]明显减少(P=0.000),且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开腹组明显缩短[(13.61±9.91)d比(9.03±3.09)d,P=0.017],腹腔镜组出现发热及肺部感染人数较开腹组明显减少(P=0.010及P=0.003).结论腹腔镜技术在脾脏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中是可行的,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使手术时间缩短,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