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杂志
Ophthalmology in China 안과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4469
- 国内刊号: 11-302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北京市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视网膜血管直径的五年变化
目的 观察北京市4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视网膜血管直径的5年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设计 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眼病研究”5年随访人群中随机选取506人.方法 采用定量测量软件(Singapore I Vessel Assessment,SIVA3.2)对506例受检者随机一眼的彩色眼底照片中的视网膜血管直径进行测量.测量分区:距视盘边缘0.5~1 PD之间的环形区域为B区,距视盘边缘0.5~2 PD之间环形区域为C区.比较受检者基线与5年随访时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的相关因素.主要指标 B区和C区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当量(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当量(CRVE)、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AVR)、视网膜动脉平均直径(MWa)、视网膜静脉平均直径(MWv)、视网膜动脉直径的标准偏差(STDWa)和视网膜静脉直径的标准偏差(STDWv)、视网膜动脉长度直径比(length-diameter ratio arteriole,LDRa)和视网膜静脉长度直径比(length-diameter ratio venule,LDRv).结果 506例受检者中348例(68.9%)基线和5年随访时均获得了可评价的眼底照片.与基线时相比,5年后的B区CRAE、CRVE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C区CRAE、CRVE均明显增大(P均=0.001);5年后的B区和C区AVR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5年后的视网膜B区和C区MWa、MWv均明显减小(P均=0.000);B区STDWa、STDWv明显增大(P均<0.05);C区STDWa、STDWv无明显变化(P均>0.05).5年后的视网膜LDRa、LDRv均明显增加(P均=0.000).多因素分析表明,MWa的变化与年龄相关(r=0.105,P=0.041);CRVE(r=5.733,P=0.029)、MWv(r=3.210,P=0.020)的变化与吸烟相关;STDWv的变化与高血脂相关(r=-0.204,P=0.023);LDRv的变化与冠心病相关(r=5.088,P=0.044).结论 40岁以上中老年人5年后视网膜动静脉均逐渐变细,动静脉比值相对稳定.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变化与吸烟、高血脂、冠心病等全身因素相关.
-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用于囊膜支撑力不足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对囊膜支撑力不足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行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IOL植入术患者41例(42眼).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术后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及屈光状态.术后随诊3~36个月,平均(12.1±9.0)个月.主要指标 并发症、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结果 术后并发症包括前房渗出3例(7.1%),轻度前房或玻璃体积血4例(9.5%),一过性高眼压6例(14.3%)和低眼压8例(19.1%),IOL夹持2例(4.8%),IOL襻暴露1例(2.4%).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LogMAR)及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93±0.75和0.21±0.23,与术前裸眼视力(1.69±0.38)及佳矫正视力(0.35±0.2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Z=-5.652,P=0.000;t=6.290,P=0.000).末次就诊时术眼屈光不正平均球镜度数(0.85±0.47)D,散光平均柱镜度数(1.20±0.51)D.结论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IOL植入术后IOL稳定性良好,对无囊膜支撑的患者安全有效.
-
国内学者眼科领域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在SCI期刊的发表情况
目的 统计分析目前国内学者在SCI期刊发表的眼科领域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情况,为今后发表此类研究提供参考.设计 描述性研究.研究对象 在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三大数据库中收录的所有眼科领域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三大数据库.检索时,限定研究对象为人类,语言为英语,检索时间截止到2017年1月30日.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及全文,排除重复及不相关研究,将终符合条件的研究按作者来源、发表年限、疾病类型等进行归类分析.主要指标 作者来源、发表年限、疾病类型.结果 三大数据库共检索到10 551条题录(PubMed 4214,EMBASE 6155,Cochrane library 182).排除重复及不相关研究后,终符合条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442篇.此类研究早发表于2004年,按年发表量排名,前三名分别是:2015(100篇,22.62%)、2014(91篇,20.59%)、2016(90篇,20.36%).共有来自52个城市的作者参与发表过此类研究,前三名城市分别是:上海(95篇,21.49%)、北京(45篇,10.18%)、广州(38篇,8.60%).共有126种杂志发表此类研究,前三名杂志分别是:PLoS One (79篇,17.87%)、Molecular Vision(16篇,3.62%)、BMC Ophthalmology(15篇,3.39%).研究内容以视网膜疾病多,前三名疾病分别是:视网膜疾病(168篇,38.01%)、青光眼(95篇,21.49%)、屈光手术(47篇,10.63%).定性系统评价17篇(3.85%),Meta分析425篇(96.15%).在Meta分析中干预性研究177篇,观察性研究248篇,后者以基因相关研究(137篇)、危险因素(84篇)为主.结论 国内学者在眼科领域系统评价发表量逐年增多,作者主要集中于国内大城市,尤其是上海和北京,研究热点主要是视网膜疾病、青光眼,非干预性研究发表量已超越干预性研究,其中以基因相关研究及危险因素研究为主.
-
干眼患者眼睑刷上皮病变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目的 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眼睑刷区域的解剖结构,分析干眼患者眼睑刷上皮病变的特点.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纳入2017年1月至9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干眼患者90例和无干眼的正常对照79例.方法 用含有荧光素钠和丽丝胺绿的混合染色试纸对正常对照组和干眼组眼睑刷区域进行染色并对上皮病变情况进行分级,然后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对眼睑刷区域上皮病变深度、炎性细胞数量和上皮下血管数量进行观察,采集图片并分析.主要指标 眼睑刷染色分级,眼睑刷区域上皮病变深度、炎性细胞数量和上皮下血管数量.结果 对照组眼睑刷上皮病变者51例(64.5%),干眼组眼睑刷上皮病变者86例(95.6%)(x2=24.35,P<0.005).在正常对照组中,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眼睑刷区域,上皮层病变深度为0μm者16例(20.2%),无点状高反光物质者26例(32.9%),上皮层下血管数量正常者10例(12.6%).干眼组中者,上皮层病变深度为0μm者5例(5.5%),无点状高反光物质者20例(22.2%),上皮层下血管数量正常者19例(21.1%).两组上、下睑眼睑刷上皮病变深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2.20,P<0.05).干眼组,上睑眼睑刷上皮病变深度、上皮层表面炎性细胞数量与角膜染色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333、0.304,P<0.05),上睑眼睑刷上皮病变深度与Schiemer Ⅰ数值之间呈负相关(r=-0.272,P=0.050),上下睑上皮层下血管数量与脂质层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326、0.497,P<0.05).下眼睑眼睑刷上皮病变深度与眼睑刷染色分级之间呈正相关(r=0.616,P=0.025).结论 共聚焦显微镜可对干眼患者眼睑刷区域的组织形态进行活体、无创观察.干眼患者眼睑刷上皮病变程度与干眼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
CXCL12/CXCR4轴调节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CXCL1 2/CXCR4轴与VEGF-A家族及角膜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24只小鼠.方法将小鼠分为三组,每组8只.采用标准三针缝线法诱导小鼠出现角膜新生血管,1组为缝线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组,2组为缝线联合平衡盐溶液结膜下注射组,3组为缝线联合AMD 3100结膜下注射组.观察7天后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XCR4表达,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法检测CXCL12/CXCR4以及VEGF-A、VEGFR-1的表达,免疫荧光分析检测新生血管侵入的面积.主要指标 CXCR4表达,CXCL12/CXCR4以及VEGF-A、VEGFR-1的表达,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 在缝线模型组,CXCL12 (0.40±0.01μg)、CXCR4(0.40±0.03 μg)、VEGF-A(0.99+0.39 μg)、VEGFR-1(0.91+0.45 μg)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在结膜下注射AMD3100组中CXCL12(0.20±0.02 μg)、CXCR4(0.28±0.07μg)、VEGF-A(0.64+0.20 μg)及VEGFR-1(0.64+0.25 μg)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CXCL1 2/CXCR4的表达增多与免疫荧光显示的新生血管面积增大一致(1.00±0.22).结论 CXCL12/CXCR4通过VEGF-A参与角膜新生血管生成,AMD3100可望用于控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
河北省眼科医院2012-2016年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就诊构成分析
目的 回顾河北省眼科医院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简称青睫综合征)的患病情况以及门诊就诊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至2016年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管理系统登记的所有青睫综合征患者286例.方法 回顾河北省眼科医院该时间段门诊及住院管理系统中登记的青睫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发病年龄、男女比例、季节分布、就诊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指标 性别、初诊年龄、年患病率、发病季节、就诊频次.结果 近5年就诊的青睫综合征患者286例527人次.男性166人(58.0%),女性120人(42.0%).初次就诊的平均年龄(40.1±15.1)岁,其中20~60岁81.9%,20岁以下及60岁以上者分别占5.6%和12.6%.男性(39.5±15.6岁)和女性(41.0±14.3岁)的初次就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415).5年累积发病率为16.9/10万,年发病率为3.40/10万.夏季的就诊频次高于其他季节(P=O.006).5年的年就诊人数及人次无明显变化,72.1%的患者年平均就诊次数少于2次.结论 河北省眼科医院青睫综合征以男性居多,主要集中于20~60岁人群,夏季多发.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意义:Meta分析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设计 Meta分析.研究对象 单纯Ⅱ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并阅读参考文献以期纳入充足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改变效应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漏斗图和Egger's检验发表偏倚.主要指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果 纳入11项研究,包括982例DR患者、1224例单纯Ⅱ型糖尿病患者和683例健康对照人群.Meta分析结果表明,DR患者的NL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SMD (95% CI)=0.90(0.36,1.44),P<0.001]和单纯Ⅱ型糖尿病患者[SMD(95% CI)=0.69(0.41,0.97),P<0.001].亚组分析结果表明NLR水平在非增生性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ta分析结果表明,DR患者的NLR水平明显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风险的预测因子,可能为DR的临床诊断和管理提供依据.
-
Icare回弹式家用眼压计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眼压测量的一致性分析
目的 研究Icare回弹式家用眼压计(Icare Home)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测量眼压的一致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52例(52眼).方法 同时用Icare Home眼压计和Goldmann压平眼压计进行眼压测量,对两者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并对两者的眼压测量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主要指标 眼压.结果 Bland-Altman 分析显示,GAT测量值与Icare Home测量值的差值平均值为1.10 mmHg,95%可信区间为(-3.10~5.40)mmHg.Icare Home和GAT眼压数据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r=0.789,P<0.001).结论 Icare回弹式家用眼压计和Goldmann压平眼压计眼压测量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血清抗视网膜抗体的检测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autoimmuneretinopathy,AIR)患者血清抗视网膜抗体(anti-retinal antibodies,ARA)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疑似AIR患者、健康人对照及其他视网膜病变对照包括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双眼葡萄膜炎、白点综合征患者.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5月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临床疑似AIR患者17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RP患者18例、双眼葡萄膜炎患者9例、白点综合征患者6例作为其他视网膜病变对照组.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受检者血清ARA,比较各组的阳性率及差异.主要指标 血清恢复蛋白(recoverin),烯醇化酶α(α-enolase),碳酸酐酶Ⅱ (carbonic anhydraseⅡ,CAⅡ),塌陷反应介导蛋白5(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 5,CRMPS)抗体.结果 临床疑似AIR组、其他视网膜病变对照组及健康人部分受试者血清中均有不同种类ARA检出.一种或两种以上抗体表达阳性率在临床疑似AIR组分别为76.5%及64.7%,在其他视网膜病变对照组分别为54.5%及30.3%,在健康受试者分别为33.3%及0%.RP患者抗体阳性率为33.3%.各组中以α-enolase及CA Ⅱ抗体表达阳性率高;recoverin抗体特异性存在于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患者(cancer-associated retinopathy,CAR)血清中.结论 临床疑似AIR患者血清中ARA存在率较高,明显高于健康人及RP患者;二个以上AR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视网膜病变,故对该疾病具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血清ARA的存在必须与临床体征结合才能确诊AIR.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 抗视网膜抗体 -
先天性泪囊突出的CT影像特征及治疗
目的 探讨先天性泪囊突出的CT影像特征及其对治疗方式选择的指导作用.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先天性泪囊突出患儿24例(38眼).方法 分析患儿的CT影像特征,总结其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主要指标 CT影像特征、治疗方式、术后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CT显示患侧泪囊区呈类圆形囊性低密度肿物影像,骨性鼻泪管扩大,伴有或不伴有下鼻道肿物.5例(5眼,13.2%)行保守治疗2周后肿物消失.19例(33眼,86.8%)伴发急性泪囊炎、呼吸窘迫或经保守治疗2周后无效而手术治疗.其中,无下鼻道肿物的5例(8眼,21.1%),局麻下泪道探通术后内眦肿物消失.存在下鼻道肿物的14例(25眼,65.8%),全麻下鼻窦内窥镜下造口术,术后内眦及下鼻道肿物全部消失.结论 CT检查不仅可清晰显示先天性泪囊突出的解剖特征,也为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影像学支持.
-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中低度角膜规则散光的短期疗效
目的 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矫正中低度数角膜规则散光的有效性及其在囊袋内的旋转稳定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中低度角膜规则散光患者59例(94眼).方法 2017年4月至12月就诊的白内障患者59例(94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型号:AT1BH~AT4BH)植入治疗,将IOL散光轴标记线(小屈光力方向)与角膜散光大屈光力方向重合,从而降低全眼残余散光.观察和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地形图)、术后全眼残余散光(电脑自动验光)、IOL轴位(裂隙灯检查)及其并发症的情况.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术后全眼残余散光、IOL轴位、并发症.结果 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分别为(1.48±0.50)D和(1.43±0.47)D(Z=-0.49,P=0.62);术后3个月全眼残余散光(0.38±0.29 D)低于术前角膜散光(U=131.50,P<0.0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83±0.13)高于术前(0.20±0.11)(Z=-8.69,P<0.01).术后3个月,术眼IOL轴位与预定轴位的偏差平均2.83°±2.08°,其中轴位偏差≤8°者94眼(100%),轴位偏差≤5°者83眼(88.3%),轴位偏差≤3°者64眼(68.1%).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内均未出现并发症.AT1BH组、AT2BH组、AT3BH组、AT4BH组的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均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3个月全眼残余散光均低于术前角膜散光(P均<0.05),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裸眼视力(P均<0.05),术后3个月IOL轴位旋转均≤8°.结论 Toric IOL能有效矫正合并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提高裸眼远视力,并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
OCT检测Bruch膜开口-盘沿小宽度在鉴别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生理性大视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通过Bruch膜开口-盘沿小宽度(Bruch's membrane opening-minimal rim width,BMO-MRW)鉴别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生理性大视杯的价值.设计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 2018年4-5月北京同仁医院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检查的正常人56例(93眼)、生理性大视杯32例(38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5例(89眼).方法 SD-OCT进行视盘星状扫描,BMO-MRW定义为Bruch膜开口到内界膜的短距离(μm),使用海德堡固有软件分别测量12个象限上BMO-MRW值,并进一步分为上方、颞侧、下方及鼻侧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上方(181.5±71.2)、颞侧(133.8±55.0)、下方(178.9±71.7)及鼻侧(180.9±78.4)的BMO-MRW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及生理性大视杯组(P均<0.001),生理性大视杯组各个象限的BMO-MRW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下方、上方、鼻侧及颞侧的BMO-MRW对生理性大视杯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鉴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P<0.00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0.03,0.84±0.04,0.79±0.04及0.72±0.05.结论 BMO-MRW可做为评估和鉴别生理性大视杯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重要的临床参数.
-
化脓性角膜溃疡角膜移植术后感染复发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化脓性角膜溃疡行角膜移植术后复发特征、治疗及转归.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市普仁医院因化脓性角膜溃疡行角膜移植术的292例(292眼)患者.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后者204例(204眼),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后者88例(88眼).方法 对292例(292眼)患者中术后早期(3个月)复发的1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率、复发时间、复发表现及处理进行分析,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特点及其处理之间的关系.主要指标 临床特征、复发率、复发时间、复发表现及处理.结果 角膜移植术后感染总复发率5.1%(15/292例).PK术后复发率3.9%(10/204例),LK术后复发率5.7%(5/88例).复发时间在4~90天,早期4~15天12例,平均(9.3±4.2)天,晚期16~90天3例,平均(47.0±30.6)天.复发部位:植床、植片8例,植床及角膜层间2例,植床、植片及前房积脓3例,植床、植片、前房积脓、玻璃体混浊3例.8例植床、植片感染复发患者中,5例行PK术,3例行眼内容剜除术.2例LK术后角膜层间积脓患者行角膜植床碘烧,1例感染控制,1例再次复发,行PK术感染控制.2例植床浸润、前房积脓、玻璃体轻度混浊患者行PK术后感染复发,行眼内容剜除术.3例植床、植片浸润及前房积脓患者,1例前房冲洗+机化膜切除术后感染复发,行眼内容剜除术;1例PK术后感染控制;1例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DALK)术后感染复发,行眼内容剜除术.终保留眼球7眼(46.7%).随访3~12个月,保留眼球的7眼中,矫正视力<0.02 3眼,0.02~0.1 2眼,0.2~0.5 1眼,>0.5 1眼.结论 化脓性角膜溃疡行角膜移植术后感染复发的治疗根据病变部位及程度而异,多数患者视功能预后差.
-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短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6例(37眼).方法 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手术.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观察眼压、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间接检眼镜、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黄斑裂孔直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测量术前及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包括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L)、外丛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OPL)、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BCVA与术前BCVA、AL、年龄、黄斑裂孔大小等的关系.主要指标 裂孔闭合率,BCVA,视网膜厚度.结果 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100%.术前、术后平均BCVA (LogMRA)分别为1.23±0.64和0.28±0.17(P<0.05).SD-OCT测量术后黄斑区鼻侧和颞侧的RNFL、GCL、IPL、INL厚度明显变薄(P均<0.05);黄斑区鼻侧和颞侧OPL、ONL、RPE厚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BCVA与术前BCVA(r=0.641)、黄斑裂孔小直径(r=0.662)、白内障手术(r=0.438)、黄斑区鼻侧RNFL厚度变化(r=0.349)、黄斑区鼻侧IPL厚度变化(r=0.383)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黄斑裂孔能改善术后BCVA.术前BCVA、黄斑裂孔小直径、白内障手术、黄斑区鼻侧RNFL厚度变化、黄斑区鼻侧IPL厚度变化是影响术后BCVA的因素.
-
黏小管成形术治疗双眼难治性激素性青光眼一例
男性,24岁.因双眼多次抗青光眼术后4年眼压控制不佳半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8年,目前每日口服甲泼尼龙片4 mg.2012年11月因双眼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行双眼Express钉植入术.18个月后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引流阀植入术.2年后行右眼滤过泡分离并前房成形术.否认心脑血管、肺、肝、内分泌系统等疾病史.自述硫唑嘌呤过敏史,否认食物过敏史.否认外伤史、传染病史、输血史.否认类似疾病及家族遗传疾病史.目前双眼用贝美前列素、布林佐胺、溴莫尼定滴眼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矫正视力0.25.眼压:右眼44.9mmHg,左眼38.4 mmHg.
关键词: -
成年人淋球菌性尿道炎合并结膜炎一例
女性,21岁.主诉右眼红肿、伴有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3天,首诊于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近期有非婚性生活史,尿道口出现少量脓性分泌物10天左右.平时有不洗手即佩戴隐形眼镜的习惯.查体:全身系统检查无异常,妇科检查见革兰阴性双球菌.眼科查体:裂隙灯检查见右眼结膜充血、水肿伴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其中右眼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及水肿严重,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图1),左眼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双眼角膜透明,视力无影响.查体见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实验室检查:右眼结膜囊分泌物涂片行吉姆萨染色,同时将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床旁取材后即刻接种于血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置于CO2环境下培养.涂片镜下见到大量革兰阴性双球菌,见吞噬现象(图2),细菌培养48小时后可见中等大小、似水滴状凸起、光滑湿润、透明的菌落,涂片革兰染色为阴性双球菌(图3A).生化反应:氧化酶(+),触媒(+),经质谱(法国梅里埃,VITEK MS)鉴定为淋病奈瑟菌(图3B).患者行妇科检查见阴性双球菌,结合眼部涂片及质谱鉴定为淋球菌.诊断:淋球菌性尿道炎合并结膜炎.治疗:患者属于过敏体质,自述对头孢类药物过敏,使用克林霉素和甲硝唑联合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一小时一次,溴芬酸钠滴眼液和氧氟沙星眼膏早晚各一次.第二天结膜囊脓性分泌物开始减少,3周后眼部红肿消失,分泌物消失.
关键词: -
Terson综合征二例
病例1 男性,52岁.以“头部摔伤后左眼视力下降3个月”就诊.3个月前头部摔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约1周后出现左眼视物不清,未行眼部检查及治疗.既往发现高血压3个月,否认糖尿病病史.眼科查体:视力:右眼:0.14,矫正0.5,左眼:手动/10 cm,矫正不提高.眼压:右眼17 mmHg,左眼15 mmHg.双眼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角膜光滑透明,前房深浅正常,房水清,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晶状体浑浊.散瞳查眼底:右眼玻璃体混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玻璃体大量陈旧性积血,眼底窥不入(图1A).眼部彩超示:左眼玻璃体内可见弱中点状及带状回声,动度(++),后运动(++),眼底球壁回声不均匀增厚,可见带状隆起.诊断为:左眼玻璃体积血(Terson综合征)双眼白内障.于2018年1月29日行左眼玻璃体切除术,术中见玻璃体大量陈旧性积血,清除后见黄斑前膜,撕除前膜清除膜下出血,玻璃体内消毒空气填充,术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2018年2月1日出院时视力:右眼:0.1,矫正0.4,左眼:0.3,矫正不提高.出院时彩色眼底像示玻璃体及黄斑区积血清除,视网膜前少量积血(图1B).
关键词: -
艾滋病相关眼病门诊教学思考
门诊教学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艾滋病相关眼病的教学中,门诊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个性化诊疗思维、全面系统认识艾滋病相关眼病,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理解职业精神和职业行为.
-
小梁切除术可以回归其内引流本质吗?
1968年Cairns设计小梁切除术的初理念是希望房水经小梁切除断端流入Schlemm管而达到内引流降低眼压,但随后的研究发现该手术大部分成功的患者都存在明显的滤过泡,目前普遍认为其属于外引流滤过性手术.历经50年的发展及改良,联合抗代谢药物使用和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已较为完美,一直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主流术式,但术后远期滤过泡瘢痕化仍是小梁切除术远期疗效的大挑战.为减少此术式其它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一些学者聚焦于“非穿透性”抗青光眼手术,但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诸多微创青光眼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MIGS)逐渐兴起,虽然术后并发症较少,但降眼压幅度有限,且适应证窄.将黏小管成形术整合进小梁切除术中,可望让小梁切除术回归内引流本质,从而回避瘢痕化这一个难以战胜的自然愈合反应.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后角膜感染的临床警示
致编者:自2001年以来,飞秒激光技术在角膜屈光手术方面逐步得到应用,尤其是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1-3],近年来,此手术在我国已有成为角膜屈光手术主要术式的趋势.与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im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为代表的传统角膜基质屈光手术相比,SMILE的手术切口小,对角膜损伤轻微,对角膜表层神经纤维影响少,故显示出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4-5].与其他屈光手术一样,SMILE亦存在发生术后角膜层间并发症的可能,尤其是术后角膜层间的感染.由于SMILE的切口小,一旦角膜层间感染发生,早期患者症状较轻,抗生素药物渗透性低,病原体和坏死组织排出困难,感染病灶会迅速发展,如不能及时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常常会导致感染向角膜深层组织发展,造成严重的视力损害.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