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经微导管估测冠状动脉侧支血流状态的临床意义
目的 验证经微导管测定冠状动脉闭塞远端压力(Pd)的精确性,并探讨该方法在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中的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249例稳定型心绞痛伴至少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3个月以上患者,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当导引钢丝通过闭塞病变后,应用微导管测定Pd,对其中40例(验证组)再用压力导丝进行压力测定.根据主动脉平均压和Pd计算冠状动脉侧支血流指数(collateral flow index,CFI).结果 (1)经微导管测定的Pd与压力导丝测得值显著相关,组内相关系数为0.751(95% CI0.611 ~0.840,P<0.001);两种方法计算的CFI也显著相关,组内相关系数为0.679(95% CI0.391 ~ 0.830,P<0.001).(2)Pd与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均显著相关(均P<0.001),但CFI仅与Pd相关(r=0.843,P<0.001),而与主动脉收缩压(r=-0.030)、舒张压(r=-0.051)和平均压(r=-0.057)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3)女性、高龄(年龄≥70岁)、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和肾功能减退患者Pd和CFI减低(均P<0.05),而高血压病患者Pd和CFI增高.结论 介入治疗时,应用微导管可以精确地测定Pd,这可能对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状态和冠心病患者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后TIMI血流Ⅲ级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机
目的 比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溶栓后TIMI血流Ⅲ级患者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择期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153例在外院行溶栓治疗成功后转入长沙市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示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Ⅲ级的STEMI患者,根据处理措施分为早期PCI组(即溶栓后24h内行PCI者,74例)和择期PCI组(起病7~9d后行择期PCI者,79例).比较两组患者30 d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肌缺血症状、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心源性休克,6个月和12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死亡,以及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PCI组行PCI的患者共70例(70/74,94.6%),择期PCI组行PCI的患者共67例(67/79,84.8%),两组患者PCI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8).早期PCI组血栓抽吸[17.1% (12/70)比6.0%(4/67),P=0.024]、PCI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81.4% (57/70)比64.2% (43/67),P=0.003]患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择期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慢血流无复流[8.6%(6/70)比1.5%(1/67)]患者比例在早期PCI组中亦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17).早期PCI组和择期PCI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在随访30 d[12.2%(9/74)比13.9% (11/79),P=0.747]、6个月[8.1% (6/74)比7.7% (6/78),P=0.924]、12个月[10.8% (8/74)比11.5% (9/78),P=0.887]时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期PCI组住院期间出血事件较择期PCI组[17.6%(13/74)比12.7%(10/79)]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96).结论 STEMI溶栓成功后CAG示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Ⅲ级的患者,早期PCI不能降低30 d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对长期死亡率及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亦无明显改善,且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
-
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对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原因住院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血管原因住院率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0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7家医院首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48例HCM合并房颤患者作为导管消融组,纳入同期仅接受药物治疗的78例HCM合并房颤患者作为药物治疗组.随访观察患者房颤复发及心血管原因住院情况.结果 导管消融组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房颤导管消融,单次术后平均随访(17.6±8.4)个月,16例(33.3%)复发房颤,32例(66.7%)维持窦性心律;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10.7±8.0)个月,31例(39.7%)转复为窦性心律;导管消融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导管消融组的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率显著降低[2例(4.2%)比17例(21.8%),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治疗策略(导管消融/药物治疗,HR9.082,95% CI1.130 ~73.011,P=0.038)和既往心力衰竭史(HR2.860,95% CI1.072 ~7.633,P=0.036)是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M合并房颤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率均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房颤治疗策略和既往心力衰竭史是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
炎性因子与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价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轻中度狭窄的患者566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269例(AS组)、稳定型心绞痛82例(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193例(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22例(AMI组).对靶血管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应用绝对定量蛋白芯片法测定5种炎性因子的水平,分析炎性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M-CSF水平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存在正相关(r=0.115,P=0.008).以直径狭窄率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M-CSF、吸烟、年龄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有线性回归关系;而IL-10、IL-6、hs-CRP、MMP-9水平与病变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病变长度、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CSF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存在正相关,而IL-10等其他因子并不适合用于判断斑块的形态学指标.
-
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变化趋势
目的 研究近12年来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自2003年4月至2015年3月行直接PCI的全部STEMI患者资料,根据STEMI的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第一组(2003年4月至2007年3月,362例)、第二组(2007年4月至2011年3月,424例)和第三组(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417例),分析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药物和PCI情况以及30 d预后的变化趋势.结果 入选1203例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平均年龄(62.2±12.6)岁,男954例(79.3%).三组吸烟患者比例分别是62.4%、60.8%、54.0%,有显著降低趋势(P=0.015).三组患者β阻滞药的使用率分别为90.9%、89.9%、85.9%,有显著降低趋势(P=0.02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的使用率分别为87.8%、86.3%、70.3%,有显著降低趋势(P<0.001);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使用率分别为10.8%、51.7%、60.0%,有显著上升趋势(P <0.001),但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及他汀类的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PCI成功率分别为89.0%、92.0%、98.3%,有显著升高趋势(P <0.001).症状-球囊扩张时间分别为270(180,480) min、270 (180,450) min、360(240,540) min,有显著延长趋势(P<0.001);症状-入门时间分别为150(90,330) min、150(90,287) min、180(114,360) min,有显著延长趋势(P=0.010),但入门-球囊扩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在30 d预后方面,全因死亡率分别为9.1%、3.8%、2.9%;心源性死亡率分别为6.9%、2.8%、2.2%;再发心肌梗死率分别为2.5%、1.2%、0.2%;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8.2%、14.2%、11.3%,均有显著降低趋势(均P<0.05).校正相关基线因素后,30 d全因死亡率仍有下降趋势[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RR)0.54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82~ 0.765,P=0.001].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RR0.397,95% CI0.214~0.739,P=0.004)和第三组(RR0.328,95% CI0.167 ~0.676,P=0.001)的30 d死亡风险均降低.结论 在12年间,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的30 d总死亡率有持续下降趋势.
-
左西孟旦治疗瓣膜置换术后急性心功能衰竭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左西孟旦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13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心脏瓣膜病患者16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88例(术后接受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左西孟旦组7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西孟旦治疗).在术前1d、术后1d、术后7d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术前1d、术后7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收缩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记录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治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左西孟旦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2.40±8.65)h比(23.23±7.15)h,P=0.681]比对照组略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ICU治疗时间[(3.11±2.12)d比(5.10±2.45)d,P=0.000]、术后住院时间[(10.20±2.36)d比(15.10±3.26)d,P=0.000]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7d内无死亡病例,未出现围术期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对照组1例术后出现心脏压塞,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左西孟旦组胃肠道并发症[10例(12.8%)比18例(20.4%),P=0.192]、肝功能不全[15例(19.2%)比18例(20.5%),P=0.843]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肾功能不全[1例(1.3%)比8例(9.1%),P=0.041]、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术后心肌梗死、顽固性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二次开胸、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胃肠道反应、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和死亡)[26例(33.3%)比38例(43.2%),P=0.03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1d的CK、CK-MB、LDH、cTnT、NT-pro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d,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左西孟旦组改善更加明显,且这种效应一直持续到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线状态下LVEF、短轴收缩率、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d,左西孟旦组LVEF[(0.59±0.09)%比(0.51±0.12)%,P=0.000]、短轴收缩率[(0.33±0.07)%比(0.24±0.06)%,P=0.000]、LVEDd[(5.01±0.57)cm比(5.98±1.01)cm,P=0.000]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西孟旦治疗瓣膜置换后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清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改善明显,有助于术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不良反应较少.
-
颈动脉路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主因“气促,胸闷20年余,加重1年余”入院.1年前曾在外院诊断为“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Ⅲ级”,药物治疗后有所缓解,近期症状反复,为进一步诊治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体重指数17.1 kg/m2,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高血压160/90 mmHg(1 mmHg=0.133 kPa),未服药治疗.查体示:主动脉第一、二听诊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向颈部传导,心尖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右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左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呈前、右二叶瓣畸形,左、右冠状动脉瓣交界处粘连、融合,为Type 1A型,主动脉瓣钙化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二尖瓣轻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2 cm,左心室射血分数41%,主动脉跨瓣压差94 mmHg,主动脉瓣口面积0.6 cm2,血流速度4.9 m/s.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颈动脉路径 -
冠状窦支架——顽固性心绞痛的新选择
顽固性心绞痛是一种严重的,治疗困难的心脏疼痛,难以被传统治疗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和自我管理能力.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缺血性心脏病预期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美国大概有60万~ 180万患者,每年新发5万例[1].在欧洲大概每年有3万~5万新发患者[2].
-
准分子激光在经桡动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准分子激光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性疾病,初仅仅是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严重肢端缺血[1].基于激光可以被粥样硬化组织吸收这一特性,产生了激光可以用于治疗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闭塞病变的理论[2].在冠状动脉支架诞生之前,对存在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单纯球囊扩张,术后血管的再狭窄甚至闭塞风险仍然较高,而通过激光治疗对斑块进行消融则在当时作为治疗再狭窄或闭塞的一种方法[3].
-
新型支架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中的应用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亦可累及肺动脉以及更远的外周动脉,病因未明.1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临床特点以及介入治疗大动脉炎主要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导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文献报道,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比例差异较大为10%~ 30%,大部分为冠状动脉开口及近段病变,受累患者中仅5%~20%有相应症状[1-2].患者可出现严重心肌缺血,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发作时心电图均为ST段水平或下斜压低,可同时伴心肌酶升高.如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左主干或前降支严重狭窄或闭塞,药物保守治疗预后往往较差,多数患者死于心脏事件[3.近年来,介入治疗大动脉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安全有效方法,常用方法有球囊扩张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4-5].
-
药物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治疗浓度的硝酸甘油、地尔硫(卓)、尼可地尔以及腺苷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四种药物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不同机制以及各个药物的相对优劣.方法 66只大鼠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N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硝酸甘油组、地尔硫革组、尼可地尔组、腺苷组.N组持续灌流Krebs-Henseleit液(K-H液)150 min;I-R组稳定灌流K-H液30 min后,结扎前降支30 min,继以K-H液再灌注90 min;药物后处理组分别在再灌注即刻给予硝酸甘油(10-8mol/L)、地尔硫(卓)(5μmo/L)、尼可地尔(200 μmo/L)以及腺苷(100 μmo/L)再灌注15 min,继以K-H液灌流75 min.记录并分析各组左心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LVDP)、左心室内压力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再灌注心律失常(RA)评分以及心肌梗死面积(myocardial infarct size).结果 (1)I-R组再灌注30 min及45 min时LVDP均低于各药物后处理组(均P< 0.05).在药物后处理组,再灌注30 min地尔硫革组LVDP[(92.68±5.09) mmHg比(84.26±3.02) mmHg比(83.35±2.88) mmHg]、尼可地尔组LVDP[(88.95±1.75) mmHg比(84.26±3.02) mmHg比(83.35±2.88) mmHg],再灌注45 min地尔硫革组LVDP[(90.39±4.29) mmHg比(82.09±4.24) mmHg比(80.98±3.89) mmHg]、尼可地尔组LVDP[(86.13±2.38) mmHg比(82.09±4.24) mmHg比(80.98 ±3.89)mmHg]均高于硝酸甘油组与腺苷组,且地尔硫(卓)组高于尼可地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硝酸甘油组与腺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 I-R组再灌注30 min及45 min的±dp/dtmax均低于各药物后处理组(均P <0.05).地尔硫革组、尼可地尔组再灌注30 min及45 min的±dp/dtmax均高于硝酸甘油组、腺苷组,且地尔硫革组高于尼可地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硝酸甘油组与腺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A评分比较:I-R组评分[5(3,6),57.36]明显高于尼可地尔组[1(1,3),22.05]、地尔硫革组[3(1,4),34.77]、硝酸甘油组[4(1,4),45.41]和腺苷组[2(1,3),2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尼可地尔组RA评分低,但尼可地尔组与腺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71).(4)心肌梗死面积比较:硝酸甘油组(27.04 ±2.45)%、地尔硫(卓)组(17.01 ±1.13)%、腺苷组(47.97±1.22)%以及尼可地尔组(34.95±1.25)%均小于I-R组(55.51±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药物后处理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地尔硫革组梗死面积小.结论 硝酸甘油、地尔硫革、尼可地尔以及腺苷药物后处理均可以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缺血心肌起到保护作用.其中,地尔硫革在改善心脏泵功能以及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方面效果好;在药物后处理RA评分方面,尼可地尔和腺苷效果更好.
-
Meta分析研究报告解读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Meta分析是将多个针对同一研究主题的一级文献合并分析所获得的结果..由于包括了多个研究的数据结果,可以有机会获得更充分的样本含量和代表性,因而在循证医学中,具有较为充分的证据能力.但必须说明的是:决定Meta分析说明能力的,不仅仅是方法学本身,还有赖于合理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这里将简要分享Meta分析报告解读过程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
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中国专家建议
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percutaneous pulmonary valve implantation,PPVI)是早应用于临床的经皮瓣膜置换技术[1],主要用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重建术后并发右心室流出道功能不全(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dysfunction,RVOTD)的患者.截至2016年6月,全球已完成约10 000例PPVI,美国多家学会近期联合发布了PPVI的操作者和机构要求的专家建议[2].国内自2013年完成首例PPVI以来[3],已有多个中心开展了PPVI,国产的自膨胀瓣膜临床试验也接近完成.为促进我国PPVI规范、健康的发展,我们编写了此专家建议.
年 | 期数 |
2019 |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z1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