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霍勇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作者:仇兴标;方唯一;陈晖;倪幼方;陈剑玲;袁方;高东升;潘欣;马建伟;叶颖;徐蕾;关韶峰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4年8月期间造影证实冠心病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50例冠心病中48例患者合并有肾动脉单侧或双侧显著性狭窄(直径狭窄≥50%),发生率为1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血肌酐≥120 μmol/L、高血压及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是预测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对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同时应常规行肾动脉造影检查以检出合并的肾动脉狭窄.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作者:苏晞;李振;韩宏伟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改善心功能和逆转左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 1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35%,伴QRS波时限≥130 ms.随访1~36个月,观察和分析术前、术后相关参数的基准水平及参数基准水平的变量.结果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1~3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二尖瓣返流、QRS波时限减少,NYHA分级提高到Ⅰ~Ⅱ级,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结论对于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或Ⅳ级伴有室内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 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和Pixel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比较

    作者:刘幼文;刘强;潘楚梅;金光临;罗剑峰;艾淑智;王凤山

    目的对比研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CypherTM支架)和Pixel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2003年3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67例小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4例接受CypherTM支架治疗,B组33例接受Pixel支架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等指标.结果两组支架置入术的成功率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无任何并发症.A组有30例、B组有29例患者在术后约9个月复查了定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期间,A组中有2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导致临床心绞痛复发;B组有7例复发心绞痛,其中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所致;两组均无一例死亡.A组的造影再狭窄率为6.7%,B组为20.7%(P<0.05);A组的晚期管腔丢失为0.19±0.58 mm,B组为0.63±0.61 mm(P<0.01);A组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为6.7%,B组为20.7%(P<0.05).结论 CypherTM支架和Pixel支架治疗小血管病变均安全、有效,但CypherTM支架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Pixel支架.

  •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

    作者:张代富;李莹;祁炜罡;梁波;庄少伟;王娟;俞莉;包丽娟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9例入选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Carto系统建立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结合肺静脉造影确定肺静脉开口,围绕左、右上、下肺静脉口完成环肺静脉线性消融.预设温度43℃,大功率30 W,每点消融时间大于20 s.局部电位振幅降低50%以上再移动靶点,逐点完成预定消融线.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操作时间180±18 min,透视时间80±20 min.平均放电次数120±15次.术后随访6个月.24例无房颤再发;3例在术后3个月内再发房颤,但次数较前明显减少,6个月后无房颤再发;1例偶有房颤发作;1例复发.所有患者均无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在成功率及安全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 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董建增;马长生;刘兴鹏;龙德勇;刘小青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原因及再次手术对房颤的影响.方法入选随访3个月以上自觉症状较术前无好转、心电图证实仍有房颤发作的患者,于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电生理研究及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手术终点为环肺静脉消融线的完整及肺静脉的彻底电学隔离.所有患者再次手术后随访至少4个月,观察再次射频消融治疗对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总计23例复发患者在2005年2月以前入院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占同期复发患者的51.1%(23/45).其中13例首次手术时消融策略为节段性肺静脉消融(SPVA),另外10例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CPVA),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占56.5%(13/23).首次手术为节段性肺静脉消融者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率(以每根肺静脉为单位计算)为92.3%(48/52),而首次接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者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率(以每根肺静脉计算)为75.0%(30/40).手术中见首次接受节段性肺静脉消融术的患者再次手术的手术时间、X线时间及放电时间均较长,与首次接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再次手术后平均随访4.2±3.5(4.0~9.0)个月,累计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为82.6%(19/23).结论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是多数房颤患者复发的原因;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用于治疗复发患者同样安全有效.

  • 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雷汉东;杨波;吴刚;鲁志兵;王晓红;刘华芬;江洪

    目的探讨Lasso电极标测下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对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20例(其中男性105例;平均年龄50.0±8.6岁)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99例,持续性房颤21例),分析其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左心房大小、房颤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合并高血压与首次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 99例阵发性房颤中首次治愈52例,治愈率52.5%;21例持续性房颤中首次治愈6例,治愈率为28.5%.单因素分析示房颤首次术后复发与左心房扩大、持续性房颤及年龄显著相关;阵发性房颤再次术后治愈率有高于持续性房颤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只有左心房扩大是首次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首次术后阵发性房颤治愈率可达50%左右.左心房扩大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及持续性房颤影响房颤的首次术后治愈率.

  •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八例

    作者:胡健;沈卫峰;张建盛;张瑞岩;张奇;杨震坤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因素.方法 2002年9月至2004年5月,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患者入选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再狭窄分为支架内再狭窄和节段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定义为支架内径狭窄大于50%;节段内再狭窄定义为支架近、远段5 mm内血管内径狭窄大于50%.结果 8例再狭窄患者中,5例是支架近段再狭窄,3例支架内再狭窄(其中2例是由于支架未充分扩张所致).支架置入过程中,5例曾行支架外后扩张,1例未完全覆盖病变.IVUS显示,8例均为局灶性狭窄,无一例弥漫性再狭窄.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主要与支架外血管损伤及未完全覆盖病变有关,且再狭窄主要发生在支架近段.即使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也较局限.

  •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对血管缝合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李伟明;徐亚伟;陈艳清;W. Bojara;杨海燕;徐剑钢;张戟;韩雪根;范雪华

    目的探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对血管缝合器临床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后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AG)和/或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并采用徒手压迫或血管缝合止血的成功率、失败率以及血管并发症等.CAG组仅接受常规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而PCI组接受强化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包括术前使用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术中使用肝素.结果共完成股动脉血管缝合218例,其中CAG组120例,PCI组98例,血管缝合成功率分别高达91.7%和90.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徒手压迫的成功率(P<0.05),而且分别有8.3%和9.2%的失败率,但其血管并发症仅见小血肿伴股动脉感染,发生率仅为1%,甚至低于徒手压迫;而且血管缝合不受是否已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制约,可以在CAG和/或PCI术后即刻拔鞘,止血方法简便,而且省时省力,患者也易于接受.结论常规或强化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后应用血管缝合器即刻止血有效而安全,其血管并发症与徒手压迫相似甚至更低.

  • 环状电极在Ensite/NavX指导下的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旭;王新华;马建伟;顾佳宁;邱建华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消融术联合应用环状电极标测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61例房颤患者,其中男40例,女21例,阵发性房颤50例,慢性房颤11例.在Ensite/NavX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应用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电位,以肺静脉电隔离为消融终点.结果 6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环左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34例(55.7%),环右肺静脉消融使右肺静脉电隔离35例(57.4%),环左、右肺静脉消融使所有肺静脉电隔离23例(37.7%).16例阵发性房颤和5例慢性房颤放电时终止房颤,终止房颤部位为左、右上肺静脉外近房顶前、后壁19例,右上肺静脉外后壁中部1例,完成左肺静脉消融时房颤终止1例.平均随访6±2个月,50例阵发性房颤中42例(84.0%)以及11例慢性房颤中5例(45.4%)无房颤发作,总成功率为77%.并发症:少量心包积液1例,经心包穿刺引流后积液消失;左侧血胸1例,经胸腔穿刺引流痊愈.结论 Ensite/NavX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术中联合应用环状电极标测可使房颤消融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起源的心脏电生理研究

    作者:刘浩;郭继鸿

    目的标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房颤的起源部位,探讨房颤起源部位的电生理特点,观察肺静脉起源的房颤所占的比例.方法选择9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拟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的患者.其中6例为持续性房颤,3例为阵发性房颤;男1例,女8例;年龄(42±13)岁.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前2~3周予抗凝治疗,术前7天予胺碘酮药物转复,1例转复成功,另5例经同步直流电转复治疗成功.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行电生理检查:四极电极导管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高位右心房,大头电极导管或Lasso电极导管置于左心房、肺静脉.分别于右心房、左心房、冠状静脉窦、各个肺静脉行S1S2及S1S2S3程序刺激,诱发房颤.上述方法不能诱发房颤时,行相应部位的猝发(burst)刺激.结果 9例患者可诱发出12个房颤的起源点,源于右心房者4个,左心房1个,冠状静脉窦2个,肺静脉5个.肺静脉5个起源中,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分别为3例、1例、1例.结论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存在肺静脉起源.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作者:卫任龙;杨志健;贾恩志;王连生;朱铁兵;陈波;曹克将;马文珠

    目的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探寻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方法对22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外周血白细胞的测定,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衡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照Gensini积分的三分位间距将观察对象分为三组,Gensini积分0~3.00分(CHD1)组74例,Gensini积分3.01~32.67分(CHD2)组73例,Gensini积分32.68~180.00分(CHD3)组73例.应用方差分析研究白细胞计数在三组中的分布情况,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Gensini评分与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白细胞计数与Gensin评分有统计学相关;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积分独立相关,其偏相关系数为0.223,P=0.001.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独立相关.

  • 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心律失常风暴现象的机制及对策

    作者:丁燕生;杨俊娟;李康;龚艳君

    目的回顾分析阵发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早期房颤频繁复发并加重的病例,研讨此现象发生的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对连续5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观察术后两周内的房颤复发情况.结果消融术后两周内10例(18.5%)有房颤早期复发或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其中4例(7.4%)出现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心律失常风暴现象.此4例患者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两周左右心律逐渐恢复正常,继续服药至3个月,停药后房性心律失常风暴患者仅有1例仍有房颤发作,行二次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术后无房颤发作.结论消融术后早期房颤发作较常见,少数患者短期内房颤发作更加频繁,表现为房性心律失常风暴现象.其可能为多种因素联合作用所致,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不必急于短时间内二次消融.

  • 心血管介入手术并发腹膜后大出血三例

    作者:罗义;李广镰;潘宜智;曾冲;皮耀球;雷晓明

    心血管介入手术并发腹膜后大出血的发生率低,但常危及生命.现将发生在我院的3例报道如下.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的医源性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

    作者:刘小青;刘兴鹏;董建增;马长生

    射频导管消融已经成为众多电生理室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线方法.随着消融策略的日臻完善和消融技术的日益改善,节段性消融或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已经高达80%以上[1,2].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房颤消融数日到数周(平均2~3个月)发生一种新的医源性心律失常--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左房房速),而成为房颤消融术的一个重要的致心律失常副作用.根据不同的文献报道,左房房速的发生率在1.2%~21%之间(平均8%),而且多表现为持续性和难以耐受的[3-9].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殷宪刚;张玉梅;吴宝川;邵建华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血管生成及相关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 50只Wistar大鼠经10%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开胸,剪开心包腔,做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致其发生AMI,术后24 h存活者37只被随机分为rh-GH治疗组(19只)和对照组(18只).治疗组以rh-GH 0.25 U/(kg·d)×3周肌注,对照组予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肌注,3周后处死大鼠,开胸经升主动脉向冠状动脉内灌注10%甲醛20~30 min固定心脏,心脏标本经切片处理.分别测定血浆和心肌的VEGF、bFGF的量及左心室梗死区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AMI后3周其血浆bFGF、VEGF浓度均较实验开始时明显增加.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加显著,分别为69±5 vs 36±4(P<0.05)和47±5 vs 32±6(P<0.05).(2)大鼠心肌内bFGF及VEGF治疗组均较对照组高,分别为79±7 vs 31±3(P<0.01)和72±7 vs 39±7(P<0.01).(3)血浆bFGF、VEGF的浓度与梗死区周围心肌内毛细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91和0.86,P<0.001),其回归方程分别为:毛细血管数=1.85 bFGF-18.526;毛细血管数=1.249 VEGF+6.127.结论 rh-GH促进AMI大鼠心肌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VEGF的表达和分泌,提高缺血心肌局部及血液中bFGF和VEGF的浓度,促进梗死区周围毛细血管的生成.

  • 188铼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对细胞增殖、平滑肌细胞表型和转化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蔡尚郎;钟幼民;赵青;沃金善;徐传金

    目的观察188铼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对细胞增殖、平滑肌细胞表型和转化生长因子的影响,探讨血管内照射预防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 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照射组(n=10)和对照组(n=10),制作颈总动脉损伤模型.然后照射组以液体188铼液体球囊对动脉损伤处进行血管内照射,设定的照射吸收剂量为16 Gy(参考点位于管腔表面下0.5 mm);对照组以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球囊,在动脉损伤处放置同样时间.30 d后处死动物,取出颈总动脉作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1)照射组内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ular nuclear antigen,PCNA)、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0.028±0.005 vs 0.054±0.011,0.033±0.008 vs 0.063±0.014);(2)照射组和对照组内膜中平滑肌α-肌动蛋白染色阳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7±0.005 vs 0.032±0.003).结论放射性同位素血管内照射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增殖、减少生长因子的分泌等机制预防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血管内照射可能不影响平滑肌细胞的表型.

  • 局部应用c-myc反义寡核苷酸对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的影响

    作者:刘利;齐国先;曾定尹;赵安乐;孙雪岩

    目的探讨局部转运c-myc反义寡核苷酸对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球囊成形术后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 75只日本纯系雄性大耳白兔采用高胆固醇饮食加血管内皮剥脱的方法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狭窄>50%),并随机分为4组:反义治疗组(Ⅰ组)、正义治疗组(Ⅱ组)、生理盐水对照组(Ⅲ组)及单纯扩张组(Ⅳ)组.分别对各组狭窄段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并进行血管内局部药物转运,分别于局部药物转运后24 h及4周时取局部药物转运段血管,进行反转录PCR(RT-PCR)半定量分析、c-myc蛋白免疫组化分析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局部药物转运后24 h,Ⅰ组c-myc mRNA水平明显低于Ⅱ、Ⅲ和Ⅳ组,局部药物转运后4周时,Ⅰ组新生内膜面积(NIA)、中膜面积(MA)及二者比值(NIA/MA)均明显小于Ⅱ、Ⅲ和Ⅳ组.结论经微孔球囊导管血管内局部应用c-myc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实验性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球囊成形术后内膜增殖.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陈凤英;郭艳红;施冰;高炜

    目的研究饮食诱导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对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1 g/(kg·d)L-蛋氨酸灌胃制备Hcy大鼠模型.4周后行左颈动脉拉伤,第14天、第28天取材,检测新生内膜的形成、内皮覆盖和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第14天、第28天高蛋氨酸饮食(HHCY)组比对照组新生内膜增生厚度分别增加36%和33%,新生内膜面积分别增加41%和30%,新生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之比分别增加36%和21%,管腔面积分别减少47%和61%,中膜面积无明显差别.第14天HHCY组内膜、中膜增殖细胞核抗体阳性颗粒百分比是对照组的1.7倍和2.3倍.第14天、第28天HHCY组血管内皮覆盖率比对照组减少52%和3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促使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抑制内皮修复是其致病机制,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 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

    作者:王树水;张智伟;钱明阳;王慧深;李渝芬;庄建;李江林;潘微

    随着心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对复杂疑难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深入研究,临床上逐渐出现了一些经过心手术治疗后仍然残留有部分心血管疾病的病例.

  • 硅胶封闭法治疗起搏导线残端感染的疗效与随访

    作者:王聪侠;牛小麟;董新;段宗明;党寅虎;朱参战;张明娟;李永勤

    永久起搏器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1],近年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多腔起搏已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治疗[2],但随着起搏器的普遍应用,感染并发症相应增多[3].一些学者采用拔除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4],但拔除对技术要求较高,有一定的局限性.导线的管状结构是用硅胶来制作的,而硅胶在多种学科的填充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5],这使我们想到选用医用硅胶封闭管腔消除死腔,治疗感染.由此,我们建立了硅胶封闭起搏导线残端治疗残留导线感染的方法[6],经过观察,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报告如下.

  • 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内膜Ⅲ型胶原的不同表达

    作者:郭伟峰;孙宝贵;何奔

    细胞外基质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重要成分.胶原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的成分之一.Riessen等[1]发现冠状动脉(冠脉)Ⅲ型胶原表达密度和强度与再狭窄病灶中的内膜增生密切相关,但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照观察单纯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壁内膜增生和Ⅲ型胶原表达,探索Ⅲ型胶原在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规律.

  • 弹簧圈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谢育梅;张智伟;钱明阳;李渝芬

    弹簧圈封堵器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介入器械,我科从1997年1月至2003年10月采用弹簧圈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21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加强对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

    作者:黄从新

    H在过去10年里,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术式由仿迷宫术线性消融到点消融,发展到现在的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解剖标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等;能量由单一的射频能发展到射频、超声、冷冻等多种能量;成功率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90%[1].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并有逐渐取代药物治疗,成为一线治疗手段的趋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并非完美,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 美敦力(Driver)钴铬合金冠状动脉支架评估

    作者:申珂

    Driver注册研究是一个前瞻性、随机和多中心研究,评估Driver钴铬合金支架的临床安全和有效性.本注册研究包括298名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每位患者均有一支需要经皮支架术的自身冠状动脉(冠脉)原发或再狭窄未经支架治疗的病变.患者在美国23个中心入组,首101名患者安排在支架置入后第180天重复造影.主要复合终点是入组后180天的主要负性心脏事件(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或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是急性成功;院内和14、30、180和270天的靶血管失败;180和270天的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晚期丢失;造影狭窄(造影亚组第180天的支架内直径狭窄≥50%);缺血,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其中83名患者在支架放置前后和6个月行定量冠脉造影.患者平均年龄是62.6±10.8岁,术前平均参照血管直径3.07 mm,平均病变长度11.04 mm.51名患者接受了多个支架.造影成功率是100%,手术成功率是98.3%.第180天时负性心脏事件的累积发生率是5.7%,靶病变血运重建是3.4%.第180天时支架内晚期丢失是0.94 mm,未见亚急性血栓形成(表1).这一注册研究证实了新的冠脉支架平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心脏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波动

    作者:

  • 持续性心房颤动房室结消融后双心室起搏并不优于单心室起搏

    作者:

  • TAXUS Ⅳ试验亚组分析

    作者:

    关键词: 试验
  • 环肺静脉解剖消融不能造成完全性电学隔离

    作者:

  • 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的应用亟待改善

    作者:

  • 易化PCI的选择理由和实施策略

    作者:王东琦;白晓君

    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治疗目标是缺血心肌的及时再灌注.目前再灌注主要有两种方法:药物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 未来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展望--TCT2004和ACC2005的启示

    作者:葛均波;张少衡

    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是严重心肌梗死的必然结局.近年来,干细胞引起的心肌再生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心肌梗死后何时适合于干细胞治疗?哪类干细胞值得应用?怎样客观评价其移植疗效?移植后的干细胞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定居、生存和分化?不同移植途径引起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干细胞确切作用机制如何?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如何?是否引起肿瘤形成?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第16届美国经导管心血管病治疗(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TCT)年会(2004年9月27日至10月1日)和在奥兰多召开的第54届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年会(2005年3月6日至9日)上,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作为大会的一个亮点,与会专家就以上这些焦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文结合大会报道的这些研究成果,阐述对未来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一些见解.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